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湖村“龙痴”黄鉴豪:9岁怀火龙梦,痴迷火龙20载

2017-07-16 白云时事

         “摸龙头,有人求;摸龙身,有金银;摸龙尾,顺风水。”均禾街清湖村的舞火龙历史,可上溯至清咸丰年间,是当地人祈祷幸福、驱邪避灾的重要习俗,如今已成为白云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火龙的传统在代代相传,扎火龙的技艺却在不断变化,其创作材料从最初的甘蔗叶、“油水筒”(装有煤油的竹筒)、茄子等原生态物料,变成现在的LED灯、氖灯等,不仅形象更美观,也更环保。在清湖村,扎火龙技术的革新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村民黄鉴豪。


        20年前,黄鉴豪首次扎火龙,自此越发痴迷,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扎火龙高手。有一次临近节日,周边生产队希望高价购买他做好的龙头,被他断然拒绝,有人因此称他为“龙痴”。“龙头哪能卖?那可不行!”67岁的黄鉴豪聊起这段往事,仍激动得像个孩子。


黄鉴豪在介绍火龙的设计构想。杨凯  摄

○9岁孩子的火龙梦

        2012年,第一届广州白云火龙文化节上,黄鉴豪设计的火龙大放异彩。这条长约99米的火龙一出场便吸睛无数:龙眼炯炯有神,龙须高高翘起,龙发七彩飘逸,气势十足。不只是在场市民,甚至不少外国留学生都被这条神气活现的火龙所吸引,称赞连连。


        一个普通村民,何以做出如此令人瞩目的艺术品?黄鉴豪坦言,那是缘于自己的扎火龙梦,从9岁围观村里的老人扎火龙开始,自己就在不知不觉中与火龙建立起了联系。“但是老人从来不让我们小孩子插手,只能观看,当时就非常羡慕那些扎火龙的人。”


        黄鉴豪真正开始扎火龙,是在20年前,那一年他47岁。此后,清湖村二社每年的扎火龙任务都是交给他。以前的火龙用甘蔗叶制作,用榕树叶作点缀,扎成之后,把装有煤油(俗称“火水”)的竹筒放在龙身上,舞动时点燃火水,即可呈现出火龙现世的景象。


        尽管这样的传统每年都在继续,但由于火龙造型的局限性,村里不少母亲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舞火龙。“火龙很重,火水还会从竹筒洒出,溅到衣服上,洗起来非常麻烦。这还是其次的,经常有人舞火龙被烧掉头发、烧着衣服,想想挺可怕的。”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说。


        除了安全隐患,传统火龙在造型上也颇为原生态,比如用茄子作为龙眼,废纸团作为龙珠,直到黄鉴豪通过技术改良,将这一切改变,从龙头、龙眼到龙身,皆不同于以往。

在2012年白云首届火龙文化节上,黄鉴豪设计的火龙长约99米,吸睛无数。 (资料图片)石建华 摄

○技术改良出新火龙

        在黄鉴豪看来,要扎好一条火龙,不管是30米的,还是99米的,最难的要数龙头和龙尾,只要把这两部分扎好了,整条火龙基本上就做好了一半。


        不过,要确保火龙造型美观,还要进行创新改良,并非易事。光是扎好一个龙头,就需要包括黄鉴豪在内的5个人4天才能完成。“难在扎龙的嘴巴和眼睛。嘴巴上下一样大或是上短下长都不好看,这样的造型出来了,都不能算是美观的。”黄鉴豪说。


        龙头的设计也不同于以往,黄鉴豪设计了“吐火”环节。从最开始的鼓风机吹动红绸制造吐火效果,到现在在龙口中放上烟花,模拟火龙吐火时的状态,不仅更加逼真,也更漂亮。此外,龙头上的“鳞片”,也都是黄鉴豪和他的团队将铝片裁好后,一片一片贴上的。


        选择用来制作龙眼的材料,也让黄鉴豪费了不少心思。“龙眼不同于狮眼,它是凸出来的,威严中带着光芒,非常霸气。寻找制作龙眼的材料,确实曾经让我很头疼。”后来,黄鉴豪经人推荐,发现了氖灯,“嵌入龙头里,不仅非常亮,而且造型刚刚好。”


        相比龙头,龙身的制作相对简易不少。最初,黄鉴豪和他的团队会在水沟旁寻觅原材料。一条30米长的火龙,需要200-300斤的野生藤蔓,都是他们亲自采摘背回的。“以前用榕树叶子作为龙鳞,寓意‘子孙兴旺’,但是在舞动过程中,很容易掉得满地都是。现在,我们给火龙包裹上了黄色的丝绸,既能防止榕树叶子大面积掉落,又能兼顾外形美观。” 

○对技艺精益求精

        今年,黄鉴豪67岁了,他的扎火龙经历已将近20年。在这20年中,黄鉴豪每年都会对火龙进行改良,如何将火龙扎得更好看,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标。“有时为了将火龙扎得更美观,我们还会邀请周边懂得艺术鉴赏的行家一起探讨,直至达到满意的效果。”


        黄鉴豪对扎火龙的热情,老伴儿与儿子也有些许“抱怨”,“都那么大岁数了,对扎火龙还是那么热爱,有时候晚上睡觉都睡不着,都在想这些事情。”黄鉴豪的老伴儿曾抱怨,但终究还是支持的。至今,黄鉴豪还记得2012年扎火龙的经过,还剩10多天就是中秋节,“那时候每天就睡几小时,心理压力比较大,也会担心如果不好看怎么办。”


        在技艺上的精益求精,让黄鉴豪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扎火龙高手。直到现在,同村不同生产队的村民扎火龙,还会向他请教。“有一次,快到中秋节了,有生产队的龙头还没扎好,想把我们做好的龙头买走。”说起这段往事,黄鉴豪笑了起来,“那怎么行!龙头怎么能卖给别人?出多少钱也不能卖!”也因此,他被村民称为“龙痴”。


        一般来说,每年舞完火龙后,用过的火龙就会被放置在村里的水渠旁边,意为将“龙”放回大自然。来年八月十五前,再重新扎过。因此,每年中秋来临前,都是黄鉴豪忙碌的时候,希望能扎出比上年更好的火龙。当记者问及还想扎多久的火龙,黄鉴豪笑着说,“只要我还扎得动,就会一直做下去,希望我们的火龙越来越好看。”


文|史阳

图|杨凯 石建华

编辑|陈会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