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来,白云有如此多的历史建筑,是时候擦亮白云文化这张“金名片”了!

2017-12-02 许素华 石建华 白云时事


在白云,一栋栋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散落在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些建筑不仅成为了城市的风景,更成为了城市文化。然而,岁月流转之中,有些建筑已是断壁残垣,人去楼空,破落的建筑似乎被人遗忘,保护和利用工作急需开展。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挖掘保护历史文化,助力白云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对此,区国规局全面铺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对白云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保护利用,让白云朝着建成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目标大步迈进,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正擦得越来越亮。

沧海桑田 

一栋栋历史建筑传承传统人文精神

文化乃一城之魂,地方软实力之本。

回顾广州历史,开放兼容是这座千年商都繁荣兴旺的基石。白云亦是如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白云孕育出丰富的地域文化,构建了具有岭南、中西交融特色的城镇、村庄和建筑,留下了大量历史价值较高、文化内涵深刻、地域特点鲜明的人文古迹和历史遗存。

就拿位于人和镇蚌湖的著义小学校旧址来说,它是中西交融特色的一个典型。著义小学校于1923年成立,1929年由华侨捐资建舍,主教学楼于1986年拆除,现仅存门楼和部分围墙。残存的门楼为半圆拱造型,由红砖砌就,上端镌刻的建造商号依然清晰可见。值得注意的是,门楼顶端为白色欧式穹顶,穹顶北面为传统的墨绿色宝瓶栏杆,整体建筑既有中式结构框架,又有西洋元素装饰,体现了典型的折衷主义风格。

著义小学校仅存门楼和部分围墙。石建华 摄(资料图片)


可以想见,蚌湖华侨在海外奋力拼搏,挣得钱物送回家乡的同时,也带来异域的思想文化。这些历史建筑或由华侨捐资建设,或因侨务工作而生,自然融合了东西方艺术风格,成了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的缩影。

蚌湖墟航拍图。石建华 摄 (资料图片)



截至目前,白云区有历史风貌区1处,广州市传统村落8处,已评定历史建筑13处,纳入第四批推荐历史建筑有22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约200处。记者了解到,传统风貌建筑主要分布在白云区西部,传统乡村聚落地区以宗祠为主,沿流溪河沿线的商贸圩市多以书舍、宗祠为主,沿岸多为商铺、骑楼等建筑,而三元里、同德等地区分布了少量的战争遗址和工业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犹如璀璨群星,在展示和传承白云传统人文精神、提升城乡建设品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成为白云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软实力。


历史缘起

名城保护留下白云“活的记忆”

行走在白云大地,触摸古村落的沧桑,钟情白云山的灵动,向往三元里大街的古朴,醉心旧书舍的书香……曲径幽深的深街窄巷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古老故事,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时代荣耀,穿梭其中就像是一次寻宝之旅,回眸处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一转身又见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彰显着现代文明的辉煌。 

这样的“冲突感”是历史与现代交织所带来的。一座城市能称得上历史文化名城,是因为一栋栋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等展现出的城市文化“活的记忆”。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传承,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说起梅田村迎龙门楼,村里70多岁的老人董瑞祯一脸骄傲。梅田村背倚凤山,笃信风水的村民认为,蜿蜒的山势象征着“龙脉”,并将“龙气”接入梅田村。为了保护好这旺子旺孙的“龙气”,村民集资于上世纪40年代建起接龙门楼。

梅田村迎龙门楼。石建华 摄(资料图片)



这座约莫有着70年历史的迎龙门楼,连同早已消失的接龙门楼和围墙,在曾经动荡的岁月中,无意中承担起御敌防侮的重任。当时时局动荡,土匪横行,经常到村里打家劫舍,门楼凭借位置优势和精巧结构,成为集瞭望、防守、反攻为一体的“炮台”。

如今,迎龙门楼成为这段历史的一个缩影,加装的铁门铜锁关住了70年来的风雨故事,烙印着村民守护、保卫家乡的难忘回忆。

一栋历史建筑,浓缩着一段历史,也承载着一个地方、一群人的记忆。 “一个区域没有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它的发展就犹如空中楼阁。”区国规局相关负责人说,历史建筑往往就是属于一座城市不能复制的历史印记,是属于“活的记忆”,走好保护和传承两步棋,才能够让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传统风貌建筑等能够延续自己的生命价值。而历史名城保护工作能让城市文化底蕴得以保存和传承,让白云在发展中不忘走过的路。


