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壮丽70年】从大郊区迈向现代化中心城区

白云融媒 2020-10-10


 行政区划的变迁,反映了区域面貌的不断发展更新。从建国初期的广州市郊区、广州“菜篮子”,到1987年1月正式更名为白云区,列为城区建制,再到今天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白云的发展翻天覆地。

现在的白云,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核心引擎的重要承载区,努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白云区区划变迁时间轴

1987年更名为白云区,列入广州市城区建制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同年11月,广州市迎来了第一次市属区域调整,郊区调整为南岸、三元里、沙河、石牌、新洲、沥滘、芳村7个行政区。1950年7月,成立郊区办事处,统管城郊7个区的日常行政事务。

1951年8月,广州城郊7个区合并为白云、西村、新滘、芳村4个区。这也是“白云”这两个字第一次作为行政区的名字,出现在广州行政区域版图上。

1954年6月,广州市将4个城郊行政区,合并为新滘、白云、黄埔3个区。1956年4月25日,将白云、黄埔、新滘3个城郊行政区合并,正式成立广州市郊区。之后,广州郊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形成环抱广州市区的“大郊区”,高峰时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1958年11月,成立中共广州市近郊党委、广州市近郊人民委员会,改为县一级机构。之后,广州市郊区又经历了多次调整,撤销重建。

改革开放后,广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迎来了大发展大变革机遇,行政区域也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调整。1980年6月,广州市郊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广州市郊区人民政府。第二年,广州市郊区政府第一条街道产生,成立矿泉街(后归越秀),辖三元里公社的居民户。1984 年,大队建乡,这时的广州市郊区共设14个区公所、243个乡政府,另外还有1个渔业联社。

随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原本的“大郊区”,也不断做“减法”,面积不断缩小。1985年5月,从广州市郊区划出沙河、东圃2个区及五山、员村、沙河、车陂4条行政街,建立天河区;划出鹤洞区和芳村、鹤洞2个行政街,建立芳村区。次年,广州市郊区下辖新滘区和赤岗街,划归海珠区。

经过多次调整,1986年12月,广州市郊区撤销区公所,改建为12个镇,新设三元里街,连同原有的矿泉街、槎头街,共3个行政街,另有1个渔业联社。

1987年1月23日,广州市郊区正式更名为广州市白云区,列入广州市城区建制,面积1042平方公里。此时的白云下辖12个镇、3个行政街,另有1个渔业联社。

 
从“菜篮子”到工业重镇,城市化进程加快


刚刚成立的白云区,虽然是城区建制,但依然是广州市的“菜篮子”,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达7.55万亩,占广州市计划种植面积的50%,实际种植农业常年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蔬菜品种50多个,是当时全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

不仅如此,粮食、甘蔗、水果等产量也非常大,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全区水果种植面积达12万多亩,总产量超过4万多担。此外,养殖业也飞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饲料、饲养技术和产销体制的改革,养殖业成为区内农业经济重要支柱,江村黄鸡甚至远销到国外。白云辖内水运发达,建区后水产养殖业也飞速发展。

江村黄鸡。


记者了解到,从1985年后,白云区工业生产开始迅速发展,工业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管理方式共同发展的新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催生了政府区域划分的调整。
从建区第一年开始,白云区的行政区域不断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987年4月,白云区将原白云山农场辖下的5个行政村及同和、京溪2个居民点组建为同和镇。1988年5月,从三元里街划出广园、景泰、云苑等新居民区,成立景泰街。次年,从石井镇划出螺涌、松南、松北、河沙、坦尾等地域,成立松洲街。1994年,再次从石井镇划出同德村及新建的大型居民区,成立同德街。
进入本世纪后,白云区迈入经济高速发展期,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迅速超过了第一产业,特别是物流业的崛起,加速了商品流通速度,让白云作为广州市“菜篮子”的功能在逐渐退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原本的镇开始分解成街道。
2000年,从新市镇划出远景等村,成立棠景街;划出棠涌、小平等村,成立新景街;划出江夏等村,成立黄石街。2001年6月,撤销同和镇,成立同和街、京溪街、永平街。2001年10月,将石井镇的西郊村、河沙村、坦尾村划出,并入荔湾区。
记者了解到,2002年至2005年是白云区行政区划变动最频繁的时段。2002年,新市镇改为嘉禾街,同时撤销新市镇;石井镇改为石井街,同时撤销石井镇,并从石井街划出槎龙村,并入松洲街;从石井街划出马务村,并入黄石街;从嘉禾街划出部分区域,成立均禾街;从石井街划出部分区域,成立金沙街;蚌湖镇并入人和镇。2003年,新景街更名为新市街。
2004年,白云区将原江高镇、神山镇合并成江高镇;将原太和镇、龙归镇合并成太和镇;将原钟落潭镇、良田镇、竹料镇、九佛镇合并成钟落潭镇。自此,白云区逐渐形成了14个街、4个镇的行政区域架构。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白云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据介绍,这样的行政区域调整,与白云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当时每一个镇的面积都很大,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外来人口急剧增长,不管是从管理还是服务上,原本行政区域的划分已经不适应实际发展的需求。
以当时的石井镇为例,改革开放后,原本以农业为主导的石井镇开始迅速蜕变,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乡镇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大量涌现,原本的农民纷纷洗脚上田,成为房东和老板。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石井镇一跃成为全国百强镇之一,石井水泥厂、庆丰电缆厂、横沙造纸厂等一批全国或省市知名品牌涌现,并产生了一批村级工业园区,即使分出多个街道,当时的石井还是拥有4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甚至比当时的越秀区面积还要大。

石井水泥厂。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实行精细化管理和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必然,要求白云区对辖内的行政区域进行再次调整。
2013年12月,白云区行政区划再次迎来变革,设立了云城、鹤龙、白云湖、石门4个街道,并将新市街“一分为二”,增设云城街,将石井街“一拆为三”,增设白云湖街和石门街,将均禾街、嘉禾街“二变为三”,增设鹤龙街。2014年2月28日,新设立的4个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目前,白云区下辖4个镇、18个街。
经历70年的发展,白云区已成为广州市六大中心城区之一,原本交通不便,只有广从路、广花路等,如今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地铁线路也不断增加,大部分镇街进入地铁时代,即使是偏远的镇街也因为通了地铁,融入广州半小时经济圈。白云国际机场更是将白云区拉入世界经济发展圈。

图为三元里立交附近城市面貌。石建华 摄


当前,白云区正全面深化改革,并根据区情,提出了“1358”发展思路,明确“一个目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用好航空、交通、科技创新“三大枢纽”,确立“五大功能片区”空间布局,建设八大产业园区。同时,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机遇,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核心引擎的重要承载区。白云的发展,正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新闻优选

1.【壮丽70年】白云新城:从一片荒芜走向繁荣新城

2.离开通更近啦!新白广城际铁路开始铺轨

3.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城市设计成果展明天开展,一起去看吧!

 


想第一时间get到白云时事资讯

加星标操作在此▼


文|杨黛清
图|石建华
制图|叶飞晴
排版|欢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