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君非知己莫与谈:毛泽东与周恩来交往记忆

2017-09-10 疾风倁劲草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4年5月毛泽东的书房。当天外事活动结束,工作人员也相继离开,就在毛泽东送客走到门边,与站在旁边的周恩来目光相遇的瞬间,周恩来看着毛泽东,没有人能体会此时两位老人的心境,默默无声中,周恩来一边慢慢地伸出手,毛泽东也慢慢地把手伸了过去,携手近半个世纪的两位“战友”两手相握,就在这一刻摄影记者杜修贤将瞬间化为永恒。


志同道合


1926年1月,国民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毛、周二人也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二人初次相会的情形没有留下文字记录,但就是在这次会议后,二人的生命轨迹便有了交汇,从此开始了毛周二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合作。


后来蒋介石找周恩来单独谈话进一步提出,为了保证黄埔军校的统一,在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或者退出共产党,或者退出黄埔军校与国民党。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态度由提防到限制,现在开始要反对共产党了。


这仿佛是一种默契,那时的毛泽东和周恩来,不约而同地参与了反击国民党右派斗争。而毛周两人真正明确反对蒋介石,共同对付蒋介石,是在蒋介石一手制造“中山舰事件”以后。


事件发生后,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反革命信号。周恩来闻讯后,在当日上午10时,立即去蒋介石的临时住所广州造币厂。毛泽东和周恩来来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党代表李富春家中同大家讨论对策。


周主毛辅


1931年11月初,在瑞金叶坪村谢氏宗祠召开的中共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身为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毛泽东,挨了“批判”。


毛泽东处境越来越困难。加上之前的连年夜以继日的征战,常常食不裹腹,衣不御寒。一天,周恩来专程来到毛泽东的住处看望,两位战友见面后心照不宣,默默不语。临别时,周恩来对毛泽东说:“照顾全局,相忍为党”。


4月,周恩来接受了毛泽东提出的龙岩、漳州战役计划,并任命毛泽东以中央政府主席身份率领红军东路军攻打龙岩、漳州, 4月10日攻下龙岩,10天后攻克漳州,取得比预期大得多的胜利,战果辉煌。


在漳州战役半年后的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又被带上了“右”倾错误的观念,临时中央和后方的苏区中央局顽固坚持要撤毛泽东的军职。周恩来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申诉,不同意把毛泽东调回后方。


毛主周辅


1933年9月,蒋介石开始对位于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其中以50万军队进攻中央根据地。而此时,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只有8万余人,面对国民党大军压境,博古依靠的德国军事顾问李德,改变红军擅长的游击战和运动战,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不切实际地同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队死打硬拼。


红军越打越少,战局发展日渐不利。1934年4月,经过十八天血战,广昌失守。


1934年10月,战争进行了一年,国民党军队已经推进到根据地腹地,已到了最紧急的时刻。毛泽东为了挽救大局,再次果断地提出:红军主力向湖南中部挺进,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消灭之。这样仍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此计不用,打破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就最后断绝了,剩下只有长征一条路。

                                     ——毛泽东


毛泽东的主张再次被李德等人拒绝了。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6万多人被迫撤离。踏上了长征的路途。湘江之战,成为红军有史以来最惨重的败仗。


毛泽东长征时期


毛泽东再也不能容忍李德的瞎指挥,再也无法容忍他“崽卖爷田”了!周恩来也非常赞同毛泽东的意见,并答应稍微安定时召开会议,加以讨论。


周恩来在长征时期

周恩来在长征时期骑马的照片


1934年12月12日,中革军委在湖南境内的通道城恭城书院举行临时紧急会议,在张闻天、王稼祥和周恩来的支持下,毛泽东的建议得以通过。这就是著名的“通道转兵”。这一决策,扭转了红军的危局,也凸显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重要性。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周恩来


1935年1月15日这一天,在遵义一家公馆的楼上举行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之所以开得很好,解决了军委的领导问题,恩来起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



毛主席与周总理


1949年10月1日的北京天安门,一片沸腾。30万军民齐聚,即将见证一个国家的新生。



开国大典上的毛泽东周恩来


下午3时,在响彻云天的欢呼声中,毛泽东和周恩来登上了天安门。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开动电钮,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周恩来注视着冉冉上升的五星红旗:

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为之奋斗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周恩来


两人的性格气质截然不同,毛泽东主要扮演政策制定者和精神领袖的角色,而周恩来则是谨慎的执行者,新中国内政外交的大管家。以至于后人这样评价二人的合作,“谋事在毛,成事在周”。


毛主席是搞战略的,我只能搞点技术,当助手是否当得好,还没有把握。

——周恩来


1949年12月6日,北京车站,一辆编号为9002次的专列等待着它的使命。在与周恩来握手告别后,毛泽东一行踏上前往苏联的行程。


12月16日,毛泽东抵达莫斯科,当天下午6时,斯大林破例和苏共全体政治局委员及维辛斯基外长站成一排迎接毛泽东。就这样开始了两人的初次会晤。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斯大林一直沉默。毛泽东火了。就在这个时候,转机出现了。英国通讯社发出消息称:斯大林把毛泽东软禁起来了。斯大林终于无法再沉默了,他同意周恩来到莫斯科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及贷款、通商、民航等协定。


毛泽东与周恩来交谈


周恩来的到来,让毛泽东放松下来,据周恩来的副官回忆:


周恩来没到莫斯科时,毛泽东曾表示过隐隐的着急,周恩来到达后,毛泽东明显轻松下来。周恩来每次谈判回来,总是要向毛泽东详细汇报;毛泽东听的多,想的多,说的话却很少,往往是几句话,讲个原则和方向。

——周恩来副官《毛泽东与周恩来》

聂月岩著


危难之际 相依相助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当时,毛泽东还躺在病榻上,按照医生的要求,这一天毛泽东不能与尼克松会面。在尼克松抵京4小时后,毛泽东全然不顾医生反对,执意起身,要求工作人员抓紧给他理发、刮脸,他要马上去见尼克松。为了这一次历史性的会见,毛泽东第一次认真配合工作人员修饰他的衣着外表。

他的女秘书扶他站起来。我同他握手时,他说,“我说话不大利索了。”周后来告诉我,他患支气管炎已经有一个月光景。

                                       ——《尼克松回忆录》


尽管如此,在书房里,毛泽东的情绪渐渐高涨,让在座的客人也备受感染,会谈气氛充满诙谐,时而又有几句争辩。毛泽东很活跃,但看得出来他很疲劳了。周恩来看表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这实际上是会谈结束的信号。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4年2月,四届人大开过后,周恩来由于过度劳累,病情继续恶化,每天便血不止。毛泽东得知后非常伤感。他躺在床上忍受着失眠的痛苦,费力地一字一句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去打个电话问问总理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


1975年10月12月,周恩来已经高烧不断,谈话越来越艰难,声音非常微弱。但头脑仍然很清醒,此时的他十分挂念毛泽东,即使弥留之际,还惦记着毛泽东的病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还是走了。


晚年毛泽东


中央考虑到毛泽东的身体,便没有安排他参加有关周恩来逝世后的一切活动。在毛泽东审阅这份报告时,身边的工作人员问他:“去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吗?”一直处于悲伤的毛泽东,痛苦而又吃力地说:“我走不动了。”这时的毛泽东已经站不起身。那天晚上,在毛泽东看电视的时候,护士和陪伴他的人注意到眼泪从他衰老的脸上留下来。


在周恩来逝世后8个月,9月9日凌晨,毛泽东与世长辞。





为防失联大伙可加微信号 :lss_wb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疾风倁劲草订阅号


微信号:lss-wb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