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目标》—中国可以说不2.0(一)

2018-03-31 疾风倁劲草

有感于中国海军在南海“军演"


《大目标》成文于二零一二年。首部由80后写的时政书,开创时政书的新语体、新风格、新思路今后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很多人将活在这本书的后果中,今后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很多大事件将与这本书相关联。

《大目标》以中美如今的发展状况之间的对比为主线,以近几个世纪世界上几个超级帝国的兴衰历程为填充,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向我们分析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态势,以及中美未来的发展趋势。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简洁的将世界大格局从16世纪初到21世纪初的演变过程及原因理顺,这些曾经的“日不落”所经受的教训都将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最佳养料,对祖国美好未来有了强烈信心,在如今这个浮躁社会中找到了奋起拼搏的动力,为在30或50年后看到祖国焕然一新的面貌时,能挺直腰板说一声,“祖国的崛起我真的参与了!

现在回看2012年就完成的《大目标》里面所描绘的,在当初对描述怀疑,现在很多变成了现实。比如亚投行,《大目标》里面说的用工业能力给人民币做担保就这么快就成了真。《大目标》中还这样写道,中国要超越美国,要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工业化,这在过去难以想象的事儿,现在就是中国正在做的事。《大目标》里还告诉我们如何打赢贸易战的关键,给我们的感觉是TG至少在十年前就开始了布局,在中、美贸易战可能会大规模爆发的今天,《大目标》很是意味深长。



工业党对情怀党的一次战略喊话

新青年对老世界的一次历史清盘

新语体对旧格局的一次技术超越

大目标对日常性的一次自由心裁


  大目标: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政治协商

 作    者:任冲昊、王巍、周小路、白熊


      一部历史写给现实的时事教科书!几位80后作者,用他们的笔描摹过去的世界,用他们的眼睛观察现在的世界,用他们的睿智迎接未来的世界!

         站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回望100年前的时候,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正在显现……百年之后的现在,世界仍然在酝酿一场大变革!

         站在世界变革的风口浪尖,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力量,一种应变大变局的力量。本书给我们的便是这种力量!书中从政治、经济、军事、人口、历史等诸多方面,为我们呈现了世界各国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

         回顾历史很容易,站在历史的车轮上选择下面的路却很难。这本书清楚地阐述了几位80后对当下道路的思考与选择。他们将会选择怎样的道路?他们又将和这个时代协商些什么?本书将会给你最好的答案!


第一章选择一个伟大的国家

       当时俄罗斯总理问船厂:“完成这艘只差1/3工程量的航母,工厂究竟还需要什么?”厂长马卡洛夫回答:“我需要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委、军事工业委员会、九个国防工业部,一个伟大的国家……只有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建造和拥有它。”……解体后的苏联已经不可能再拥有这一切。

       在1996年,我们整个国家都做出了选择,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这个选择会把我们带向何方,但是,当五星红旗在“老瓦”的桅杆顶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选择了一个伟大的国家。

  否决权——一个大国的自由意志

       2012年的春天异乎寻常地寒冷。在人们早就已经习惯了用“雪上加霜”形容欧洲债务、美国赤字、日本地震、中东变局之后,一场超级春寒大概已经不能让大家关注气候问题了。更多人恐怕会想起那部叫《2012》的好莱坞大片,虽然科学家们反复告诉公众,2012不会是世界末日,不过大部分人都不会否认,这个世界显然正趋于失控。

       已经持续一年的“阿拉伯之春”仍然在蔓延,继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之后,现在的焦点是叙利亚。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常任理事国对决议草案投了反对票。摩洛哥提交、西方国家及有关阿拉伯国家等共同起草,旨在敦促叙利亚现政府交出权力的决议草案被否决了。

       这个外交动作迅速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和热议,叫好者和叫骂者都加足了分贝,火力十足地在各种媒体上展开争吵。照理说,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在联合国支持或者反对任何一个提案都是正当权利,本不应该成为关注焦点。

