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安徽省电网发展规划(2017—2021年)出炉啦!未来5年,该省电网发展的七大重点任务全在这里!

2017-03-07 变压器圈

来源:北极星智能电网

安徽省电网发展规划

(2017—2021年)

(征求意见稿)

前 言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当前,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宏伟目标。 电网作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至关重要。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作的统一部署,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家《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安徽省能源“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电网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保障安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协调发展为重点,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坚强智能电网。 规划内容涵盖安徽省各级输配电网,规划期为2017—2021年, 重点阐述规划期内我省电网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本规划是电网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布局重大电网项目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

(一)取得成绩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我省电力需求与日俱增,电网建设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近年来安徽电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输电网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 2013 年安徽建成世界首个商业运行的同塔双回特高压交流工程—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 2016 年建成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安徽段),电网进入特高压时代,进一步保障了“皖电东送”和省内电力配置需求。 500 千伏电网在东、中、西三个输电通道基础上,贯通第二条中部通道,同步加强通道间横向联络。 各市基本形成清晰的 220千伏地区电网结构, 全省分为 6 片运行。 截至 2016 年底,全省 220 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 10138 万千伏安,线路 2.18万公里,分别是 2010 年的 1.98 倍和 1.51 倍。全网供电能力超过 3500 万千瓦,省际电力交换能力达到 1400 万千瓦,均为 2010 年的 1.75 倍,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配电网供电能力大幅提升。 开展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 完成新增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启动小城镇(中心村)改造、 农村机井通电工程,基本解决了农村地区供电能力不足和电网安全水平不高、 “卡脖子”、低电压等突出问题。截至 2016 年底,安徽电网 110 和 35 千伏变电站共计 1664座,变电容量 6950 万千伏安,线路 3.75 万公里,分别是 2010年的 1.9 倍和 1.4 倍。户均配变容量由 2010 年的 1.18 千伏安提升至 2016 年的 2.48 千伏安。配电网供电能力整体充足,电网结构持续优化,供电可靠性水平大幅提高。

服务可再生能源并网卓有成效。 积极应对光伏、风电可再生能源井喷式发展,建立电网配套工程投资建设“绿色通道”,有效保障了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截止 2016 年底,电网累计建成风电、光伏并网线路 567 公里,投资 6.05 亿元,满足全省 177 万千瓦风电、 345 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的并网需求。 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由 2010年的 6.3%提高到 15.9%。

装备与智能化水平稳步提高。 全面开展电网标准化建设,推广应用通用设计、通用设备、通用造价和标准工艺,逐步更换老旧设备,装备水平大幅提高。 特高压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调试等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实际应用,淮南~上海 1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建成投运, ±1100 千伏准东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大电网调度运行能力不断提升,供电安全可靠水平有效提高。新能源发电并网等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取得突破。 截至 2016 年,累计建成智能化变电站 126座, 智能巡检技术(机器人巡检、 无人机巡线等)、 输变电设备状态检测、灾害检测平台等投入应用。在合肥市二环内、滨湖新区等地区系统性试点建设配网自动化系统。建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城市级监控中心 1 座,信息采集监控站 3 个,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城际快充网络全覆盖。

电力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2016 年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批复。积极推进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工作, 2016—2018年输配电价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 出台电力直接交易规则、市场主体准入退出实施细则、市场管理委员会组建方案等指导性文件, 开展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电力直接交易,2014 年国内首个大用户直接交易平台建成投运, 2016 年安徽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注册市场主体 3500余家。 2016 年直接交易电量达 394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1%,全年降低企业电费约 54 亿元,有力支持我省工商业发展。开展增量配电业务试点工作,鼓励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发展增量配电业务,探索社会资本投资配电业务有效途径。

安徽电网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输电网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特高压与省内电网联系薄弱,省内 500 千伏/220 千伏电网仍普遍保持电磁环网运行,存在因潮流转移导致线路过载的风险。宿州、亳州、黄山等市缺少 500 千伏变电站,仍依靠 220 千伏线路远距离输电。 二是配电网薄弱问题仍然存在。 城市配网网络结构不清晰,联络不合理, 10 千伏变电站出线间隔紧张。包括水电供区在内的农村局部地区配电线路供电半径偏大, “卡脖子”、低电压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配电设备老化,运行年限较长,装备水平较低,高损耗配变、地埋线台区尚未完全改造。 三是电网智能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配电自动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互动化水平需要整体提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尚需完善,智能巡检技术需进一步提高。

