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云区法援处走过20年,用法律为弱势群体说话,为群众挽回损失近2亿元!

许素华 白云融媒 2020-10-10

1997年3月21日,原广源购物中心(如今白云公证处办公室)的门前张灯结彩,参加仪式的领导揭下门廊上罩着的红布,写着“广州市白云区法律援助处”的牌匾赫然在目,全国首家区(县)级法律援助机构正式宣告成立。当时,作为白云区法律援助处第一任主任的徐晓兵(现为区政协副主席),从未想过白云法律援助工作能有如今的发展成果。

 白云区法律援助处旧照片。   


       历经20年的发展,白云区不仅建成了一个覆盖全区的法律援助体系,构筑了“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还在全市首创了法援律师进驻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值班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白云特色的法律援助服务道路。据统计,成立20年来,白云区法律援助处共办理了14653件法律援助案件,帮助困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2亿元


图为嘉禾法援站值班律师参与调解一宗工程款纠纷。

成绩斐然

成立20年办理1.5万件法援案

       1993年2月12日,广州市司法局提出“建立法律援助基金,以保障经济有困难的单位或个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权利”,这是在全国第一次正式文件提出“法律援助”一词。

    

       1995年11月9日,国内第一家法律援助中心——广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挂牌成立。在当年12月28日发布的《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中,该中心的成立与工作作为中国人权事业进展的一项有力佐证,写入“司法中的人权保障”一节。1996年11月18日,司法部高度评价了广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广州模式”获得最终认可,从此向全国推广,并沿用至今。

    

       当时正处于发展变革期的白云,把法治建设与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在市司法局的指导下,于1997年3月21日成立了白云区法律援助处,是全国首家区(县)级法律援助机构。

    

       如今,白云法援之路已走过20个年头,全区建有1个区级法律援助服务中心、2个驻派出法庭法律援助服务中心、22个镇(街)法援站、368个村(社区)工作点和5个特色法援站,构筑起了白云特色“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并在全市首创了法援律师进驻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值班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白云特色的法律援助服务道路,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法治白云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获悉,1997年至今,白云区法律援助处共办理了14653件法律援助案件,帮助困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2亿元,得到了受援群众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先后荣获全国法律援助“规范与质量”先进机构、“广州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广州市先进集体、广州市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广州市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广州市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奖项。

白云区法援处收到的致谢锦旗。

发展历程

从“以所养处”到如今法援标杆

       徐晓兵是白云区法律援助处的第一任主任,在此之前她已做了8年的社会律师,在业内小有名气。如今,已是白云区政协副主席的她,工作近30年,身上深深烙下了“法”的印记。区内无论大会小会、大事小事,只要一提到“法”,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法是徐晓兵管的,找她”。这种标签,在徐晓兵看来是一种认可。

    

       很难想象,白云区法律援助处成立之初,竟然是一个没有人员编制、没有经费的事业单位。“当时就我跟另外一个律师,经费就靠我们两个人接社会案子的钱来补充,这样维持了两年,直到1999年才正式入编、有了经费。”徐晓兵用“以所养处”来概括当时的经历。

    

       虽然最初法律援助只是帮助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辩护这一块,但当时白云的案件是全市最多的,“法援案子+社会案子”让徐晓兵忙碌不已,最多的一个下午开了4个庭。很多人觉得她傻,打两份工收一份钱,忙碌不说,还要补贴一个机构运作。“每个人选择不一样吧,刚开始做法援案子时,有一个受援人拉着我的手给我深深鞠躬,我觉得很感触,感觉到自己的法律知识有价值,这让我很快乐。”徐晓兵说。

    

       正是这样的坚持,让白云区法律援助处的工作逐步得到重视。2001年,白云区政府出台了《广州市白云区法律援助工作实施细则》,对机构、经费、职责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这是全国首个关于法律援助的区(县)级的规范性文件。自此,白云区法律援助对象从单一的未成年人,涵盖到了低保等困难群众,案件类型从单一的刑事案件扩展到了刑事、民事案件,从单一的专职法援律师到社会律师参与,历经20年,一个覆盖全区的法律援助体系最终建成。

    

       20年来,白云区法律援助门槛不断降低,覆盖面逐渐扩展,惠及的困难群众越来越多,“让法律为困难群众说话”的理念一直在延续……在徐晓兵看来,白云特色法援服务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让群众在前行中获得更多公平与正义的力量,这便是法治的温度。

同和法援站值班法援律师在详细了解群众诉求。

白云特色

三级网络+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

       20年前,徐晓兵从未想过法律援助有如今这般光景、这般发展,在没人没钱的情况下,她甚至有过能不能坚持下去的担忧。“法援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目前财政对法援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的确,从1999年的每年7万到如今的上百万经费,可以侧面反映出政府对法律援助的支持。

    

       在政府支持下,法律援助在白云蓬勃发展。特别是2006年,区司法局印发了《白云区法律援助三级网络工作制度》,并举办法律援助进村居启动仪式,在全省首创了“区有法律援助处、镇(街)有法律援助站、村(居)有法律援助点”的法律援助新格局,实现法援横到边、纵到底,形成了覆盖全区的法律援助三级网络,法律援助工作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2010年10月,全省首家驻庭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区司法局驻白云区人民法院蚌湖法庭法律援助服务中心成立,国家司法部法律援助司、省司法厅及12个地级市司法行政部门领导、市委领导和区领导纷纷前来考察调研。2011年10月,区法律援助处乘势而上,在区法院竹料法庭设立了法律援助服务中心,法律援助更加深入人心。

