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南昌方言】“上街”,南昌人念“上该”

2017-09-11 黎传绪教授 供稿 NTV每日新闻

       “上街”,南昌人念“上该”。“上街”一词,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大概就是“到街上去走一走”的意思。可是,50年以前的南昌人说“上街”是有特殊意义的。“上街”和“赶集”“进城”的意义相同,大多数是“去买东西”,当然也有“去卖东西”。                在上古时期,人们“以物易物”的场所一般来说都是在“井”边,因为几十户人家共用一口井,家家都会到井边来打水。“市井”的说法就源于此。比如说,有的人家种了辣椒,但是,他家里不可能天天吃辣椒,于是,他就到井边来,用辣椒换人家的青菜、萝卜。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百行百业;货币交易取代了“以物易物”。货物商品交易的场所也逐渐扩大,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南昌地区,百姓的货物交易商品买卖大致有“赶集”“上街”“进城”等等形式。

      南昌人说“赶集”,也说“赶墟(圩)”。“集”,是说“大家聚集在一起”。“墟”,是说“空虚之地”。平时是空旷之地,人们聚“集”起来就是“市”场,“集市”的说法就源于此。四面八方的乡村百姓聚集在一块空旷的地方,买卖商品。民国八年出版的《南昌县志》记载:“南昌村居稠密,每七八里或三数里,辄有墟市。”当时较出名的“墟”有:板湖墟、冈前墟、新村墟、浃溪墟、广福墟。

      既然是“赶”,就表示“集”是有时间规定的。通常是农历为准,每旬3天,或“一”“四”“七”或“二”“五”“八”或“三”“六”“九”。         

       “市”和“墟”的性质相同,都是“集”而为“市”,只是比“墟”的规模更大,买卖商品的种类更加丰富,参与民众的居住范围更加广大。在民国初年,南昌县的“市”已经是星罗棋布。据《南昌县志》摘录如下:黄溪渡市、滁槎市、楼前市、沋口市、麻坵市、梓林市、柘林市、泾口市、前坊市、幽兰塘市、浴城塘市、冈背市、渡头市、塔城市、荏港市、武溪市、谢埠市、河泊所市、沙埠塘市、璜溪墟市、梁家渡市、七里巷市、三江口市。

       “街”,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商业街”,是“城镇”的雏形。一般说来,在“墟”“市”买卖的通常是食物一类,如鸡鸭鱼肉、烧烤卤菜、豆类时蔬等等。在“街”买卖的通常是日用品一类,如绸缎布匹、南北杂货、锅碗瓢盆等等。

       “街”有经营销售各种商品的店铺、有加工制造各种器具的作坊、有接待过往商旅的客栈,夹道而立,相倚而连。以“街”为“市”,街道不宽,街道长短不一。短的,百米不足;长的,千米有余。南昌人一般称之为“街上”,把到“街上”去买东西叫作“上街”。因为有店铺和作坊,天天开门做生意,所以,远近的百姓可以随时“上街”,没有“一”“四”“七”或“二”“四”“八”的限制。


      《南昌县志》记录了民国初年南昌县境之内的“街”:罗舍街、辟邪街、莲塘街、万舍街。      

       比“街”更为繁荣的是“镇”,民国初年的南昌县唯有“市汊”为“镇”。《南昌县志》:市汊镇“濒河为市。西南为瑞河,对河为丰城,稍西即新建界。商船辐辏,为第一巨镇。”解放以前,南昌流行一句话:“上有市汊,下有滁槎”可见市汊曾经的繁华。随着水运的衰退,曾经为第一巨镇的市汊,早已凋敝,甚至被人们忘却。只有那些被古人踩踏的花岗岩街石,依旧光滑如故。      

       “进城”,就是“进”“南昌城”,自然不必多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百年回首,曾经的“街”“市”,或繁荣昌盛,或破败消亡。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者介绍

 黎传绪  男  1952年12月31日出生  汉族
       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地方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江西省省情教育专家、江西省高等院校名师、江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首席专家、江西省语言文字工作专家小组成员、南昌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10年来致力于南昌地方文化的研究。其学术成果在我省及全国语言文字界颇具影响。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今晚18:30南昌一套《每日新闻》

编辑:杜    薇

责编:张    昊     郭云帆

主编:陈    旻     肖   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