(二) 面临形势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电网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环境资源约束不断增加,我省电力需求刚性增长的新时期,电网发展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挑战。

1.电力需求保持中高速增长,电网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

安徽人均 GDP 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 73%左右,人均用电量仅占全国的 66%,远低于江浙沪发展水平,发展潜力较大。 2016 年安徽省全社会用电量 1795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9.46%,全社会最大负荷 3490 万千瓦,同比增长10.8%,位居全国前列,当前发展势头较好。未来五年,安徽省将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美好安徽建设,全力实现 2020 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社会发展预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预计 2017—2021年 GDP 年均增长 8.5%左右, 电力需求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

当前特高压电网与省内 500 千伏电网联系较为薄弱,难以满足大规模接受区外来电的发展需求。同时,目前省内“纵向式、外送型”的 500 千伏骨干电网已不能适应省内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对城乡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可靠性和服务质量都提出更高要求。为满足电能资源优化配置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应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2.可再生能源开发呈加快趋势, 源网发展需要进一步协调。

未来五年, 我省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金寨创建国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县,两淮地区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国家光伏先进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滁州等地区稳步推进集中连片风电场建设,各地大力推广厂房、公共建筑等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 未来我省可再生能源并网需求较大。

同时可再生能源建设周期短,其快速发展导致区域电网间隔、廊道资源紧张,局部地区电网配套建设困难较多,网源协调难度加大。 为适应我省能源结构转型,需协调电源与电网的发展,充分发挥电网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作用。

3.多元化负荷不断增加, 电网智能化和需求侧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我省已出台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未来五年将持续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健康快速发展,为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利条件。同时随着电能替代的不断推进和相关政策的完善,电蓄冷、电储热等储能的经济利用成为可能。

为满足电动汽车、电蓄冷、电储热等多元化负荷的大规模接入,需要全面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提升电网对多元化负荷的及时接纳能力和协调控制能力。 同时需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电能管理水平,完善需求响应机制,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引导电力消费的作用。

4.电力改革深入推进,电网建设运营和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转变。

当前售电侧改革正稳步推进, 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的输配电价格核定机制已经形成; 电力直接交易平台投入运营,电力用户注册呈井喷趋势, 直接交易电量比例不断扩大; 6 个增量配电网试点已获得国家批复, 配售电业务将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电网企业的功能定位和盈利模式将随之改变。

这将促进电网投资、建设和运营向着更加理性化的方向发展。市场主体逐渐成熟,发电和售电侧引入市场竞争,形成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交易格局。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 电力生产组织方式和行业生态将发生深刻改变,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开始发挥,成为引领电力工业发展的新方向。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切实把发展着力点转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上来。按照《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相关部署,紧紧围绕“坚定不移闯出新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美好徽”的总目标,以市场需求和消除短板为导向,以加快转变电网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安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协调发展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着力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着力优化电网结构,着力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建设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 努力构建安全可靠、经济高效、 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坚强智能电网,服务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融入能源工业发展长期战略,注重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努力实现发展与社会、电源与电网、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清洁低碳,绿色发展。 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电网建设,加快清洁能源配套电网建设。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设备,推广节能新技术。全面加强线损、无功管理,强化电网高效清洁运行管理。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加快电力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优化布局,安全发展。 坚持经济合理的原则, 加强电网建设, 建立多样化的电力输送通道,满足资源优化配置需求;优化电网结构, 构建规模合理、分层分区、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 提高电力抗灾和应急保障能力。保障民生,共享发展。 围绕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以解决电网薄弱问题为重点,提高城乡供电质量,提升电力普遍服务水平。在革命老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实施电力精准扶贫。

智能高效,创新发展。 加强发输配用交互响应能力建设,构建“互联网+”智能电网,提高新能源接纳能力, 促进电能替代。大力推进科技装备创新,探索管理运营新模式,促进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发展。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健全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主体,推进电价改革,提高运营效率,构建有效竞争、公平公正公开的电力市场。