       并不打算过多分析中国动用否决权有何深意,因为仅仅是出于中国人对“人权”的理解和对“改朝换代”的认识,这个反对票也不能不投——叙利亚这个逊尼派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有个属于阿拉维什叶派穆斯林的总统,还有一个同属阿拉维派的军官团和官僚集团掌握实际权力。在一个政权、经济、阶级矛盾和族群教派对立纠缠在一起的社会中,如果没有强有力监督与和平保证,天知道改朝换代会带来什么。远了不说,20世纪90年代前南斯拉夫,在苏联的很多地方,在非洲中部,都发生过由于政权更迭引起的种族仇杀,死者以百万计。

       为了人权而否决是理由,但理由和行动能力还不能画等号。台湾地区国民党当局也曾经拥有安理会否决权,但这个否决权甚至无法让台北当局保住联合国席位——否决权是大国自由意志的体现,傀儡国不配拥有它。

       说到底文事之行,武事备之,否决权这个制度本身就是对大国毁灭性力量的承认。联合国有5个常任理事国,世界上也只有这5个国家拥有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战略核潜艇和多弹头分导能力。这些武器综合起来叫做战略核力量。拥有战略核武器的国家有能力引发核大战,核大战会毁灭全人类,所以这几个国家自然就有权决定别人不能做什么。这看上去虽然不怎么公平,却是这个世界的现实。否决权本身,就是用来避免核大国之间把矛盾憋在肚子里,憋出大麻烦来的战略安全机制,所以这种制度设计能够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

       不过话说回来,核力量是否决权的底牌,在赌博中谁也不会随便亮出底牌。国际博弈有很多层次的较量,拿到联合国安理会上的任何决议草案通常会绕开核大国的底线。这时候很显然需要另外的大牌,比如涉及海外经济利益的时候,如果少了用来在千里之外维护海外利益的工具,纵使是核大国,也会陷进有劲没处使的境地。

       在这次投票的6个月以前,我们已经拿到这张次一级的大牌了。

       2011年8月10日,苏联建造的“瓦良格”号航母第一次靠自己的动力出海。14日海试完成,舰队归来,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桅杆顶端。

       将来的历史上肯定要记录这一刻,因为这是我们的国旗第一次在一条真正的航母上飘扬。这不是当年张作霖用两千吨的二手货船改造的“水上飞机母舰”,不是我们买来做航母主题公园的“基辅”、“明斯克”,这是一艘拥有20多万马力强劲动力,可以搭载一流战机的远洋作战平台。

       不仅是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也会记录这一天,因为从这天起,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有了航母。只是不管全世界还是中国人自己,都需要一些时间适应这个变化。

       变化说来就来。2012年2月16日在联大会议中,中国再次对一份涉及叙利亚的议案投下了反对票。这次并不是否决,因为联大没有否决机制,当然联大决议也没有执行力。比起联大通过一个决议本身,真正让人关注的是,这次只有12个国家和中国站在一起。这个结果让刚刚还在争吵的不少人感到更大的恐慌,是不是我们又被孤立了?

       几百年来,西方人尤其英美一直很擅长靠临时拼凑联盟合伙遏制新崛起的势力,靠这招他们联手对付过哈布斯堡西班牙,对付过荷兰,对付过拿破仑,对付过德国,对付过苏联……

       现在指望他们改弦更张肯定是自作多情,一群狼合伙对付一个敌人的动机,从来都是为了最后分尸吃肉。

       苏联垮掉之后,北约继续东扩,高歌猛进地把战略导弹防御系统推进到莫斯科城下;拿破仑退位之后,被囚禁在小岛上直到病死;荷兰丢掉海上霸权之后,入侵的法军还要扒开海堤淹没国土;西班牙帝国签署《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之后,英法还要彻底瓜分哈布斯堡家族的王位继承权和西属殖民地的商业垄断权。

       历史一直就是这样的,对手退缩不会让狼群放弃攻击,对手逃跑不会让狼群放弃追捕,对手倒下不会让狼群放弃杀戮。那我们又该怎么办?

  “金有狼牙棒,宋有天灵盖”?

