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镇穷小子变身秘鲁农业功臣,饮水思源的他,出资数百万援助家乡建设
尽管元宵节已过,但人和镇的不少家庭还沉浸在过年的欢乐气氛中,因为他们远在海外的亲友回乡过年了。人和镇是著名的侨乡,翻开该镇的近现代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民不聊生的清政府时期,战火纷飞的民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蓬勃发展时期,华侨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祖籍人和镇高增村的华侨戴宗汉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这位被秘鲁授予“农业功勋”章的爱国华侨,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个人支援家乡建设就达几百万元,至今依然排在当地所有华侨为家乡公益捐赠的前列。
1987年5月,由秘鲁华侨戴宗汉、戴贺廷捐资兴建的市73中汉廷楼落成。
漂洋过海谋生
穷小子变秘鲁农业功臣
1902年,戴宗汉出生于人和镇高增村一个贫穷家庭,在他出生6个月时,母亲因病去世,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最后6个兄弟姐妹只剩下3人。从6岁开始,戴宗汉就要帮助家里做家务,干农活。由于家境贫困,读了两年书的他,最终也不得不辍学以减轻负担。
16岁时,自小就听周边人讲说家乡人出国致富故事的戴宗汉,萌生了出洋谋生的想法,便带着一张旧毛毡,搭上了货轮,只身前往秘鲁谋求改变全家人的命运。
刚到秘鲁的戴宗汉发现,秘鲁也不是遍地黄金,当地的农业甚至比国内还落后,但是坚强的他选择了留下来。他做过很多工作,杂货店伙计、菜园帮工,与人合伙开过店,也在秘鲁多地的农场工作过。凭借从小干农活积累下来的经验,戴宗汉和当地农民一起开荒辟地,并摸索着将贫瘠的土地改良成良田。
经过不断摸索,戴宗汉最后创造出“平面弯型引水法”,解决了秘鲁沿海北部旱地种植缺水的问题,使当地成为秘鲁的第一个产米区。此后,他带头开发森林区的土地,把自己经营的田庄经营成高产稻样板区。
在秘鲁,戴宗汉也是第一个使用农业机器种植的人,同时还开办了秘鲁第一个养猪中心,为秘鲁的农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68年,秘鲁授予戴宗汉“农业功勋”章,成为该国的农业功臣。他也从当初的穷小子,变身成为秘鲁最知名的农业企业家。戴宗汉不藏私技术,经常义务向农户传授自己研发的技术,帮助当地农民发展农业,最后他研发的技术在秘鲁得到推广,也让秘鲁从大米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
饮水思源
出资数百万援助家乡建设
戴宗汉致富后依然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将他乡当故乡热衷当地公益事业,在秘鲁人心目中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为“中秘人民的友好使者”。
虽然在秘鲁生活了几十年,但是戴宗汉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他创办商业电台,向秘鲁华侨传递祖国的信息,经营旅店接待到秘鲁的华侨。他更关心的是家乡人和的发展。
戴宗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担任秘鲁中华通惠局的主席,通过中华惠通局关注家乡的发展和帮助在秘鲁的华侨。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戴宗汉就开始资助家乡的发展,他联合当地著名华侨戴贺廷一起捐赠巨款资助暨南大学复办、向暨南大学医学院捐赠了医疗设备,向广州少年之家捐资,并资助重建了广州市73中。同时,两人还共同捐建了高增小学校舍、人和小学、矮岗小学。
1989年6月8日,由广州市荣誉市民戴宗汉、戴贺廷捐资340万港元和海外友人资助兴建的人和华侨医院落成。
戴宗汉个人又先后捐资为高增、人和两村铺设了水泥路,重建了戴氏宗祠作为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1989年,戴宗汉再次捐资200万元,兴建了人和华侨医院,解决了当地百姓看病难问题。记者从人和镇政府文献资料了解到,仅1978年-1994年间,戴宗汉就资助家乡建设多达几百万元,至今为止,他生前所做捐赠依然排在当地所有华侨为家乡公益捐赠的前列。
文|杨黛清
通讯员|朱文
编辑|陈若兰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