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山诗意】云山有仙气,骚客长咏歌,一起来读读那些与白云有关的诗词吧!

2017-04-22 刘喜冰 石建华 白云时事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一句歌词,唱出多少都市人的心声。

在白云,

不仅有“花开是画,叶落是诗”的诗情画意,

也有

“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的品格涵养。

跟着小编的脚步,

一同寻找与白云有关的古诗词和图片,

带您一起寻找白云的诗和远方,

一起领略白云的古韵诗意。

白云山。石建华 摄

白云山有浓厚的文化沉淀,最早可追溯到山北黄婆洞的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的遗址。秦末高士郑安期隐居在白云山采药济世,并在白云山“成仙而去”。


晋代人葛洪曾在白云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这部道家名作。南梁时景泰禅师来此建寺,是白云山最早的寺庙,还留下“景泰僧归”一景,是羊城旧八景之一。

    

唐宋以后,陆续有杜审言、李群玉、苏轼、韩愈等文人登山吟诗,他们的诗文寓情于物,成为岭南宝贵的历史精神财富。中国近现代革命的抗法、甲午战争等人物也曾在此留下足迹。

南海乱石山作

唐·杜审言

涨海积稽天,群山高嶪地。

相传称乱石,图典失其事。

悬危悉可惊,大小都不类。

乍将云岛极,还与星河次。

上耸忽如飞,下临仍欲坠。

朝暾赩丹紫,夜魄炯青翠。

穹崇雾雨蓄,幽隐灵仙閟。

万寻挂鹤巢,千丈垂猿臂。

昔去景风涉,今来姑洗至。


观此得咏歌,长时想精异。白云山,自唐朝后多有文人墨客至此。最先走上白云山的是杜审言,他是和另外三位初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张说一起贬来的。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他来到广州的时候,白云山还不叫白云山,而叫“乱石山”。

    

《南海乱石山作》是一首山水诗。杜审言在几次贬逐中,看到南方的奇异景象,写下了不少山水诗。杜审言于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贬逐峰州,此诗当作于贬逐后奉诏回京之时。

题郑山人郊居

唐·杨夔

谷口今逢避世才,入门潇洒绝尘埃。

渔舟下钓乘风去,药酝留宾待月开。

数片石从青嶂得,一条泉自白云来。

竹轩相对无言语,尽日南山不欲回。

题郑山人郊居

唐·杨夔

谷口今逢避世才,入门潇洒绝尘埃。

渔舟下钓乘风去,药酝留宾待月开。

数片石从青嶂得,一条泉自白云来。

竹轩相对无言语,尽日南山不欲回。

白云山

明·孙蕡

白云山下春光早,少年冶游风景好。

载酒秦陀避暑宫,踏青刘鋹呼鸾道。

木棉花落鹧鸪啼,朝汉台前日未西。

歌罢美人簪茉莉,饮阑稚子唱铜鞮。

繁华往似东流水,昔时少年今老矣。

荔子杨梅几度红,柴门寂寂秋风里。

白云洞

明·陈子壮

信有金光窈窕迎,夹墀流濑自纵横。

幽崖白日高寒斗,特地银河洒濯明。

霜杵预知秋转急,天瓢还引醉同倾。

新传水次餐花法,从写云中曳珮声。


相传,秦末有个方士叫郑安期(又称安期生),从东海之滨来到南粤,在白云山结茅而居,并采集不少草药为老百姓治病。

    

一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郑安期为普救城内患者,到白云山的溪涧中采撷一种珍贵的草药——九节菖蒲。他越岩涉水,来到云岩旁,终于发现在悬崖上有一段九节菖蒲。他正攀藤附葛,伸手摘取,突然野藤断开,他失手坠岩。眼看就要跌下无底深渊,崖下忽然升起白云一朵,化为仙鹤,负着郑安期,冉冉升天而去。

    

为纪念郑安期,后人在山上建云岩寺,有“安期飞仙台”,附近一块凌空突兀的大石被称为“鹤舒台”。每逢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广州市民便来云岩寺祭祀这位为普济众生而献身的郑安期。历代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不少摩崖石刻,或为其写下诗歌,如唐代杨夔的《题郑山人郊居》。云岩寺在抗战时为日寇所毁,但遗址、摩崖等均在,就在今天南第一峰石牌坊旁。

题广州蒲涧寺

宋·苏轼

不用山僧导我前, 自寻云外出山泉。

千章古木临无地, 百尺飞涛写漏天。

昔日菖蒲方士宅, 后来薝卜祖师禅。

而今只有花含笑, 笑道秦皇欲学仙。

赠蒲涧长老

宋·苏轼

优钵昙花岂有花,问师此曲唱谁家?

