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彭加木故居焕新颜,或申报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周亚君 李嘉仁 白云融媒 2020-10-10


走过热闹嘈杂的西槎路,绕进龙德学校旁弯弯曲曲的村间小巷,笔者终于见到躲藏在拥挤村屋群里的彭家木故居。这幢藏于村舍、隐于人群的古老房子在此静静矗立多年,远远望去,颇有几分大隐隐于世的超然。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处破败不堪老房子,墙体斑驳破损,屋内杂草丛生,墙上的砖雕和灰塑都不同程度地污损和剥落,部分屋顶甚至坍塌。如今,经过当地村委会的修葺整理,老屋重焕新颜,再现当年的恢宏和生机。 

一代科学家曾居于此

位于槎龙村天枢里10号的彭加木故居,始建于清末民初,其主人为著名科学家彭加木。

据相关资料记载,彭加木生于1925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专攻农业化学,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他先后15次赴新疆科考,协助建立科研基地,3次率队考察罗布泊地区,并成功穿越罗布泊干涸湖底。不幸的是,他于1980年牺牲在罗布泊探险路上。彭加木为我国植物病毒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不畏危险亲历罗布泊探险的科考精神,让世人深感敬佩。

彭加木故居现存占地面积约170多平方米,坐南朝北,为砖木结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中国庭院结构,又有西方小洋楼风格。从故居北门进入是廊和天井,天井东面是厢房,南面是后花厅。花厅“品”字形排列三个门,东门进入两层高的小洋楼,西门是厢房,中门与小楼墙壁相接,通厨房入后花园。

区文遗办冼永成介绍,彭加木故居原名“翠园”,是一处较大的私家园林房产,民国期间,彭加木的父亲从他人手里购入,彭加木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新中国成立后,故居曾一度分给私人居住,使得原有建筑被拆分成几块。彭加木逝世后,一名女仆曾在此居住,女仆离开后,故居空置,因无人打理而逐渐破败。

2011年,区文广新局公布其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故居修葺后重焕新颜

世间好物不坚牢,岁月悠悠,彭加木故居逐渐破败,砖瓦门楣间尽是时光留下的痕迹。据了解,彭加木故居作为私人房产,本应由其后人修缮和管理,但由于其后人无法取得联系,一直由槎龙村代管。内心对彭加木深感敬佩和以他为傲的村民,在感慨故居破败的同时,也渴望它能旧貌换新颜。而区人大、区政协等部门也多次提出保护修缮彭加木故居的建议、提案。

为拯救文物,2014年8月,区文广新局向广州市申请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用于编制故居修缮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完成后通过了专家评审论证,槎头村委会于去年开始对故居进行重修。经过近10个月的工期,彭加木故居终于迎来了新生。

如今修葺一新的彭加木故居,洗去一身尘埃,重现当日的古朴大气。昔日的旧门框被拆后,换上了新的木质大门,刷上黑色油漆;屋顶遵照原有设计,依然采用木头进行翻修补漏;斑驳剥落的墙体尽量在保留原貌基础上修补,依稀还能寻见青苔的踪迹,后花园的墙壁则统一刷为白色;灰塑、照壁等装饰也重新涂抹修饰,檐角上装饰的金鱼、彩绘的“老者”“松树”壁画、对联、石门额等让老屋重现生机。这种极富传统岭南民居特色的砖木建筑,无论是在科学价值还是艺术价值上,都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 


村社期待能够充分利用

彭加木故居修整后虽恢复了元气,但也只是一座空置的建筑,并无功用。如何活化利用好彭加木故居,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我们也设想过把这里重新利用打造成一个彭加木纪念馆,一方面把古建筑更好地保护起来,一方面也能利用这个场地进行彭加木精神的传承。不过具体还要看区相关部门的安排。”松洲街文化站站长刘英荣说。

其实,对彭加木的纪念活动并非现在才开始重视。早在2010年,村内的广州市第六十三中学就被更名为“广州市彭加木纪念中学”;2001年,村委会又筹资在故居不远的地方兴建起彭加木公园,并塑了一座彭加木纪念铜像,以此让后辈更好地了解彭加木为科学献身的动人故事,传扬彭加木精神。每到清明,附近学校的孩子都会来公园纪念彭加木。

据了解,修缮后的彭加木故居初步计划在内开设展览,开辟为彭加木纪念馆或村史馆,争取申报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闻优选

1.走,到鸦岗看“村民版”元宵晚会!连演两晚~

2.刚刚!明星村元宵慈善花灯会“头灯”以39888元投出

3.墟撼!江村村28头醒狮5条金龙,今日起舞闹元宵!

 

想第一时间get到白云时事资讯

加星标操作在此▼

文|周亚君

图、视频|李嘉仁

视频剪辑|小兰

排版|小兰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