       轰-5和轰-6都是仿造苏联的轰炸机,一种是1947年研制的IL-28,一种是1950年研制的Tu-16。就在这些“二战”后研发的飞机再次披挂上阵,准备威慑“台独”分子的时候,美国的F-22——第四代战斗机已经开始试飞。

       这种差距让人绝望,1996年大军演演练的是“千船竞渡过海峡”,可是一千只羊怎么对付一只狮子?一千条渔船又怎么驱逐一条航母?难道又是“金有狼牙棒,宋有天灵盖”吗?

       当时我们最先进的飞机是几十架苏联制造的Su-27,这是中国仅有的第三代战斗机。在大海对面,美国一条航空母舰上就有40多架第三代战斗机。而随着“独立”号部署到位,美国又从波斯湾调来了更强大的“尼米兹”号核动力航母。

       飞机的差距只是整体实力差距的一小部分。美国一共有15条航母,而我们驱逐舰才只有十几条,许多军舰上连防空导弹都没有。我们所有驱逐舰、护卫舰上舰炮的炮管加起来还不如美国的航母舰载机多。这还没算美国10条同样可以起降飞机的准航母——两栖攻击舰。


       对他们来说,1996年到2001年的生活不算富足,甚至连衣食无忧都不好说,很多人那时候正在面临或者已经下岗,就算如此,他们也不愿意退缩,不愿意放弃自己经过艰苦奋斗得到的这一切。

       这个选择并不复杂,我们这代人没有感受过父母那代人心中不可以失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知道自己不能失去什么。

       这个直观经验来源于生活史——我们从小跟着父母一起准备冬储大白菜,或者用废旧输液瓶煮西红柿酱,现在我们不能接受生活的城市周边没有足够的冷库,不能接受没有塑料大棚。

       我们手拿铅笔学会了写字,现在我们不能接受这个国家没有足够的有色金属、工程塑料、半导体芯片制造钢笔、签字笔、键盘和显示屏。

       我们通过小儿书、收音机、黑白电视机知道了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现在我们不能接受生活在没有电视台、互联网的世界中。

       有苏联解体做现成的例子,“七块论”不是天方夜谭。那时候我拿着地图看铁路线,想到每天吃喝玩乐用到的东西大多是通过铁路线从上千公里以外运来的,如果这个国家变成七八块,这些东西也都将不复存在。

       中国人喜欢讲气节,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是一个大国,小国也许可以苟安,大国没资格投降。我自觉是一个又怕死而又贪图安逸的人,正因为这样,当危险来临的时候,我只能选择跟这个国家生死与共。

       也许我们这代人经常想不起来,自己出生的时候,自己的国家就已经掌握了两弹一星,建造了核潜艇,并拿回了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权。但是这也很容易再记起来。

       很多人在那一年也做出了选择。《中国可以说不》的出版和全世界媒体的争相报道成为那年的标志性事件,这本书大概是几十年来中国销量最大的商业时政出版物,几百万册的销量反映了当时普通中国人最关心的事情。

       “说不”这个标题应该是来自于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和右翼人物石原慎太郎所写的《日本可以说不》,不过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当时的日本正是泡沫经济飞速膨胀的时代,日本人想表达一下咸鱼翻身的心态。而1996年我们在等着美国人扔下最后一只靴子,我们在等着代表冷战结束的最后时刻,中国要说的并不是“不”,而是:你要扔就扔吧,老子玩得起!

       别的国家在那一年也做出了选择。1996年,乌克兰和中国商量出售在他们看来已经报废的“瓦良格”,这条船后来被军事爱好者称为“老瓦”。1992年苏联解体,俄罗斯和乌克兰瓜分了苏联黑海舰队,俄罗斯拿走了已经建成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库兹涅佐夫”号是苏联设计的最后一代航母,在“库兹涅佐夫”建成的时候,它的姊妹舰“瓦良格”号,也已经下水,完成了68%的建造工程。

       俄罗斯很想把“瓦良格”号建成,给“库兹涅佐夫”找一个伴,因为没有两条航母就不算有航母。像所有的大型武器装备一样,军舰需要维护,像航母这样大的军舰与其把它想象成一件武器,还不如把它看成一座城市更符合实际情况。把一座战斗城市开进船坞做一次维护保养要耗去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如果没有另一条航母轮换,敌人可以选择一个没有航母的时间打海战。俄罗斯海军曾经是世界第二,这个道理不可能不明白。就算是以前的大清国,买铁甲舰也是一对一对地买。