已从子美得桃竹,不向安期觅枣瓜。

燕坐林间时有虎,高眠竹后不闻鸦。

圣游自古兼支许,为采松舫寄一车。

濂泉寺

清·王士禛

闲随绿萝去,忽与碧溪逢。

水石微通经,烟霞且倚筇。

寺门编竻竹,磴道入云松。

尚忆安期子,青天跨白龙。


蒲涧寺是白云山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位于原蒲涧上游,相传建于唐代宝历二年(826年)。据说寺前为仙医郑安期炼丹处,气势磅礴,风景绝佳。

    

苏东坡谪居岭南时,曾游蒲涧寺,与住持德信和尚同赏佳景,相谈甚欢,乘兴题“餐蒲”二字,后刻于岩壁之上,可惜今已难觅。苏东坡又作诗两首,一首为《赠蒲涧长老》,知之者不多,另一首《题广州蒲涧寺》,却传颂甚广,讽刺传说中秦始皇曾派人到白云山嘱郑安期采摘九节菖蒲作长生不老药之蠢行。蒲涧寺因此诗扬名,被人刻于石碑,竖于寺旁。

    

明代,蒲涧寺门额为知名学士何吾驺所题,文士刘介龄仿苏东坡笔迹,书其题蒲涧寺诗刻于石上,后该寺年久失修废圮。明末,人们在附近建濂泉寺,《题广州蒲涧寺》诗碑被移到该寺山门左侧。寺内曾建有纪念苏东坡的苏公祠。而今古刹、飞瀑、诗碑都已不复存在。

景泰寺

宋·李昴英

树合疑山尽,攀缘有路通。

远鸦追夕照,低雁压西风。

瀑势雷虚壑,松声浪半空。

凭栏僧指似,涨雾是城中。

   

景泰寺原名七仙寺,为景泰禅师修真之处,建于梁大同中期,筑上下两寺,上寺名上景泰寺,下寺名下景泰寺,地处栖霞岭西南五里,又名景泰云峰,景泰僧未到此地之前,有七仙人守其地,景泰僧到此,发地得二石履一古镜,乃建七仙寺以纪念之。


景泰坑,原是一个普通山坑。相传南朝梁时,罗浮山景泰禅师受广州剌史之请,来此建寺宣扬佛法,故称“景泰寺”。此处原没有水,景泰禅师用禅杖在山崖上点出一个泉眼,称为“景泰泉”。

    

到了宋朝,为纪念景泰禅师弘扬佛法的功绩,人们在此处修建了文溪轩、小隐轩、泰泉亭和玉虹饮涧等景点,使得这一带成为人们游历的胜地,文人墨客常常慕名至此探幽寻胜。南宋李昴英辞官归里后,曾在此登山胜游,逸兴遄飞,写下了《景泰寺》一诗。每当傍晚,外出做法事和化缘的和尚一个个回来,和周围清幽的环境相互映衬,实为独特一景,所以元朝时,“景泰僧归”成为著名的羊城八景之一。

    

明代,有个皇帝的年号叫景泰,广州的地方官急忙上书皇帝,要求将此处地名改动,好在皇帝对佛教采取宽容政策,下了圣旨,指出寺名山名无需改动。这样,景泰寺、景泰坑的名字保留下来,而且名声和影响更大了。

    

清朝初年,平南王尚可喜在进攻广州前后,因这里水美草肥,曾在景泰坑一带驻兵养马长达九个月之久,为了制造登城用的云梯、搭桥和开炉铸炮,清兵将林木砍伐殆尽,景泰寺才显露在世人面前。从此,这里就慢慢成了人们开荒种地和结庐居住的地方。于是便有了近代的景泰村、景泰街、景泰巷等,而在这个地方建立的机构也多以景泰为名。

百合 花

明·潘炽之

芳魂素质似乔仙,花气宜人百合传。

移向山头和露种,与君重结后生缘。

胭脂花

明·彭纪常

真娘墓上可题诗,墓上栽花花可悲。

狼藉嫩红残雨后,盈盈珠泪落胭脂。


诗人把张乔比作唐代苏州名伎真娘。从此,张乔墓又被人们称作真娘墓(真娘墓在苏州虎丘)。

吊百花涧二乔墓

清·何梦瑶

卖花声最断人肠,花落花开枉自伤。

莫向百花坟上过,二乔命薄似真娘。

《百花冢》歌

清·谭敬昭

明季女校书张葬处。即小梅坳也。嘉庆辛酉陈仲卿游焉修焉,冯孟苍记焉,张墨池图焉,而属康侯歌焉。

    

娲皇补天天无迹,五朵云光散花石。张星垂手度天河,静婉环腰低一尺。天花一片葬东风,岭云蜀魄啼飞红。罗襦舞蝶回春空,旋波抱月幽梦中。灵香丝丝月泸泸,又见新红点蛾绿。烟緜草色碧于天,窈袅春姿断痕续。梅花照水寒无声,生天但愿天有情。鸾笺角角题香名。


白云山摩星岭以北,有一个山坳,名为“梅花坳”。百花冢就位于这个秀丽的山坳里,里面长眠的,是明末清初一位爱国女青年诗人——张乔。

    

张乔死后,好友彭孟阳把她葬于梅花园,邀名士赋诗、植花,以表敬意。环墓栽下红梅、紫薇、木棉、含笑等名花近百种762株,朝霞暮霭,芳香四溢,故称“百花坟”或“百花冢”。现在,这一带绿树成荫,是白云山景点“白云松涛”所在地,不过百花冢已不复存在,但墓前原立的石碑还可见到。

相思

当代·白言

红豆秋熟晚,谁知情根深。

白云压珠江,不比相思沉。


近现代,白云山的名声随着广州而家喻户晓。当代诗人白言的一首《相思》,更是白云山旅游的点睛之笔,与王维的相思并称“古今相思”。


统筹|王玲

文|刘喜冰

图|石建华

编辑|陈若兰 陈会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