查看原文
其他

【韶关古村】十里亭镇腊石村

韶关史志
2024-10-10



腊石村村貌(十里亭镇政府供



腊石村位于浈江区十里亭镇,距离韶关市区约7公里,距离镇政府约10公里,坐落在浈江河畔,东与湾头村交界,西与良村接壤,北靠石子坳水库,村庄四周群山环绕。该村地处丘陵地带,四季分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总面积6.5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54平方千米,林地面积4.42平方千米;主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蔬菜、油菜、花生、红瓜子、红薯、芋头、莲藕等。近年来规模发展养鱼,树木以松树为主,有樟树、榕树、荷树、果树、竹子等。该村于2007年全部实现村庄道路水泥硬化,2009年通自来水,2012年通网络


腊石村下辖六个自然村,分别为井头村、冲尾村、钟屋村、小门头村、塘头村、学前村,村民主要姓氏以刘、黄、钟等为主,均为汉族;世居村民所属为客家民系,本村通用方言本城话为主。腊石村地形呈喇叭形,曾被称为“喇石村”。因该地常年干旱,没有收成,生活贫苦,加上火冲坳有两座大石,所以被人们称为“腊石村”。由于该村坐落在浈江河畔,有数公里长的坝地,故又被称为“腊石坝”。


腊石村大部分自然村建于明朝。井头村始于明朝正统元年(1436),从江西南丰县双井头迁到韶关本地而形成,因村头有一口古井,所以取名为“井头村”;冲尾村建于明朝天顺二年(1458),村民从江西大码头迁此成村,因为聚落于黄古塘尾部,坑水尾呈带状,故取名为冲尾村;塘头村建于明朝万历元年(1573),是刘巨淮的后裔,从豫章(江西)樟树镇天子坝大码头迁居于此,因村位于黄古塘塘头,所以取名为塘头村;刘姓从江西樟树镇迁此成村后,部分村民,同塘头村分开,塘头村原有大门、小门,小门头是村的小门,取名为“小门头村”;钟屋村建于明末清初,村民从福建瓦子街迁至本地;学前村始建于1968年,因曲江国营农场解散,留下农村户口的人员,利用农场资源进行生产,居住而形成,因位于腊石希望小学门前,故取名为“学前村”。


腊石村是个缺水的地方,导致夏季许多良田种红薯,不能种水稻,村民辛苦耕作一年但到头来没有收成。有人提出在腊石老村正西方向修建冲山塘,利用三山夹二沟汇成一沟的自然条件引水灌溉。在时任腊石坝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黄希(书)盘的组织下,动员全村村民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在没有钢筋水泥的条件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劳动,用一块块大石头垒砌成高十八米左右,长五十米左右,宽二米半左右的大堤坝,建成了当时腊石村唯一的农田灌溉水源塘,体现了该村村民用毅力开山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腊石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改革开放后,腊石村在原北江区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山田低洼建成了石子坳水库。该水库于1985年11月动工,1988年5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是以农业灌溉为主,防洪养殖于一体的综合水库。

腊石村石子坳水库

(十里亭镇政府供图)



腊石村民俗风情浓郁多彩。村中原有锣鼓队、舞狮队、武术队,每逢喜庆时节都举行盛大的欢庆表演,春节期间,狮队每到一村,则由较年长者手执礼盒带着狮子到该村祖堂进行拜年并唱拜年歌“手打锣鼓闹连连,今日小狮来拜年;今日小狮来庆贺,荣华富贵万万年”。村中嫁娶曾是父母包办,男方择吉日良辰,着长袍马褂,戴大礼帽,配大红花,抬着花轿敲锣打鼓迎亲,女方由哥背妹出大门口上花轿或者由弟打伞遮到大门坪出嫁,现今男女平等,自由恋爱,便不再遵循旧俗。村中的丧事也有既定习俗,父母过世后,请来八音,当晚入殓在村大厅停放,子、女、孙在大厅守夜,次日上午十二时之前出殡,出殡前有孙子的要爬棺材底,子女以及亲人穿上孝衣围绕棺材走三圈,以示告别故人。此外,腊石村还有做黄酒(糯米酒)、做糍粑、煮油糍的习惯。每年冬至开始用糯米自制黄酒,数天即成,到春节时全家可以饮,也会用来招待客人;每逢节日家家都做糍粑,有糖麻叶、光头丸、蕉叶糍;每年腊月十五进入过年筹备的时候,开始煮油糍或者米饼、沙河干米粉、腊猪肉等,望来年顺顺利利,丰衣足食。


