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2》:不完美的医学面前,你会与TA并肩还是放弃?
本文共 3491 字,阅读时间约 11 分钟
编者按:作为《人间世》第二季医学科普支持平台,腾讯医典联合业内专家,围绕每一期节目中涉及疾病进行深度解读,希望通过有温度的医学科普传递温暖和力量。
人的一生,离不开生老病死,医生和患者总会不期而遇。
皱起的眉头、握紧的拳头,眼眶里的泪水……每一天,喧闹的医院里,一幕幕悲喜剧都在上演,你看得到鲜花和锦旗,也会看见“战争”般的医闹。
“医学永远是一个比例,不是一个承诺。”是的,医学不完美,医生不是万能。每个人都希望医学不断进步,但没人愿成为进步的代价。
本期人间世第四集,记录了上海瑞金医院一年多时间里的100个真实医患故事。三叉神经痛、心绞痛、瓷化胆囊、库欣综合征……在复杂多变的疾病面前,医生快速去和患者建立沟通和信任,这显然比疾病本身难得多。
01
40岁医生面部痉挛十年,
并发症的避免也靠概率和运气
三叉神经痛,被称做天下第一痛。许华琴,忍了10年。
她在外院做过两次手术,五年前,病情复发。这一次做完手术后,她的面部又发麻了。这让她非常担心手术的效果。
三叉神经痛反复发作,呈电击样、刀割般剧烈疼痛,发作时来无影去无踪。患者讲话、进食、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动作也会诱发,时刻提心吊胆,苦不堪言,患者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生怕下次疼痛随时袭来!
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赵卫国提到,个别病人由于恐惧三叉神经痛无法控制,甚至产生跳楼撞墙等轻生行为。
除了三叉神经痛,面部痉挛也是常见的脑神经疾病。
40岁的陈勇是一位胸外科医生,被面部痉挛折磨了十年,他找到赵卫国后,决定选择手术。
“手术是一个微创手术,但是一个大手术,不是一个小手术。”赵卫国介绍,微血管减压手术是目前唯一能够根治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症状同时又保留颅神经功能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技术要求高,同时存在全身麻醉和开颅手术风险。患者解剖结构变异或手术操作失误可导致颅神经损伤或血管损伤,引起面部麻木、面瘫听力下降甚至小脑出血梗塞等并发症。
手术开始了。
在耳后的发际线,钻一个小孔,打开头颅,在显微镜下,逐层剪开脑组织的蛛网膜。
手术中全神贯注的赵卫国主任
赵卫国就像老和尚打坐,一动也不动,看不到他眨眼,也感受不到他呼吸。他手里的枪镊,在陈勇的脑袋深处,一点点行进。
和很多外科手术血肉横飞的场面不一样。脑外科医生手套是白的。如果不注意,甚至会以为这段视频是静帧的照片。
找到病根了。一根血管搭在白色通透的面神经上,对它造成了压迫。
赵卫国需要将这根血管与神经分开,中间垫上特氟龙垫片。通俗讲,就是家里电线漏电了,要缠上胶带,让它不跑电。但分开的过程,很难保证没有损伤,就像拆快递时胶带纸可能撕坏纸箱一样。
“之所以前面有这么长时间没有来手术,就是因为我生怕自己滑到那个小概率事件里面去。”
陈勇这次运气不错,手术很成功。
但医学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每一个人重大医疗决策,除了技术和经验,医生有时也需要运气。
02
一袋血供两台心脏手术,
心外科医生一滴也不敢浪费
医院是医疗资源集中地,但几乎每一家医院都是在资源紧张情况下努力保证医疗水准。血源紧张,就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典型。
沈平患有严重心绞痛,需要尽快手术。入院十多天,各项检查做完后,安排好的手术却被叫停了。但他的心脏,像一个炸弹,不早一点手术,谁的心里都不踏实。
瑞金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刘俊告诉腾讯医典记者,由于患者存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为了减少术前心梗的发生概率,入院后需要继续抗血小板治疗至术前,这就使得心绞痛手术中出血风险较其他科室的手术更高。
“如果大家都有充分的血,我们何必把血卡着,去年迫不得已,一年停了100多台手术。”瑞金医院输血科王主任坦言自己的难处。
病有轻重,血有缓急。血液资源紧张,只能优先分配给急救病人。
“现实就是这样,病人太多了,择期手术的血不够用。但外科医生不轻易低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瑞金医院心脏外科主任赵强说。
刘俊反复争取,只要到了一袋血。经过科室反复讨论,赵强主任决定将血型相同、手术相似的两个病人手术安排在一起,沈平先做,如果不需要输血,这袋血还可以留给下一台手术。
少出血,就要快!这样对外科医生的要求就非常之高。
一方面是要保证病人的手术安全,另一方面我们是要节约用血,争取病人能够不输血。整个手术只能用五块纱布(止血用)。
赵强需要把血管由近端到远端缝合到心脏上,取代病变的血管,使心肌重新获得充足的血供。这就好比一座桥梁可以让公路跨过山川河流,让交通畅通无阻。
这袋血一直没有用。手术成功了。省下一袋血,下一个病人有救了。血来的太不容易,医生一点点挤着血袋,一滴也不浪费。
2017年,上海市献血人次为36.26万人,平均每一千人中有15人参加献血,其中单位团队献血占比59.6%,目前,上海临床用血处于“紧平衡”状态,特别是高温和春节后,血液供应相对紧张。
?
