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瞒你说,广州有个白云,海外也有个白云
众所周知,
白云区是著名的侨乡,
侨胞数量之多,
分分钟让人惊讶!
据不完全统计,白云区有外藉华人近30万
分布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以新加坡、马来西亚、秘鲁、加拿大等国为多,
次为新西兰、美国、圭亚那,
还有一些散居在欧洲各国。
另有旅港澳乡亲8万多人。
其中,当年的人和、蚌湖、龙归等3镇
是广州市的重点侨乡镇。
这些远在海外的白云人,
形成了一个海外的白云。
你知道他们怎么走出白云的吗?
往事说来催人落泪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清咸丰年间起,
禺北地区就陆续有人出洋拓荒。
1851年起,
白云区流溪河两岸的民众
更是开启了出国谋生的热潮
他们有的是逃避迫害,流亡国外
白云区农民曾参与多次农民起义,
1854年,禺北的人和、蚌湖、龙归、
太和、石井、江村、三元里等
各乡农民参与甘先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们遭到清廷通缉,
不敢归乡探亲,
从而长居新西兰,老死他乡。
他们有的是被迫当“契约华工”出国
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苛捐杂税、天灾人祸,
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贫困饥饿的困境。
中外签订不平等条约,
“凡有华民情甘出国,
或在英国所属各地,
或在外洋别地做工,
中国政府必须‘毫无禁阻’。”
当时,白云区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
成了西方殖民者诱拐“招募”的对象。
成为“契约华工”
又称“卖猪仔”
以人和、龙归等地村民为主。
他们有的由教会介绍出国
1835年至1847年,
欧美等教会各派先后来广州传教,
建立教堂,组织教会,
新西兰教派的“长老会”
也在白云区江村、高塘、人和一带传教。
1901年,在高塘墟建立了一座基督教堂,
教堂从白云区侨乡的教徒中
培养选拔一批华人前往新西兰等地当传教士。
他们有的靠亲友挈引出国
白云区早期出国的华侨,
有些人摆脱契约之后,
经过艰苦奋斗,
在海外有了自己的家业,
在白云的亲友便靠着早期出国的
华侨挈引出国。
远在海外的白云人,
怎么可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
他们靠着一封家书架起了
远在海外的白云人与白云的联系。
当家书送到故乡亲人的手上时,
侨眷们把这些书信视为比金子还贵重。
直到
1887年,龙归南村成立了“广安”华侨通讯社。
1912年蚌湖成立了“保安和”华侨通讯处。
1916年人和鸦湖成立了“鸦湖华侨幸福会”。
还有北村的利源亨、夏良村的敦源堂
……
他们的联系,才渐渐多起来。
100多年来,这些远在海外的白云人,
靠着这样一些联系,
对中国和自己的家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你看到的这些有名的建筑物,
都曾有华侨的出资捐赠。
广州市第七十三中学,创办于1958年,其前身是同文附中、同文中学。几经迁移,1965年,华侨戴宗汉、戴贺廷先后捐资14万元,再次成立同文中学。1968年,由原属区一级管理划归市一级管理,并更名为广州市第七十三中学。
一九八八年,戴宗汉等各界热心人士、爱国华侨、旅外侨胞捐港币三百多万元巨款兴建华侨医院;于一九八九年九月经各级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广州市白云区人和华侨医院;2006年12月,更名为白云区中医医院。
太和镇南村村现有一座民国初期由海外华侨捐建的钢筋混凝土骑楼,名为龙归华侨肇福赠医局。当时该局由华侨聘请医生坐诊,免费为村民看病、送药,善举义薄云天。现已成为龙归社区卫生服务站继续为村民服务,并被白云区评为文物登记保护单位。
辛亥革命后,作为当时禺北农村,人和地区蚌湖墟的教育条件非常落后,1929年,人和的父老乡亲以及海外华侨踊跃捐资,建成了蚌湖乡高级小学,即市第七十二中学的前身。
据悉,民国时期,整个广州只有两座大钟楼,其中一座是位于西堤的广州海关大钟楼,另外一座便是蚌湖大钟楼。据说,这个大钟楼的钟是当时华侨捐赠的。1938年,日寇进犯禺北,钟楼遭毁。1999年,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当地群众与热心家乡建设的华侨纷纷慷慨解囊,重修大钟楼。
位于白云区龙归永兴中路36号的启发纪念校舍,建成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三月,由旅加华侨周赞金捐款兴建。
太和镇北村村现有常住人口2000余人,侨居海外的华侨4000多人,素有“海内一个小北村,海外一个大北村”之说,捐助办学是华侨反哺北村村的一种方式。当时,华侨捐资兴建了整个禺北地区最多的‘卜卜斋’。“卜卜斋”在当地粤语是书斋的意思。
广大华侨港澳同胞情系桑梓,
捐资兴办医疗教育,投资办厂,
积极支持白云区经济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白云区旅居港澳或海外的
白云乡情对家乡的捐款、捐物总价超2.6亿人民币。
你是不是也有亲人在海外?
新闻优选
1.【地铁】11号线(白云段)梓元岗站、大金钟站已进场施工,广园新村站征拆中……
2.【发布】白云区1-7月经济发展数据出炉,各项指标持续向好
3.@白云街坊,年底将新增22条示范路,快看有没有你家门口那段……
文|陈若兰
图|石建华 部分源于网络
编辑|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