腊石村历史悠久,人文遗迹丰富,随处可以感觉到村中厚重的历史气息。村中通往韶州府(今韶关市区)道路,曾有一条鹅卵石铺的古道,宽两匹马相向而行,长2500米左右。传说,古时候做官的人,骑马到此地看到这条道路,认为这个地方出了大官,官小的人不能骑马过,必须下马走过。当前该古道已被挖平,不复存在。村中有一座石拱桥,村民称其为“下底坝石拱桥”,桥东西走向,横跨村中小河。水面至桥面,高6米,拱弧宽度6.8米,拱高4米,桥面长15米,桥面宽3.7米。这座古老的石拱桥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是由腊石人的祖先筹资捐建,全是由粉红色石条拱成,每条石头的长、宽、厚尺寸和弧度,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计算,这座桥曾是腊石村对外唯一的交通要道。该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用水泥重新铺设过路面并增加了围栏,目前已看不清石拱桥路面原貌,但从桥身和桥底观察可知整体保存完好。桥附近植被茂盛,草木成群,现仍做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通行使用。

腊石村下底坝石拱桥

(浈江区史志办供




腊石村现存较好的宗祠是坐落在井头自然村的黄氏宗祠,为韶关市不可移动文物,始建于清朝,重修(重建)于1992年,占地面积210平方米。首进屋顶正脊、侧脊隆起,正脊两端起翘。首进墙体底层由砖石筑成,上为青砖,外敷石灰及泥沙。正门前天花平顶有绘图,采用石质门墩、门槛,门墩原有雕刻已经磨损。首进后为村落过道,过道侧有四级石阶,上为祠堂第二进,其墙体青砖砌成,外敷泥沙,第二进后部设屏风,有后圆檐柱一对,石柱础上圆下方,屏风顶书有“和气致祥”四字。第二进后部设天井,石条构筑而成,较为规整,天井两侧过道开两侧门。第三进有前圆檐柱一对,柱础上圆下方,后设神龛,龙龛后是第五进。现仍作宗祠使用。

腊石村黄氏宗祠

(十里亭镇政府供图)


腊石塘头自然村孕育了该地最古老、最神圣的古榕树,树龄约400年,是国家二级古树。它的树主干是弯的,树干围径12米,需用7个成人方可合抱,高度20米,冠幅26米,绿叶铺天盖地,好似一把擎天巨伞,独木成林,遮住了一片大地。它是村中纳凉闲聊的好去处,也是村民拜神祈福的寄托。

腊石村古榕树

(十里亭镇政府供图)


除了丰富的村史,腊石村还诞生了曲江县(韶关)最早的农民协会之一——腊石坝农民协会。当前,腊石坝农会遗址在旧村改造中被拆除,现仅剩基址。

仅剩基址的腊石坝农会旧址(浈江区史志办供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腊石村历来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该村明朝时出了2个“进士”,清朝时出了“秀才”先生;民国时该村有三间私塾,都是请本村德才兼备的先生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该村开设了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校,还办了青少年“夜校”,白天耕田劳动,晚上到夜校上课,扫除了一部分文盲。1958年,村中建二排泥砖土墙办起了一所全日制小学——腊石小学;1987年得到政府重视,在外商和本地爱心人的资助下,建造了一幢二层的教学大楼和一幢三层的办公大楼,配备了较全的设施设备。现在的腊石小学发展成了有塑料跑道,球场,实行了绿化、美化、硬化、净化的花园式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腊石小学正门

(十里亭镇政府供图)

截至2021年底,腊石村总户数473户,总人口1344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逐渐以外出务工为主,人均收入不断提升。近年来,腊石村作为十里亭镇重点村,主干道全部安装了路灯,完成了市政自来水工程改造,实施了总投资约1700万的“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工程”,引进公司流转闲置土地,进行微生态农业轮种项目,采取“院校+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积极形成特色产业,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持续深入发展。

2019年,腊石村上榜2018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名单。


(浈江区史志办供稿)

来源:《韶关古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韶关史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