    

        “在驻庭法援律师的帮助下,我们顺利拿到了被拖欠一年的工资。”春节前,异地务工人员熊先生与31名工友被单位拖欠工资、四处求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了竹料法庭法律援助服务中心,没想到在法援律师温燕萍的帮助下,他和工友很快就拿到了工资。

    

       如今,白云区建有1个区级法律援助服务中心、2个驻派出法庭法律援助服务中心、22个镇(街)法援站、368个村(社区)工作点和5个特色法援站,实现了区、镇(街)、村(居)三级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全覆盖,打造了货真价实的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群众不论身处哪个村居,都能就近获得优质法律服务。

法援律师在驻部队法援站为官兵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应援尽援

法援律师在镇街法援站定期值班

       法律援助的目的,就是让法律为弱势群体说话,让群众得实惠,让法治有温度。

    

       20年来,区法律援助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使更多困难群众获得免费的法律服务。一方面,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数次放宽受援标准,使得受援人数大幅增长;另一方面,从限制受理案件到全面放开案件范围,对“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待遇”“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等12类案件申请免经济状况审查,力求做到应援尽援。

    

       这种应援尽援,最好的体现便是在2014年,我区在全市首创了法援律师进驻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值班工作机制。通过安排法援律师在镇(街)法援站定期值班,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制宣传、矛盾纠纷调处、民事(非诉)案件代理等服务,引导群众依法维权。

    

       其中,值班法援律师通过非诉调解等方式,高效化解了大批群体性劳资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矛盾纠纷,为维护辖区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云城法援站的值班律师黄小红参与广东画院建设工程纠纷的调解,为白云新城建设保驾护航;嘉禾法援站的值班律师刘晓玉、王积文、陈浩强调解了区信访督办的巴芙特酒店36人劳动报酬纠纷、区信访督办的张某人身损害纠纷、涉及29人的群体性租赁合同纠纷等,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让每一个来法援处求助的人得到帮助,权益得到维护,是实实在在做了好事、善事,内心很有成就感。”刘晓玉在白云从事法援工作十多年了,每周至少抽一天去嘉禾法援站值班,在她看来,法律援助提供了平台,让群众有合法解决问题的途径,避免了武力式维权。

    

       曾是白云区法律援助处主任的嘉禾司法所所长杨君说,把具备法律专业优势的社会律师植根到镇街法援站,在为居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法治宣传之余,还能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既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进一步促进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律师上门为失明老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创新服务

为不同群体定制法援服务“菜单”

        “您好,这里是法律服务12348热线平台,有什么困难可以帮助您解决?”这是法律服务12348热线一个平常的早晨。“我居住在白云区,我眼睛看不见,我有法律问题要找律师帮忙。”同和街大陂村的失明老人汤伯在电话里,向律师说起他的困惑。白云区法律援助处高度重视,迅速安排经验丰富的法律援助律师邓艳琴,上门为汤伯提供法律援助。

    

       对失明的汤伯来说,法律援助就像是一盏明灯,让他看到了维权的曙光。这种给人希望的感觉,正是邓艳琴一直坚持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初衷。

    

       作为白云区第一批法律援助律师,邓艳琴将法援作为律师的主业,并坚持了13年,这在社会律师中,是特别少见的。“一般律师是接社会案件兼法援案件,而我却是个‘不务正业’的律师,但看到群众越来越相信法律能解决问题,我感到很高兴。”邓艳琴说,十几年来,白云法律援助工作不断创新、成熟,惠及越来越多的人群,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这种特色,从为特殊困难群体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人性化服务等方面,可见一斑。如对农民工涉及医疗事故损害赔偿、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水上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群体性案件等免予经济状况审查;结合外来务工人员生活作息,提供延时服务;对群体性案件当事人优先处理,做到当天申请、当天受理、当天指派;对残疾人、老年人以及群体性案件当事人,提供电话预约和上门服务,心贴心服务特殊困难群体;指派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法律援助律师,承办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近年来共为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提供刑事法律援助2407人次,维护失足少年的合法权益。

   

        “让每个来法援处求助的人得到法律帮助,权益得到维护,就是我们的宗旨。”白云区司法局局长邹思杰表示,白云区法律援助走过了不平凡的20年,白云区法律援助处将继续以“打开服务大门,做群众贴心人”为宗旨,丰富法律援助惠民形式,为更多群众提供优质法律援助服务。

记者手记

用法治阳光点燃弱势群体希望

       有人说,法律是为有钱人服务的,因为律师费用明码标价,实则不然。在白云,“让困难群众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已不是法律理想,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白云法律援助处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20个年头,建起了一个覆盖全区的法律援助体系,为困难群众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强音,用法治阳光点燃了弱势群体的希望,让普通群众、弱势群体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法治的温度,感受到法律工作者的温情。

    

       风雨兼程20载,白云法律援助处历任了6位主任,法律援助律师库也从刚开始的不到10人,发展到如今的116人。在一批批工作人员和法援律师的努力下,白云法律援助的门槛不断降低,覆盖面逐渐扩展,“让法律为困难群众说话”的理念始终未变。

    

       不论是徐晓兵等体制内的工作人员,还是邓艳琴、刘晓玉等从事法律援助工作十余年的社会律师,都有一个特点,便是法律工作者的正义感,他们用法律知识为弱势群体发声而得到幸福,内心就很有成就感。让法律之光照耀弱势群体,便是法律援助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文 图|许素华

通讯员|韦微笑 何可人

编辑|陈会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