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志说韶关——方志里的中秋

韶关史志
2024-10-10


中秋,又称月夕,最早见于《周礼》。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故秋季第二个月名为“仲秋”。因为古人“中秋”与“仲秋”通用,所以“仲秋”的叫法,慢慢变为“中秋”。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到明清时成为最主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韶关,中秋节可谓花样繁多。




花样一:吃月饼,吟古诗


白土月饼一条街(来源于网络)

相传在400多年前,白土镇水运发达,广州商家络绎不绝,其中,也不乏制作月饼的,勤劳的白土人学会了广州名师的制饼手艺,并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白土月饼。作为韶关本地的月饼品牌,至今已400多年历史的白土月饼,保持手工熬制莲蓉、豆蓉、五仁等内馅以及敲咸蛋、和油皮、包饼的传统工艺。


月饼配诗,首选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塑像(来源:曲江区史志办)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唐韶州曲江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授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左拾遗。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被誉为“岭海千年第一人”。


该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罢相,被贬为荆州长史之后,表达了诗人身在异地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现已成为中秋节传诵最广的诗歌之一。




花样二:吃香柚,炒水螺


清光绪《曲江县志》

据《韶关市志》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不论城乡,一律吃团圆饭。晚上,吃月饼,吃柚子,炒水螺,一家人边吃边赏月。这种习俗,现在仍然盛行。


吃香柚的习俗在清光绪《曲江县志》中就有记载,紫芋香柚城中开筵赏月,真是不甚惬意。当然,还有美味可口的炒水螺。


仁化长坝产的柚子(龙全明摄)



花样三:月姐歌


接月姐(龙全明摄)

据光绪《曲江县志》记载,(中秋)夜半女子扫地焚香,以箕蒙帕,唱歌接月姐。月姐歌早期在曲江、仁化都有传唱,现主要流传于仁化石塘村。


石塘月姐歌是流传在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的一项独特民间传统音乐形式,是该村女性在中秋时演唱的仪式歌谣。千百年来,石塘月姐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客家民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2009年,石塘月姐歌入选第三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谭彩霞、李玉清。


月姐歌表演(龙全明 摄)



花样四:装故事


清同治《韶州府志》

据清同治《韶州府志》记载,韶关古代中秋节还有装故事的活动。


装故事是仁化县夏富古村独特的民间文化,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属于脸谱化、服装化的娱乐戏,每台“故事”均完整地表现一出传奇故事情节。每台“故事”设一个“故事架”,故事架上面由2至3个小孩穿着各式各样的戏服扮演故事戏的主角,然后由4个人抬起走巷游街庆贺。整台故事由数十个“小故事”组成,由数百人参与抬拱,在鼓乐声中按预先规定的路线游行,沿途观赏的观众不断向“故事架”上奉送糕点、果品、红包等,祈福新年风调雨顺。


夏富古村民俗文化“装故事”(来源:夏富村委会供)

又是一年月圆时,

回韶关,

过花样的中秋。

张九龄纪念公园(童铜韶 张伟 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韶关史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