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的“三重境界”

高教国培 2022-06-09

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也是实现国家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工作取向的不同,课程思政存在“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互融。一方面,任课老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融入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或专业课程之中;另一方面,任课老师根据教学班学生所在的学科专业领域,在思政课内容中有针对性地融入中国科技发展史、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历程等相关内容。这是课程思政的文本取向,可用如下公式加以归纳:课程思政=教师+(专业内容+思政元素)+学生。在这一阶段,虽然一些学校正着力于推进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互促互融,但教师和学生仍游离于课程之外。

第二重境界是“教师自身”与课程的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育人先育已,为师先为人,如工科任课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融入课程;医科任课教师自己首先要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并将之带进课堂……等等。这是课程思政的实践取向,可用如下公式加以归纳:课程思政=(教师+专业内容+思政内容)+学生,即任课教师把自身摆进课程建设之中,将自身优良的师德、师风、师魂融入课程教学之中,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第三重境界是“师生相长”与课程的融合。《礼记·学记》指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课程建设中,首先是老师和学生各自把自己的所思所悟分享给大家,师生实现共同成长;其次,这些所思所悟经过提炼,可以补充进入思政资源库,促使课程常用常新;第三,当有新的学习者加入时,这些思政资源库就可以发挥再生产循环的作用,该课程也就有了自己的文化历史传统。这是课程思政的人本取向,可用如下公式加以归纳:课程思政=(教师+专业内容+思政内容+学生),即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融入课程建设之中,形成课程思政的学习共同体。

要做到持续提升课程思政“境界”,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强化理念认知升级,引导课程思政建设。要跳出“静态”、“孤立”的课程思政建设观,树立“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既重视课程思政的文本取向,也重视课程思政的实践取向,更重视课程思政的人本取向,从而把课程打造成为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师生关系和谐平等、教学形式生动活泼的成长成才平台。

二是强化师德师能建设,赋能课程思政建设。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提升教师“教学学术”能力作为其发展的核心能力。如果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把思政案例讲得感同身受,那么这门课程就一定会成为学生想上爱听的“金课”。

三是强化典型经验推广,展示课程思政成效。要及时选树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示范课程、示范课堂,及时提炼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以榜样的力量去带动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加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之中,推动形成社会关注课程思政、师生享受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实现“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的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只要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工作取向,努力提升工作“境界”,就可以真正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从而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研究员,博士 项聪


来源:高校思政研究

往期精彩推荐


最新整理的800余所高校考研调剂信息汇总,建议收藏!

顶级赛事 | 教育部认可的44项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

65位高校教师接龙晒工资,你的薪资在什么水平?

刚刚,2021年考研国家线正式公布!附历年分数线

最新!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武大居前五

大学教师十大经典教学方法分享!

教育部: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通知

破格晋升,高校教师的春天来了!

国家退钱啦!3月1日正式开始!拥有教师资格证将多一笔收入!

教育部印发最新通知!撤销专业518个、备案37个新本科专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


精彩片段赏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