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方医院医师郑明辉:忙碌在骨科一线的“发明哥”

2017-07-06 全碧芳 白云时事

        工作11年,年仅35岁,已获得9个国家发明专利和45个国家实用发明专利,被同事们称为“发明哥”,发表中华核心期刊论文4篇、SCI 期刊论文5篇,获2015年度、2016年度全国骨科“最具价值设计全国十佳”各一项……这一组数据,就是对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副主任医师郑明辉杰出技艺的有力说明。


        郑明辉多次低调表示“不希望被采访,埋头做事即可”,只想把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他热爱的脊柱骨科临床工作以及医疗技术和产品研发工作中去。在南方医院工作的11年里,救死扶伤后的成就感及解决临床问题过程迸发灵感的喜悦感,就是他长期保持工作激情及创新的原动力,也是他赤诚工匠心的完美诠释。



爱钻研思考

设计新型装置促进伤口快速愈合

        时间回到2007年,郑明辉还在普外科进行规范化培训的第二年,也是他初步显现科研能力的时期。


        郑明辉清楚记得,2007年7月12日,他刚忙完给病人清理伤口、换药等一系列工作,正准备下班,普外科接管了一名车祸伤引起混合肠瘘的严重患者。严重到什么程度呢?郑明辉负责每天给他换药,换一次药至少两小时,每天至少换两次。但患者伤口不断扩大,最后腹部溃烂面积大于300平方厘米,深部可见肠壁,不仅大量体液流失,同时也伴随感染性休克,随时有生命危险。


        郑明辉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做手术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因为伤口炎症严重,创度偏大,手术失败率高、费用高。因此,减少肠液腐蚀、细菌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才是整个治疗的关键。


        那么,应该为患者制定怎样的伤口处理方案才是最佳的呢?郑明辉开始思考,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同事一起为患者制定了十余种方案,但都不是十分理想。


        如今,我国不少医院骨科都推广使用进口的先进闭式引流装置,为病患进行肠液腐蚀、细菌感染治疗处理。但在2007年,南方医院和国内其他医院都还没有大范围推广这种装置,郑明辉想,可不可以利用国外闭式引流装置的原理,来自行设计一种装置使用呢?


        郑明辉介绍说,闭式引流装置的原理是通过间断负压、封闭式引流腐蚀性消化液,由于大面积创面难处理、愈合慢,所以将大创面化整为零。这一新型闭式负压引流装置刚设计出来时,还较简单,只能较好地稳住病情。于是,郑明辉继续加班加点,不断优化方案。经过几十次的个性化调整后,在短短3个月内,患者的伤口创面由大于300平方厘米变成只剩1平方厘米,肠瘘口由原来的3处变成一处,最后好转出院。


        近些年,结合临床实践的不断变化,郑明辉依然在不断优化闭式引流装置,让其性能得以最大化,并在2009年获得了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4年参加广东省护理产品创新比赛获一等奖。


        虽然近年来我国不少医院都引进推广了闭式引流技术,但进口医疗器械耗材费用高,患者经济负担重。在南方医院,郑明辉设计的闭式引流装置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不仅能挽救患者生命,还能最大幅度减少患者经济负担。这一装置还走出了南方医院,逐步推广到东莞、潮汕等地区的诸多医院。


人称“发明哥”

研发产品获评国家级十佳设计

        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题文,各自擅其妙。这是郑明辉很喜欢的一句话。工作时间愈久,他愈发觉得,对于一名骨科医生而言,临床一线才是最重要的工作阵地,科研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临床需求。所以,产品研发既要突出创新,更要落实转化,善于与骨科专业的实用、巧用、妙用相结合。

    

        郑明辉告诉记者,刚工作那几年,他就明显感觉到,在常规脊柱后路手术中,必须要用到的椎板拉勾切口长,术中对肌肉组织、神经根、血管损伤都大,术后很多患者腰痛症状明显。


        为此,在脊柱骨科主任陈建庭教授的指导下,郑明辉开始想方设计一套改良版的拉勾系统。2009年,他终于设计出了新型拉钩的雏形,但由于刚设计的版本在使用时配合不是很好,不少细节需要不断改良。


        他举例子说,早期,设计时仍沿用传统拉勾的双开口设计,但双开口对手术视野的暴露较欠缺,后来改良为单边开口,不但视野更清晰,还更安全,因为单边开口的话,放置的位置就固定了手术位置,就不用像传统办法那样在术中再打钉,这也极大地解放了主刀医生和助手。“以前一台手术得三到四个人,其中一人专门负责拉勾,现在就主刀和助手两人行了,拉勾都不用助手了。”


        由于优势明显,郑明辉自行研发的“腰椎后路辅助拉勾系统”在2011年就申请到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同年在手术中开始推广使用。同时,这一系统结合脊柱骨科党委书记瞿东滨教授的改良手术入路,把原来的单节段腰椎手术切口从6-8厘米降到3.5-4厘米,双节段腰椎手术切口从10厘米降到5厘米。“切口小,创伤小,这是最大的优势。”郑明辉提到,一般的脊柱手术后,患者要三四天才能下床走路,而这不仅减少手术创伤、术后伤口引流量,同时大大减轻患者术后伤口不适感,患者术后两天就可以佩戴腰围下床走路,1周后伤口痊愈即可出院。

 

         “腰椎后路辅助拉勾系统”还获得了2016年度全国骨科“最具价值设计全国十佳”奖项,郑明辉也被同事们称为“发明哥”。


工作激情满满

救死扶伤成就感爆棚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钻研思考,针对临床需求,勇于探索研究,对工作永远激情满满,是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同事对郑明辉的一致评价。


        在瞿东滨看来,作为年轻医生,郑明辉业务能力过硬,还特别爱思考钻研,静下心来埋头做事,很有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他有很多奇思怪想,有悟性,结合临床,就做出了很多很有价值的东西。综合素质很好,很全面,这对于一个年轻医生来说,很不错。”


        面对各方的赞誉,郑明辉低调表示,自己只是想把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他热爱的脊柱骨科临床工作和新医疗器械研发工作中去。因为创新、奉献永无止境,他仍需不懈努力,发明创造更多新产品来满足临床一线的需求。“患者进来时是推进来,出去就可以轻松走路回去,这对骨科医生来说,成就感爆棚。”郑明辉说,他是真心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虽然医生的工作高度紧张,但他从来没有过职业疲劳。


         “有时候忙通宵,超过了30小时,有时候忙到凌晨一两点,有时候凌晨两点还在做手术。”郑明辉表示,工作再忙,心态调整好就不是问题了。其实,医生和病人是没有界限的,谁都有可能成为病人,换位思考,就更应该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悉心治疗。


        郑明辉最让同事钦佩的一点就是,年仅35岁的他,已经获得9个国家发明专利和45个国家实用发明专利,发表中华核心期刊论文6篇、SCI 期刊论文5篇,2015年度、2016年度全国骨科“最具价值设计全国十佳”各一项。而这些,他都是利用临床工作以外的时间来完成的。


         “越努力越自豪,越自豪越努力。”郑明辉觉得,救死扶伤后的成就感及解决临床问题过程迸发灵感的喜悦感,就是他长期保持工作激情及创新的原动力,再忙也能挤得出时间来研究新技术和产品。每次新的东西设计出来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再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与同行得以交流沟通,这对新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帮助特别大,他就更热衷于投身其中,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

文|全碧芳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会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