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白云的骄傲!彭加木荣膺“最美奋斗者”称号
9月25日,全国“最美奋斗者”名单正式出炉,名单涵盖“最美奋斗者”个人278名、“最美奋斗者”集体22个。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炮火四起,彭加木的求学之路也因此变得曲折。
据槎龙村老人们说,1925年,彭加木出生,瘦小、弱不禁风的他被放在育婴箱里才存活下来。彭加木的求学之路从社学开始,6岁的时候家人便将他送进社学,此时彭加木勤奋好学的性格已经初显。
十二三岁时,彭加木跟随做生意的父亲到佛山就读华英中学,中学对于他而言是一片学习的新天地,这让他欣喜不已。然而,此时正值动荡初始的1937年,人们安定的生活陷入一片危机,整个佛山也陷入火烧火燎的状态,彭加木跟随学校迁到了香港。在香港,他经历了父亲病故噩耗,却因重重困难而无法回家。几年后,香港沦陷,彭加木与家人几经曲折到达韶关,进入仲元中学就读。
尽管求学路无比曲折,彭加木对学习的热爱从未有半分冷却,这为他后来走向科学探索之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我志愿到边疆去!”
1947年,彭加木从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毕业,在北平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当了一年助教后,为了继续在农业化学领域深造,他考进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并将助教的岗位推荐给当时工作无着落的同学夏荣基。
1950年,正专心研究的彭加木收到在美国读书的哥哥的来信,哥哥劝他到国外继续攻读深造。但此时彭加木已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出力,他在回信中写道,“祖国正百废待兴,我希望学习,但祖国的建设离不开我们。”他还在信中反劝哥哥早日回国,一起为祖国的建设作出努力。
随后,彭加木向中国共产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志愿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此后,他以身践行实现了当初的誓言。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开发我国自然界的空白地带,国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彭加木写信给党组织和中国科学院院长,“我志愿到边疆去!”从此,彭加木便奔赴云南、新疆等地,开始了他一生科研事业的征程。边疆地区环境恶劣,彭加木从未生过放弃之心,为此,他还将“彭家睦”的本名改为彭加木,寓意为祖国边疆增草添木。
带病三进罗布泊
1957年,经历了海南岛的又一次艰苦考察之后,彭加木病倒并被查出患恶性肿瘤。经过数月的积极治疗,彭加木暂时出院。这时,他按捺不住住院期间反复想返回边疆的心,写信给领导竺可桢,希望再去一次新疆,“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能做十分就做十分,能做五分就做五分。”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
边疆的工棚里,只有一张床和一把椅子,甚至吃饭用的桌子也是一个旧箱子代替,可见科考生活之艰辛,对于患病的彭加木而言无疑是加倍的挑战。在一次考察中,彭加木不堪连日徒步晕倒了,组织决定让他回上海,但他依然请求每年能有回边疆的机会,为边疆的科技事业多作奉献。
在带病到陕北榆林地区参加研讨会议时,彭加木因眼睛剧痛、身体左侧行动不便到医院检查,才知他患有网状细胞瘤,这是一种非常险恶的疾病,熬过三个月的治疗后,彭加木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1964年,彭加木又揣着药物向他心心念念多时的新疆罗布泊进发了,此前,他因种种原因未能深入罗布泊。在距离湖区20公里的地带,彭加木和同事们找到了钾盐,又为塔里木河、车尔臣河、孔雀河的含钾量进行估算,为进一步探索罗布泊奠定了基础,此时他的科研成果也轰动了全国。但由于条件限制未能进入罗布泊中心位置,让他颇感遗憾,他决心重返罗布泊。
在最后一次深入罗布泊时,为减轻部队运水负担,并为今后的考察创造条件,彭加木独自出去寻找水源,但这次,他在沙漠荒野中永远地消失了,“我向东去找水井”的纸条成为他留给所有人的最后一条讯息。
1981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彭加木“革命烈士”称号。
2009年,彭加木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新闻优选
来源|白云时事(方洽旋) 新华社
图|杨凯
编辑|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