03
一起不太成功的手术后,
外科医生查出了甲状腺癌
医学发展至今,仍有许多不确定和局限性,在病魔面前有时显得很苍白。每个人都希望医学不断进步,但没人愿意成为进步的代价。
程东峰
很少有医生在病人面前哭。这会被人误会,认为医生承认自己有了过失。但程东峰忍不住了,他为了这个病人,写了46页的病史,开了106页会诊记录,124页的医嘱单。如今,这些努力全白费了,病人最终没有救过来。
“手术像个拳击一样,一拳打倒了,有些病人爬起来很快,有些人爬起来很慢,爬起来又摔倒。作为你的队友,你的家属,是不是和医生站在一个战壕里,我们一起扶他站起来。到最后还是站不起来,是不是能理解这个过程?”程东峰说。
的确,医院不是保险箱,不能仅仅用结果来判断医生的好坏。
2017年11月9日,患者因粘连性肠梗阻在瑞金医院急诊外科做了手术。11月22日患者正常出院,一周后患者腹胀再次入院,动了第二次手术,最终医治无效死亡。
为了降低或杜绝有可能出现的医疗差错,瑞金医院设有专门的医疗缺陷委员会。这一次,主刀医生x需要接受严格的质询。
对疑难杂症的复盘,有时就是医学进步的开始。专家讨论认为,X医生两次手术的选择和时机,包括入院出院的判断都是正确的,只是两次肠梗阻间隔时间太短,没有给医生太多的机会。
“随时随地要踩地雷的,急诊是一个高风险的,外科又是高风险,两个放在一起是高高风险。”x的上级医生黄梁去宽慰。
但x医生毕竟没有把病人救回来,尽管没有人指责他,他自己内心的包袱依然很大。
两个多月后,他查出来得了甲状腺癌。躺在自己最熟悉不过的病床上,他发了一个朋友圈:“一直在做医生的角色,明天就换成病人了。一时之间,有些不大适应。”
甲癌手术后不久,x医生又站到了手术台上,这一次又遇到了麻烦,胆道梗阻,胆囊也梗阻(坏疽)了。根本不是一般胆囊炎的粘,成了“瓷化胆囊”。
技术可教,刚毅难学,医生要成长,必须心甘情愿地长时间接受千锤百炼。这一次,x医生经受住了考验。
04
“这是我们的年轻医生,
大家这样弄以后没人敢做了”
凌乱的病房,受伤的保安。
2018年6月18日,端午节,瑞金医院拍摄的第100例案例。病人家属占据了神经外科病房,医护人员退守到护士台后的工作间,继续为其他病人配药。
出意外的是一名库欣综合征病人。
● 库欣病属于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垂体瘤,这是一种罕见病,由于分泌过多的糖皮质激素,病人全身代谢紊乱,死亡率是正常人的4.8倍,如果伴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则提高到13.8倍。如果不进行干预,病人在五年之内自然死亡率超过50%。
● 此外,库欣病患者可能合并严重的焦虑症,据统计,超过一半的库欣病患者罹患重度抑郁、非典型抑郁和其他类型的精神心理异常。
病人主刀医生孙青芳希望和所有家属,进行一次沟通。
“这是我个人印的名片,告诉大家怎么走,我们为了让病人去,发了定位图,直接就用最通俗的话,从瑞金二路出来怎么左转,怎么右转,到几楼,到什么地方,这个工作绝对不是今天在这想起来杜撰一个。”孙青芳坦诚的向患者家属解释,他们希望管理好每一个负责的病人。
遗憾地是,家属没有听从医生意见,出院后直接回家,病情发生变化再来抢救已经来不及。
“你们想想看,病房那样的场景,我们的年轻人还敢做吗?万一后面没人去做了,瑞金只要一句‘我没有床’就可以了,库欣病人就进不了瑞金医院了。这个是我们的年轻医生,我们每天在鼓励他,大家这样的去弄,以后就没有人接下来敢做了。”孙青芳说。
库欣病病人手术后,激素迅速水平下降,人体需要“缓冲”和“适应”的过程,因此术后管理非常重要。
但这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病床有限,为了救更多的人,这类病人符合出院指征后,医生会安排他们去附近卢湾分院进行术后观察和治疗。
很多家属听明白了,终于不闹了。一个瘦小的女医生,推心置腹一番话,把他们劝退了。
在另一个医患纠纷沟通的现场,患者投诉时,身后站了一排大哥。仔细看,一个大哥出门时,还多拿了一副墨镜。
医院行政楼门口,一个病人不想按照预约时间拿病历单,熟练地拨打着投诉电话,身旁三个送锦旗的患者依次走进了楼。
这就是中国的医患关系真实写照。
“医患本身就是朋友,对吧!”程东峰和家属终于相互理解和拥抱。
樱花落下阵阵花瓣,这些花瓣被人们踩在脚下,却把香气留在那里,这就是宽容。
希望有一天,医患之间不再干戈相向,心怀爱和理解,一起应对未知的病魔。
医典人间
运营编辑:润一
腾讯医典出品
*本文版权均属腾讯医典所有,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并在文首注明来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