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金铃桥:见证均和墟的繁华变迁,刻下石马一段旧光阴

2017-03-26 陈若兰 石建华 白云时事

在以水路为主的时代,白云区曾出现过不少桥梁,为沿河而居的居民连接了交通。在白云区石马村,至今还保留着一座百年古桥——金铃桥(原名金锁桥,现又称为石马村北约石桥),它是当时石马北约村民进出的必经之桥,见证了均和墟的繁华与变迁,是一代石马人的时代印记。


金铃桥曾用名金锁桥。

为方便出行而建

        “以前石马周边都是农田,村民需要挑着农具,行过金锁桥到田地里耕田。”今年87岁高龄的黎叔坐在老房子门前,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他说,他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对金锁桥印象最深。黎叔指着石马北约的一条古道对记者说,在清朝咸丰年间,为方便村民外出耕田,石马村民共同出资出力,修筑了该桥,名为金锁桥。桥为东西走向,长19.6米,宽3米,全部用花岗岩石料砌筑,石桥墩,桥面铺砌8块花岗岩条石,中间6块平铺,两侧条石做桥沿,稍高于桥面。

    

       为何起名“金锁桥”, 热衷于村史村志收集的石马村民黎信沂曾听老一辈人说,之所以起名为金锁桥,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石马村周边匪乱四起,起名金锁桥寓意锁住重要通道,土匪就无法进来抢劫肆虐,守护石马村民;另一方面,在于石马村的村民信仰天上来的神马一直在保护着石马人,金锁桥也蕴含着保护神马之意。

    

       修成后的金锁桥成为石马村民进出的重要通道,为石马北约必经之桥,石马村民上农田、趁墟都要经过这座桥。1958年,恰遇大兴水利,当时金锁桥进行了引长,此后来来往往的行桥人愈发多。

金铃桥曾是石马北约村民进出的必经之桥。

见证均和墟市繁华

        “后来,人们想着,叫金锁桥好像常常锁着石马,就改名为金铃桥。”黎信沂说,这座桥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是从小走到大的。那时,在桥的北部还有一个码头,码头宽5米,露出水面的石阶足有10级。每天,那里除了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还有沿着河涌划船载货前来做买卖的人。

    

       据了解,金铃桥的不远处就是均和墟,在最繁华时,均和墟设有3个码头,金铃桥旁边的这个码头便作为其中的一个,见证了当年墟市的繁华。“遇到甜桃丰收的季节,村民就会挑着甜桃来卖,甜桃档足有一公里长!”回忆起当年的光景,黎信沂仍历历在目。

    

       在那个以水路为主的年代,黎叔记得,一到夏天,他就会和三五个小伙伴,在桥下的小河洗澡,那时河水清澈见底,等到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就开始挑着农具,走过金锁桥,到田地里耕田种菜。”黎叔说,如今很多小伙伴都已不在人世了,自己住的老房子也已经推倒换成了新楼,而金铃桥也逐渐老去。

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记者发现,如今的金铃桥已是杂草丛生,其旁边的码头已不可寻,在金铃桥旁边的是一座新建的水泥桥。

    

         “‘大跃进’的时候,什么都被拆掉了。”黎信沂说,“大跃进”时,金铃桥旁的码头被拆掉,从此消逝在石马人的视野中。上世纪90年代,陆运渐渐发展起来,水运渐弱,均和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走金铃桥的人开始变少。

    

        “1993年,村里有一个14岁的女孩,踩着单车准备去田地里拿些菜回家,经过金铃桥时不慎坠落。”黎信沂说,鉴于这个原因且当时桥已出现了无法修复的裂缝,于是在1994年,为方便村民进出,在该桥南侧村民又新建了一座混凝土钢筋结构桥,桥长20米,宽6米。此后,走金铃桥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65岁以上的人才走过这座桥,后来桥废弃了,也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黎信沂说,金铃桥虽然已经废弃,但在他们这一代人心中,它却是石马村一个时代的印记。

文|陈若兰

图|石建华

通讯员|陈锦全

编辑|陈会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