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春礼:《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生命科学领域》序言【中国科讯】

白春礼 中国科讯 2022-05-05


1995 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观察到一种奇特的创新现象,提出了“颠覆性技术”的概念。此后 20 年中,他在持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概念不断进行扩展补充,认为颠覆性技术是指“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取代现有主流技术的技术”“这类技术往往从低端或边缘市场切入,随着性能与功能的不断改进完善,最终取代已有技术,并开辟新的市场,形成新的价值体系”。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层出不穷的重大技术突破,深刻改变着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经济和社会形态。克里斯滕森的研究,日益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和高度关注。一些国家政府开始把发展颠覆性技术纳入保持或获取国际竞争优势乃至维护军事霸权的战略框架;一些著名企业开始斥资研究颠覆性技术的方向和走势,以寻求新的投资热点和产业机会,抢占科技制高点;一些科研机构和智库也开始把颠覆性技术的递进演变规律、未来发展的重点和趋势预测等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颠覆性技术在我国同样引起强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颠覆性技术,对颠覆性技术创新做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突出颠覆性技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强调,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颠覆性技术”概念提出以来,其内涵不断发生演变,诸多学者也从不同视角和关注点对颠覆性技术做出不同诠释,针对其概念内涵、机理规律、动力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讨论甚至争论,几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一方面,人们对捕捉新一波颠覆性创新浪潮、找准新的切入点突破关键技术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对颠覆性技术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可能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也持有不少疑虑、担心甚至有些惶恐不安。一方面,有人认为发展颠覆性技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自主选择,政府只需营造环境,不必过多干预;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认为发展颠覆性技术会有较大风险,单靠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往往力有不逮,需要更多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方面,不少人认为既然颠覆性技术涉及面广,且往往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和发挥作用,只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无需也难以主动规划和布局;另一方面,更多人认为发展颠覆性技术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应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前瞻布局、集中力量、加大投入,着重解决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升核心竞争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于 2016 年开始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团队,选择若干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的重点领域持续开展专题研究,努力形成系列化研究成果,以期向决策者和科技管理者提供有益参考和支撑,并为同行专家、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渠道。


随着专题研究的逐步展开,以及对每个研究方向发展进程、变革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系统深入了解,研究团队对颠覆性技术的概念和内涵、颠覆性技术的特点以及伴随这些特点的规律性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其中有些观点是耐人寻味的。例如他们认为,颠覆性技术难有统一定义,从不同视角和关注点会对其作出不同诠释;颠覆性创新是特有的创新活动,其共同点在于不循常规发展,“不按常理出牌”;颠覆性技术是一种用效果定义的创新成果,从技术源头看,它可能是科技重大突破的产物,可能是已有技术的创新性应用,抑或是新老技术集成、跨领域技术融合的创新结果,但“技术”能否产生颠覆性影响,则取决于它在战略需求响应、发展构思机巧、切入市场机缘等方面产生的后置效果。希望这些观点能够起到 “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人们对颠覆性技术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如果说,选择若干重点领域和热点方向,侧重对颠覆性技术的内涵、识别和机理规律等进行探索,是该研究的一个显著特色,那么,对世界主要国家颠覆性技术发展环境的梳理、动力机制及前瞻性治理的分析,以及基于其上提出的政策建议,就是该研究团队做出的另一重要贡献。这些政策建议将颠覆性技术创新置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大格局中,既有针对促进颠覆性技术发展的具体建议,又有营造有利于颠覆性技术孕育、成长创新环境的宏观分析和战略思考;既具规律性,也具针对性;既互为表里,更切中肯綮,相信会对关注、捕捉、孕育和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政府决策部门、科研和智库机构、创新型企业等都有所参考和助益,对所有关注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广大科研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都有所借鉴和启发。


面临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并正在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迈进;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和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还比较弱,创新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就应当根据不同水平的科技和产业领域,选择不同的战略路径和目标。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发展,无疑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战略路径,在某些领域甚至是必由之路、不二选择。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这种战略路径的选择不是“走捷径”而是“辟蹊径”。所谓“辟”,就是在缺乏“先发优势”“速度优势”,不得已“并跑”或“跟跑”时,需要另辟蹊径、开拓新路,而“新路”往往杂草遍地、荆棘丛生,要有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和准备,要以独特的智慧和眼光,选择他人尚未发现但能快速接近目标的“最佳路径”。一个“辟”字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如牢固的知识基础、厚实的科技积累、开放包容的创新社会环境、高效顺畅的技术转移转化机制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营造和完善,需要科技界勇于担当、主动作为,需要全社会协同合作、共同努力。


欣逢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科技创新带来的颠覆效应正无时不在地发生、无所不在地渗透。应当看到,对于颠覆性技术的强劲发展、无穷潜力和难以预知的未来,人们的想象力是极为有限的。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是否会被颠覆”“何时会被颠覆”,而是“会先在哪些地方颠覆”“会以什么方式颠覆”和“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只有积极拥抱、深入研究颠覆性技术,主动融入颠覆性创新层出不穷的伟大时代,我们才能适应时代要求,把握战略先机,主导和引领创新发展。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作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不确定让人不舒服,而确定又是荒谬的。”面对日新月异的颠覆性技术和波澜壮阔的颠覆性时代,你做好准备了吗?


本文摘自《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颠覆性创新技术研究组编,2020年6月出版)一书的序言,序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本书内容概览请参见本期微信次条。

 


本文来源:科学人文在线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本文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 添加关注!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在本文留言!

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1. SCI期刊影响因子新鲜出炉,中国大陆学术期刊表现如何?

2. 近7年磁共振科研机构科研影响力哪家强?

3. Matlab:一个教学小工具为何成为卡脖子利器

4. 45家优秀,58家不合格!科技部公布一国家级平台考核评价结果

5. “973计划”2019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公布

6.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0年度全球科技创新英雄榜发布,5位华人上榜

7. 马斯克改写人类航天史!SpaceX新“奋进号”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

8. 72所内地百年大学盘点!谁奔向世界一流?谁已经垫底?

9. 陈梦舫:守“土”有责

10. 减振技术的变革:电涡流阻尼新技术产业化前景广阔

中国科讯App

长按下载手机客户端

随时随地查阅文献,体验更多学术功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