(三)发展目标


1.供应能力

预计 2021年,我省全社会最大负荷需求为 4759—5570万千瓦,年均增长为 6.4—9.8%; 全社会用电量 2436—2762亿千瓦时,年均增速 6.3—9.0%。

2.电网发展

以特高压和 500 千伏骨干网架为依托,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统筹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促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建成坚强智能电网。 推进城乡电网一体化发展,实现市域500 千伏站点全覆盖,县域 220 千伏站点全覆盖,乡镇 35千伏及以上站点全覆盖,完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电网建设任务。

建成世界首座±1100 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基本形成皖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格局。增强 500 千伏通道间横向联系,将“纵向式、外送型”网架发展为“网格式、内需型”网架,2021 年安徽电网外送能力达到 2000 万千瓦以上, 供电能力达到 5600 万千瓦以上。全面推进地区 220 千伏网架结构升级, 主要围绕枢纽电源点形成合理环网结构。

到 2021 年,全面解决季节性负荷突增引起的供电紧张问题。中心城市(区)智能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大幅提高,供电可靠率达到 99.993%,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 99.996%。城镇地区供电能力及供电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供电可靠率达到 99.981%,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 99.902%。乡村地区供电可靠率达到 99.931%,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 99.230%。

中心城市(区)、城镇、 乡村户均容量分别提升至 5.5、 4.0、2.6 千伏安/户,有效保障民生。

3.规模与投资

预计 2017—2021 年间电网累计投资达 1000 亿元以上,新增 220 千伏及以上线路长度 10713 公里、变电容量9500 万千伏安, 110—10 千伏线路 41657 公里、变电容量6173 万千伏安。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骨干网架建设,提高资源配置能力


推进安徽与省外、区外电网互联互通, 逐步形成安徽特高压电网在华东的枢纽地位。 2018 年建成±1100 千伏准东—皖南直流及其配套工程。 推进武汉—皖南、 驻马店—淮南、安庆特高压站、安庆—浙中等项目及配套工程前期工作。

有效衔接特高压电网发展,优化特高压近区 500 千伏网架,确保区外电力的合理疏散。满足负荷中心受电需求,围绕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建设核心受端环网。消除局部供电瓶颈, 500 千伏电网向“网格式、内需型”网架转变,形成全省“五纵四横”骨干网架。


(二) 优化地区电网结构,提高系统安全水平


推进地区网架结构升级,加快枢纽变电站建设,构建坚强的 220 千伏环网结构,按轻重缓急解开淮北—蚌埠、阜阳—亳州、阜阳—淮南、淮南—蚌埠、合肥南北网、合肥—六安、芜湖—铜陵、铜陵—黄山之间电磁环网。到 2021年,全省 220 千伏电网分 12 片以上运行。加大偏远地区和负荷中心地区站点布局力度,解决局部地区 220 千伏网架结构薄弱、输电断面能力不足等问题。 保障煤矿、铁路等重要用户电力需求。


(三) 统筹城乡配网建设, 实现电力均等化服务


加强城镇配电网建设。 统一建设标准,规范住宅小区配电网建设。 紧密跟踪市区、县城、中心城镇和产业园区等经济增长热点,及时增加供电能力,消除城镇用电瓶颈。做好与城乡发展、土地利用有效衔接,将管廊专项规划确定入廊的电力管线建设规模、时序纳入配电网规划。简化设备种类,规范设备技术标准,优化配电设备配置。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型设备,实现绿色节能环保,提高配电网能效水平。

实施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 加快推进小城镇、中心村电网和农业生产供电设施改造升级,加大农网改造升级力度,推进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进程,逐步提高农村电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实施完成农村机井通电、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和小康电示范县建设任务。 2017 年,完成全部中心村农网升级改造,实现村村通动力电、 皖北地区机井通电全覆盖。 2018 年, 完成示范县建设,为全省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树立标杆。 2020 年, 太湖、霍山等 6 县水电供区农网各项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积极跟踪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同步开展美丽乡村的电力设施改造,推进城乡电网建设一体化。