盛极而衰

富含文化底蕴亟待保护利用

如今,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基本分布在白云区北部,像华坑村、障岗村、黎家塘村这样的传统村落,城市化脚步并未过多踏足于此。但由于没有特别保护利用,这里的历史建筑显得破旧,有些甚至疏于维护退出历史舞台,感悟到历史美感的人并不多。

目前白云区有高塘圩、蚌湖圩、均和圩、竹料圩、神山圩、江村圩等数十个圩市。这些圩市中,高塘圩、蚌湖圩、均和圩已经纳入白云区8处传统村落里面。它们有的仍然繁华,像新市圩这些成为了区域的商业中心,有的则逐步湮没,仅遗存文物和传说。


图为蚌湖墟曾经的出入口。谭札烽 摄 ((资料图片)


走进蚌湖圩,这个位于流溪河岸边的圩市,即使在白天也很难见到几个人,这里曾经是蚌湖地区的中心,热闹繁华,熙熙攘攘;如今却是断壁残垣,人去楼空,只有破落的商铺还在向世人诉说着昔日的辉煌。采访中,不少蚌湖圩的村民告诉记者,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解放后曾经是蚌湖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由于交通等限制,逐步没落,希望政府能够对其进行重新规划或包装,让蚌湖圩重现生机。

村民的想法,与政府不谋而合。区国规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该局正针对蚌湖圩这个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并存的传统村落,进行活态保护利用的发展规划研究,计划将保护蚌湖圩的自然生态环境,充分集合水乡、圩市、侨乡三种文化,引入与之匹配的功能业态。“蚌湖圩集合了江、村、圩、田的历史与生态环境资源,是白云独有的,对其进行保护利用,不仅能保护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彰显白云的文化底蕴,引入田园综合体发展旅游产业,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撑腰’。”上述负责人说。

 

整装待发

打造文化白云的“金名片

如今,白云区明确提出要以生态环境为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品牌,以历史文化为魂和根,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建成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强调要充分挖掘“国保一号”——三元里平英团遗址、均禾平和大押等历史文化底蕴,整体谋划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和景观,实现内涵式发展。平和大押正面。石建华 摄


顺应新形势、践行新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再出发。拿目前正在谋划的中央湿地来说,在开展规划过程中,白云区把中央湿地重大环境建设项目和历史文化作为该地区发展的突破口,提出要把湿地规划范围内的均和圩、平和大押、均和公所等古迹充分保护利用起来,让中央湿地在高端中彰显白云特色,成为独一无二的代表。

这仅是白云区在新起点上将历史文化进行的“活化”保护的一个缩影。有关专家认为,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使人们能在与历史文化的对话中增长知识、增添智慧、丰富心灵,是实现城市文化复兴的重要手段。今后,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可通过文化主线,把散落在城市各处的遗产串联起来,完整呈现白云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形象。“这需要通过统筹规划、巧妙设计,将散落在城市街巷间的文化碎片串联成线、绵延成面、塑造成体。”上述专家说。

新旧共融、相互促进成为未来名城保护的路径。专家认为,名城保护的重点不是要将新旧城区人为割裂甚至对立起来,更不能让老城区变成被新城区包围的洼地,要相互融通,相得益彰。“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来看,全社会关注和全民参与,最大程度发挥历史文化的认知和教育作用,使人们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是成功开展遗产保护的普遍经验。”区国规局局长姜莉认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关注和传承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情怀,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用起来,建设文化自信的白云。


新闻优选

1.重磅!市属优质公办学校广铁一中落户白云,预计2019年开办!

2.【白云族记】白云区各祠堂的家训这么多,你知道你们家族的家训吗?

3.@白云街坊,全区环境综合整治开始了,力争年底前消除白云沉积垃圾

文|许素华

图|石建华 谭札烽

通讯员|麦婉婷

排版|陈若兰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