       不过愿望代替不了现实,当时俄罗斯总理问船厂:完成这艘只差1/3工程量的航母,“工厂究竟还需要什么?”厂长马卡洛夫回答:“我需要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委、军事工业委员会、九个国防工业部,一个伟大的国家……只有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建造和拥有它。”很显然,解体后的苏联已经不可能再拥有这一切。

       “瓦良格”这个词本来是斯拉夫人对北欧裔的瑞典维京人的称呼,公元9世纪“瓦良格”人来到顿河、伏尔加河建立了公国,成了后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前身。这又是多么有历史象征意味啊。斯拉夫各民族创造了强大的苏联之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又一次决定把未来交给外面的世界。

       在1996年,我们整个国家都做出了选择,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这个选择会把我们带向何方,但是当五星红旗在“老瓦”的桅杆顶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选择了一个伟大的国家。

  “爬墙党”,眺望中国的未来

       “老瓦”海试前后,美国和日本政客开始质问我们,要求中国就“拥有航母的用途做出解释”。这是天底下最可笑的事,历史上仅有的几次航母大海战是美国和日本打的,美日却跑来问我们“航母的用途”,哥儿俩显然不是缺乏海军常识,只是蛮横无理惯了。

       不过,蛮横的背后也透着心虚。1996年我们试射导弹,他们没问我们“导弹的用途”,直接就把航母开过来了,因为他们不相信我们能用导弹打中航母。现在他们问我们航母的用途,是因为他们开始担心了。

       全世界的航母美国独占一半以上,舰载机数量占了全世界的3/4,这还没算性能、配系、战术、训练、保障上的全面质量优势。他们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他们担心的是中国的高速发展。

       2010年的最后几天,有上万航空爱好者和军事迷自己花钱买机票、坐火车跑到成都,找个酒店住下来,守在机场附近等着看中国的四代机首飞。几天以后,一个神似F-22的飞行器照片出现在互联网上,在各大军事网站、新闻网站甚至各种跟军事八竿子打不着的QQ群里频频亮相。再过几个小时,各军事网站上连飞机的名字都有人起好了。最流行的一个名字叫“飞龙”,按易经的说法,“飞龙在天”是九五之相,前面还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等等,即经历波折坎坷一飞冲天之意,倒是恰好符合中国的进步历程。

       军工单位都有围墙,网上把这种自发去看国产新武器的军事爱好者叫“爬墙党”。2003年“爬墙党”拍到了当时还很神秘的J-10飞机,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研发的第三代战机。即便离美国开始装备第三代战斗机已经过去了20多年,即便美国的第四代战机F-22已经投产,J-10和以前大多数国产武器一样,再次“尚未服役就已落后”,可是第一次看到的又小又模糊的J-10战机侧影,仍然是那十年间最让人记忆犹新的画面。

       在当时,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军事爱好者来说,这就像一根救命稻草——中国的科技,中国的工业证明了自己并没关闭下岗,没卖给摩根高盛,就算造了十年旅游鞋摩托车也没有废了真本事。那几年我不止一次梦到当时看到的J-10的图片是假的,就像大学生经常会梦到还没高考一样。

       然而仅仅7年后,“爬墙党”已经跑去看第四代战机了。有的是新一代“爬墙党”,有的是已经开上了私家车,做了单位头头的老一代“爬墙党”,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结,必须要看一眼才能解开。

       这个结就是“落后”二字,落后不一定必然挨打,但是落后不想挨打却要以人的生命为代价。以前付出过生命的曾经是我们的父辈和祖辈,他们曾经把最强大的敌人驱离了我们的陆上边界,但是我们还有个台湾没拿回来,要是“落后”不能在我们手里终结,这个命运早晚轮到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

