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山诗意】三元里个个好儿女,引文人骚客写风云

2017-05-21 史阳 杨凯 白云时事


        提起三元里,永远绕不开那一段令人热血沸腾的抗英斗争。比起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字里行间对卫国无力、山河破碎的遗憾痛心,近现代的文人墨客对三元里的抗英斗争,乃至对三元里人的描写总是充满斗志、血脉偾张,关于三元里的诗歌描写令多少人振奋。无论何时,对于三元里的赞美更像是一面镜子,看到过去,照向未来;看到先辈,勉励后人。

三元里抗英纪念碑。(资料图片)杨凯 摄

自南宋时期开始,三元里村诸姓先祖们就在这块土地上拓荒耕作,聚居建村,繁衍生息。他们世世代代的辛勤、精益求精的农艺以及坦诚包容的胸怀,使这个村落逐渐发展成为近郊的一条大村。

    

        然而,促使三元里扬名四海的,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一声炮响,义律埋城,三元里顶住……”也就是1841年5月29日,以三元里人在东华里门外“杀番鬼”为爆发点,第二天就有103乡人民参与的反抗英国侵略军的斗争,史称三元里抗英斗争。

    

       1841年,清代诗人张维屏的叙事诗《三元里》,抒写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保护家园的战斗豪情,描绘了挫败侵略者的壮烈场景,反映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敌入侵的伟大斗争。尽管不少诗人用诗歌描述过三元里一役,张维屏一首《三元里》则高出一筹,被称为“最具有灿烂不朽光辉的英雄史诗”。

三元里

(清)张维屏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

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

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

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

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

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

一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

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

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

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

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


       除了张维屏的《三元里》,1841年,清代诗人梁信芳避居螺涌时,得闻官府与英军议和,十分高兴。他不知内情, 以为战乱已平, 兴奋地写下《英夷就抚》一诗。此诗前四句写议和之事,后四句则称颂三元里乡众抗英:一些人树了白旗求得保命,也有一些人是在盛鹤、飞鸢中醉生死,而广阔地带的北山村正杀声震宇,歼敌如虎。种种画面交错成为活生生的历史——三元里斗争形势图。

螺涌竹窗稿·英夷就抚

(清)梁信芳

军门传箭夜缒城,郦生寸舌能销兵。

抽红换白须臾事,惨雨酸风顷刻平。

盛鹤纷纷共翔舞,非鸢点点怀乡土。

义声惟有北山村,灭迹扫尘尚如虎。

 

       具体描绘三元里抗英盛况的诗篇中,梁信芳书写的《牛栏冈》,可与张维屏的《三元里》媲美。此诗写英国侵略军在广州北郊烧杀抢掠, 激起民愤。北郊十三乡人联络起来,男女老幼,同仇敌汽,大败英军。战后,民众迅速恢复生产,又兴建义勇祠,祭祀死难者,全诗一气呵成, 脉络清晰, 充满爱国激情。

牛栏冈

(清)梁信芳

北门罢战坚不开,客兵塌翼咸归来。

野狐遁谷山鬼哀,震瓦动地声如雷。

红旗闪闪何神速,盘踞山头扰山麓。

拖牛捕泵贪不足,掠人妻女拷人屋。

村人回面不敢怨,碧眼深睛非我族。

扶男携幼老倚少,越润扣崖但闻哭。

十三乡人皆不平,牛栏冈边愤义盟。

计不反顾不旋踵,连络一心忘死生。

男方弱冠颇请缨,妇能执羹愿从征。

粗锄拨演露拳掌,主伯亚旅步伐明, 一一皆可称雄兵!

吁暖夷酋素轻敌,岂意联营胆肝织。

况触天威助雷雨,没躁泥探拔无力。

诛其黔奴擒其哲,戈春其喉折其腋。

难草无声润膏液,披臀搜岩穷荡涤。

自从航海屡交锋, 数万官军无此绩!

晓望北山云莽苍,累累枯家生悲凉。

惊弓敛翅尚回顾,可怜白骨生磷光。

十三乡人有徐勇,欲脱火轮沉火枪。

功成不受爵禄赏,志胜敢夸筋力强。

洗尽腥燥固吾围, 破荒功业亦非常。

今兹早稻方登场,蹂嗬不免禾稼伤, 努力补直归洋洋。

岂无战死魂未藏,跻之里社姐豆香。

寓兵于农且自卫,策勋何必非鹰扬? 