开展电力精准扶贫。 加大 31 个国家级、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大别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电网投资力度,保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生产生活用电。加强变电站布局建设,缩短供电半径,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等电网薄弱地区的电网升级改造,保障异地搬迁群众供电,加大配电线路、配电台区和低压进户线改造力度,全面解决户均供电容量低、安全隐患多等问题。


(四)提高电网接纳能力,助力新能源发展


提前开展省网灵活性需求研究,为未来省内火电机组挖掘调峰能力、提升系统灵活性奠定基础。着力推动两淮采煤沉陷区、 金寨等可再生能源集中区域电网建设,满足可再生能源电源集群送出需求。 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战略部署,优化配电网结构,建设智能配电网,适应分布式电源点多面广的发展特点,满足分布式能源的灵活接入与高效利用。


(五)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提升智能化水平


提高电网接纳和优化配置多种能源的能力,满足多元用户供需互动,加快建设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智能电网,涵盖“发输变配用调”六大环节,全面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推行骨干通信网及终端通信接入网建设,鼓励建设智能风电场、光伏电站等设施及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运行云平台。 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公共平台建设,整合系统大数据资源,提高电力需求响应能力。 推广应用在线监测、状态诊断、防灾减灾技术、智能巡检系统,全面建设智能化变电站,重点推进全省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全省电网自动化水平,加强地区智能电网调度系统建设及评价管理工作,普及应用双向智能电表,积极建设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


(六) 有效推进电能替代, 提高电气化水平


在居民采暖、工业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与消费等众多领域推广电能替代, 特别要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将我省打造成为竞争力强、布局合理、网络健全、应用领先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地区。 研究鼓励支持电能替代的资金、电价等政策和技术服务手段,逐步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电气化水平。

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基金用于电能替代配套电网改造,电网企业也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红线外供配电设施的投资建设,并建立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高效运转的“绿色通道”,按照客户需求做好布点布线、电网接入等服务工作。

将合理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纳入相应配电网企业有效资产,合理运营成本计入输配电准许成本,科学核定分用户类别、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引导电力消费的作用, 扩大峰谷电价价差,合理设定低谷时段,降低低谷用电成本; 结合电力体制改革进程,推动建立发输供峰谷分时电价机制。


(七)完善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售电侧改革


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力市场机制,逐步健全安徽电力市场体系。 通过试点示范,逐步向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放开增量配电投资业务,调动电网企业和社会各类资本参与配电网建设的积极性。培育多元化的售电侧市场竞争主体,实现电力电量平衡由计划手段为主过渡到以市场手段为主,建成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和电力工业运行客观规律的电力市场。


四、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省委省政府“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决策部署,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在省政府推进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以省能源局牵头、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市县政府和电力企业细化落实的电力规划实施工作机制。整合发挥相关单位和机构优势资源,加强对电力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和审议,推动规划实施。


(二)细化任务落实


省能源局负责本规划的编制、评价工作。各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完善并落实各项配套支持政策,加强政策普及和舆论引导,为电力项目建设营造高效顺畅的社会环境。各市县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将本规划项目纳入各级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切实维护规划严肃性,对变电站建设用地和输电线路廊道予以严格保护。电力企业根据规划的电网建设任务,加快推动项目前期工作,明确时间节点,确保项目如期开工和竣工达产。


(三) 加强规划衔接


加强规划协调,衔接国家规划与省级规划,省级规划与市县规划,协商重大电力项目布局、规模和时序,协调电网与电源项目。 加强规划对接,及时协调落实厂址、站址、走廊通道资源和项目用地,协调电力建设与城镇发展的矛盾,确保电力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四)健全监督考核


建立健全电力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编制并发布规划实施情况监管报告。加强电网公平开放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确保新建电源公平无歧视接入电网。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掌握主要目标和任务完成。





感谢关注变压器圈的读者们,变压器圈2017开始征集稿件,一经入选即有稿酬。


凡涉及变压器节能创新主题的文章和视频,都可以投稿。(文章限2000字以内,视频限1分钟内)


变压器圈,就是您快速发布变压器文章的快捷键。


来稿邮箱:

联系电话:010-62353252

本文由变压器圈整理发布投稿、内容发布、版权等事宜请添加QQ:2583789898


 变压器圈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号:TransformerZon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