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韶关古村】龙归镇安村老屋村

韶关史志
2024-10-10







安村老屋村村貌(黎颖 摄)


安村老屋村,位于武江区龙归镇西部,距镇政府约3千米,东邻龙归村,南邻奇石村,西接小村老屋村,北连黄屋村。该村始建于元朝末年,叶、黄、肖、卢、刘、赖、黎、邓等八姓从广西、湖南、江西等地迁移而形成。因他们初到此地居住,祁望平安,几经商议后取名为安村。主要河流有江湾河。


清朝,属于曲江县贤相二都。民国时期,属曲江县龙归乡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曲江县龙归乡、龙归人民公社、龙归区公所、龙归镇。2004年8月至今,属武江区龙归镇龙安行政村。


2022年末,安村户籍人口1982人,其中男性1189人,女性793人;80岁以上35人,最年长者93岁(男);实际在村人口984人;农村留守儿童6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567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417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淮山为主,现时村民通过学习科学技术,提高科学种田的意识观念,加深了对良种、化肥农药使用技术的认识,粮食生产逐年递增。村中有少部分为小规模的散养户,主要养殖鸡、鸭、猪、鱼等。近年来韶关地区大规模的办置工厂,村中大多数人都选择外出务工,村民的主要收入以工资性收入和农业收入为主。特色农产品有优质大米和淮山。传统节庆食品有叶子糍、粽子、油糍。该村有两棵四百多年的古榕树。


县道X318线公路路经该村。该村1969年开始通电,1998年通电话,2008年通网络。2013年实现水泥地硬底化。

古榕树黎颖 

黄氏祠堂和肖氏祠堂为该村现存的祠堂。黄氏祠堂始建于清代,1997年重修。整体呈蛇形,正门向南偏东80°,第一进至第三进向北偏东75°,第四进坐西朝东,第四进后半截向北偏东72°。前方约10米有一半圆形的池塘。单间四进,宽13.4米,进深44.8米,面积600.32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前后进之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两侧有门廊通向左右两侧民居。正门两门墩三面有精美浮雕。门槛正面亦有浮雕。第一进屋顶为山墙隔檩,有13条檩。第二进屋顶为山墙隔檩,有12条檩,门板正面有雕花。第三进屋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20步梁。柱础为下八边上圆形,表面有精美的浮雕。较为破败,仍做宗祠使用。

黄氏祠堂

黎颖 




肖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坐东南向西北。祠堂前方约15米有一椭圆形的大池塘,前方约50米为肖屋照壁,照壁长20米,高约4.5米。祠堂九间三进,宽33.6米,进深30.3米,面积3870.72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包括下厅、中厅、上厅,前后进之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两侧有门廊通向左右两侧民居。正门前挑首内侧有麒麟和云雷纹浮雕。横梁顶部中间有一凤凰木雕。两门墩为三层糕形,四周有精美花边。门槛正面亦有精美浮雕。第一进屋顶有11条檩,木屏中尚存。第二进屋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13步梁,梁架上有精美木雕,柱础表面有浮雕。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为一露天通道隔开。第三进屋顶有13条檩。祠堂左右两侧各有3排厢房,但后2排已倒塌。

安民祠是该村现存的清朝修建的寺庙,在村北面。安民祠为三开间两进,砖木结构,风火山墙,瓦面,灰脊,塔式脊刹,进深12.75米,面阔6.5米。正面门楣墙上绘有壁画,正中一组是“八仙过海”图,右旁为“青山不语花会笑”图,左旁绘“万卷藏书”图,其间有小图“天官赐福”、“指日高升”,左山墙檐下绘“三顾茅庐”图,右边是“薛仁贵救驾”图。祠内为抬梁式,天井右旁墙壁上嵌有一通“重修安民祠碑”,碑文记载安民祠于清嘉庆八年(1803)重建。20221月进行再次修缮,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对安民祠外墙进行了修复,复原了正面门楣墙上的“八仙过海”图,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安民祠旁有一棵400多年的古榕树,榕树下设立了供游客休息的凳子,右边则是百里碧道示范段,是武江区着力打造的龙归——江湾精品旅游线路的打卡点之一。

安民祠外部

(黎颖 摄)

村内有安村学堂,创办于清朝,学堂有课室3间,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0多名学生上课,是当时唯一一处学堂。近年来,通过修复老屋学堂旧址,恢复地面的青石板转,表达了村民希望“通过传承耕读精神,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情操,不断滋养村民道德品格,从而使家庭和睦、村庄和谐”的愿望。“耕读传家”在该村一直流传至今。

安村学堂(黎颖 摄)

2013年“5·16”“8·16”持续的特大暴雨造成该村两次百年一遇的洪灾,村内多处山体塌方、道路毁坏,农作物被淹。灾害发生后,全村党员干部迅速带领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工作。


安村老屋村毗邻韶关市武江乡村振兴培训实践中心。2022年,安村老屋村积极参与武江区人居环境整治“打擂比武”活动,通过打造“讲好老屋故事,传承耕读文化”主题文化,采用“1338”打擂比武做法来留住乡村记忆。多措并举建设老屋村,利用道路两旁的竹林建造时光隧道,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利用空闲地打造的临时停车场,清理安民桥下的污泥和垃圾,利用村民主动拆除的房屋用地兴建“兴安亭”。

  

   (武江区史志办供稿)


来源:《韶关古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韶关史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