君不见, 牛栏冈!

 

       三元里抗英事件之后,梁信芳与友人秋日郊游于广州,过三元里,触动思绪,又写下诗篇《中秋二十七日,同金醴香员外(菁茅)、黄蓉石比部(玉阶)出北郊,经三元里至怀清社,即事偶作》,可作为《牛栏冈》的续篇。此诗写诗人过三元里,目睹战后凋残,追怀昔日抗英之事, 深感民众“徐威动山岳, 壮气冲斗构”“为农亦为兵,勋业青铜标”,给予极大的肯定。

 

中秋二十七日,同金醴香员外(菁茅)、黄蓉石比部(玉阶)出北郊,经三元里至怀清社,即事偶作


(清)梁信芳

平生慕丘壑,适兴随所招。

登临约无期,云鹤同逍遥。

兹游出北郊,望望山礁晓。

亭午日轮赤,秋意不动摇。

抚景我心恻,白露暗鸣绸。

满野但兵革,相逢优麦苗。

桔梅力已劳,疏泉难尽浇。

况当兵资后,气象仍寂寥。

村边三两屋,残毁如箱凋。

从头不敢问,世事多浮嚣。

怀清结忠义,团练皆英翘。

分曹斗白战,领队题红绢。

龙韬经指画,虎旅整有条。

(原注: 社学团练有期, 军械齐整。)

曾落侏离胆,夺帜还故讹。

(原注: 城北十三乡联络收复四方炮台。)

徐威动山岳,壮气冲斗构。

欲杀不忍尽,窜归东海潮。

(原注: 夷匪溃散,由泥城窜回。)

事往有徐快,论功谁晓晓。

思患当预防,养蓄慎勿骄。

西成尚可望,祷雨方连朝。

恫痒官长心,可以通九霄。

顷刻通百畦,不愁禾尾焦。

为农亦为兵,勋业青铜标。

我来因策勉,未暇寻山樵。

相期乐升平,

(原注: 拟建升平社学。)

再踏流花桥。

看尽好山色,共醉听场箫。

良游不易得,胜会还可邀。

    

       在描绘三元里抗英盛况的诗篇中,亲历其中的清朝举人何玉成写就的《团练乡勇驻扎四方炮台等处纪事》,则可做一手的研究史料。古往今来,文人雅士满怀一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热血抱负,逢国耻家难投笔从戎的不在少数,何玉成为一典型。当英军侵入广州,倾于恬淡生活的何玉成不得不从幽静的揽翠山房暂时抽身,组织怀清社学,组织乡勇,抗击英军入侵。

    

       何玉成办团练,并不是为求个人功名,更不是将团练当成鱼肉乡里,欺压一方的工具,而是当成一种寓兵于民,寓兵于农,发动民众力量守土御敌的战略手段。此一思想在其诗歌中展露无疑。

团练乡勇驻扎四方炮台等处纪事

(清)何玉成

万民皆同心,集众唯一呼,

以此慑远夷,不战胆亦虚。

重建公司行,夷商咸唯俞。

可聚也可散,谆谕开民愚。

招众为敌忾,散归仍荷锄。

所愿争战息,饮和遍康衢。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提到白云,三元里抗英这段历史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首诗是写在建国四十周年之时,以诗铭记历史,以诗缅怀抗敌于民族危难之际的普通三元里民众。 

沁园春·建国四十周年

张奇

        漫步郊外乡,瓜茂菜肥,果满枝头。看云山葱茏,珠江锦绣;万千农户,绿映新楼。彩电家家,书声处处,道道彩虹卧四周。庆十一,祝芳辰四十,百尺竿头。

    

        南疆人物风流。忆曩日英雄业绩稠。三元里平英,壮惊中外,骨埋黄冢,血沃红丘,烈士精神,光荣传统,长励神州开拓牛。催四化,扬征帆片片,击浪中流。


注:本文亦参考《广州三元里抗英简史》、《集众一呼敢御侮——清代爱国士绅何玉成》、《一位被冷落了的爱国诗人——读梁信芳<螺涌竹窗稿>与<归吾庐吟草>》


文|史阳

图|杨凯

编辑|陈会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