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庄子精选:遨游人间世

2017-02-15 百草园精选

 

文/庄子





《庄子》内篇第三,乃《人间世》也。何为人间世?王夫之有云:“人间世无不可游也,而入之也难。既生于其间,则虽乱世暴君,不能逃也。”套用今日的俏皮话来说,就是人生如此艰难,一生至一死,多少恩怨纠葛、是非对错。既然大部分人皆不能避,那庄子就写下《人间世》一篇,为众人开出一剂“涉乱世”而不“自伤”的良方。




这《人间世》刚开篇,庄子就讲了一个孔子的故事。孔子之对于庄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出于什么原因我们日后详说。


在开篇的这个小故事里,自然不会只孔子一人,还得有他的学生——颜回作伴。颜回算是孔子最喜爱的门生,有一天这学生来向老师辞行,故事便开始了: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悉为焉?”


孔子看到颜回要走,自然要问:“知道去哪儿吗?”颜回就说:“去卫国。”孔子一听他的学生要去卫国,自然要问为什么,所以又说:“为什么要去卫国?”



颜回是怎样回答的呢?


曰:“回闻其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学生听闻那卫国的君王......


我们先停一停,这卫国君是谁?有一说,是卫庄公,其在位时间是公元前480~478,而颜回在公元前481年便死了,所以不能是他;二说,是卫出公。时间倒是对得上,只是这颜回仲尼的故事本就是庄子杜撰,借他二人之口揭露暴君恶行,所以卫国之君是谁都不影响我们看故事。


颜回说啊,这卫国的君主年轻,行事武断自用。这孤独的“独”字,若成了君王的代名词,则下官难以谏言,天下唯一人是从。颜回还说,卫国君将治国视作儿戏,完全看不到自己的过错;将百姓的生死也视作儿戏,卫国的死人多得像浮在水上的乱草。百姓苦得不知何去何从!



“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颜回又说,学生曾听老师说过:治理有方的国家,我们便可放心离开;治理混乱的国家,我们要想方设法地靠近它。正所谓医生门前病患多,医者,应该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


学生听了这番话,便希望自己能以此来思考治理卫国的方法,说不定那国家还有救!


听了这番热血之言,孔子大概会赞扬学生的鸿鹄之志吧?但实际上,孔子不以为然。他这样答复颜回: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


孔子叹了口气说,你要是去的话恐怕要受刑啦!


孔子广收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希望君王可以采纳其治国理念,百姓可得太平。为什么现在又说这种话“吓唬”学生?颜回一腔赤诚,难道当老师的不该支持吗?



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意思,还要继续往下看: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储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孔子解释了:这道的推行,是不能人为地进行掺杂的,你掺杂了事情就会变得杂乱,事情一旦杂乱了自然就扰人,如果扰人,那忧患就不断,如此一来,即便一开始有救现在也没得救了。


在后一句中,孔子提到了“至人”,还记得《逍遥游》中庄子说了三个最高的人生境界:至人、神人、圣人。所谓至人,是修身极佳的一种状态。至人在思虑苍生之前,先立自己,也就是先让自身修为到家,再去立天下。所谓先人后己,在这里反成了自私,因为你只有把自己顾好了,思想成稳,才有能力去顾别人,否则岂不白白搭进去一条命?


(未完待续)


也许受庄子影响,贾宝玉对“文死谏、武死战”有不同于世人的看法,认为这两种人都不是什么值得赞颂的人, 他们的死都非正死。贾宝玉觉得文官谏言,明知君王不会采纳,还非要一头碰死;武官上战场,明知道前方凶险不能取胜,还非要赴死殉身,都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家国”。谏臣为官在于辅佐君王,若只为了心中的理念,图一个忠烈之名,他倒是流芳百世,却弃君于何地?武官之使命在于保家卫国,如今他不肯退让,不肯作长远之计,拼死得了个烈士的美名,却弃国于何地?


不知各位意之如何?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