       多少年来,美国的飞机比我们领先一代甚至两代,这在海空战斗中是不可弥补的差距。台湾和大陆隔着一百多公里的海,虽然不太宽,可跨海作战不能没有制空权,因为海上没地方隐蔽。没有制空权,运送部队、给养的船队就是飞机的活靶子。

       以F-22为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对抗第三代机有绝对优势,美国空军自己做模拟空战,F-22对三代机F-15、F-16、F-18打了140多次,只输了一次,那一次是输给了拥有强大电子对抗能力的三代半战斗机F-18G。其他不管是远距离导弹攻击,还是近距离格斗,都是一面倒。虽然这是美军自己跟自己比,很多军事观察家对这个结果有质疑,不过没有人怀疑F-22的强大。

       大家都知道F-22是隐形飞机,军事爱好者大多知道F-22还可以超音速巡航,又有超机动能力,其实F-22最强大的不是这几项先进性能,而是它几乎没有性能上的弱点。大家都知道“短板理论”——决定木桶装多少水的是最短的一块木板。F-22真正厉害的是它几乎把应用到各种技术的潜能都发挥到了极限。比如说在F-22的雷达系统中,美国人运用了一项尖端的“人工智能波形合成技术”。

       这里需要简单解释一下,不同的雷达有不同的工作频率和不同的波形,用来满足不同的用途,每一种波形也都有其弱项。看得远的精度就不高,能对付多目标的抗干扰就差一点。每一种雷达的波形都是由硬件决定的,所以雷达需要有很多品种,不能互相替代。但F-22的雷达波形是靠计算机用人工智能合成出来的,几乎可以产生任何波形,担负任何任务。

       比如,它的探测距离比普通预警机还要远,还可以像预警机一样扫描广阔的空域,因为它可以用火控雷达的波形合成出类似于预警机雷达的波形;它也可以合成出敌方雷达的波形,让对方的雷达弄不清楚哪些信号是自己的,哪些是假信号;它可以一边跟踪敌机,一边干扰对方的雷达,等于拔枪决斗的时候还可以用探照灯照着对手的眼睛;同时还能分出几个波束照到自己的友机身上,这当然不是为了让友机暴露,这些波束发射的是用雷达波合成出的无线宽带通讯数据链,这种数据链就像看不见的网线把几架飞机连接起来,它们之间就可以像几台电脑可以共享一台打印机一样共享一台雷达。

       这样打仗的时候美国可以用一架F-22躲在远处打开雷达照射目标,同时干扰对方雷达,其他F-22关上雷达保持隐身,飞到导弹的射程以内,利用宽带数据链提供的目标参数发起攻击。战局有利的时候,它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对手几乎逃不掉;战局不利的时候,它又可以发挥速度优势,轻松脱离,就算贴上去拼命,F-22的超机动性可以让它做出夸张攻击或者脱离动作,让对手惊诧于轨迹似乎违反空气动力学原理……

   

       2011年美国公布了“空海一体战”理论,这就是空海一体战。我们的国防部和外交部评价它“没有新意”,没有新意是因为美国人早就有这样的作战能力,只是最近才起了名。另一层意思也是现在我们有了第四代战机,在我们的四代机面前,美国及其盟友部署在我们周边的三代机,和需要战斗机保护的预警机、加油机、反潜机、电子干扰机、战略轰炸机再不能高枕无忧。在展翅高飞的J-20身上,爬墙党看到了踏实的中国未来。

       而我们拥有的还不止四代机。

       J-20试飞的时间是2011年1月11日,我不会忘掉这个日子。即便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这一天也被很多人叫做“小光棍节”。不过笔者还是很希望今后能有人把1月11日改叫“爷们儿节”,因为有很多“纯爷们儿”的事发生在这一天。在2007年的1月11日,一个火球出现在太空,中国打下了一颗自己的卫星。2010年同一天,一个火球又出现在西北地区的高空,这次是中国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以前很多年里,我们说起中国的科技,似乎永远只有“两弹一星”,时间到了21世纪的头一个10年结束的时候,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不但能把自己的两弹一星打上去,还能把别人的两弹一星打下来!从那以后,中国的科技成就就像打开了水龙头。仅仅是2011年一年之中,中国一口气拥有了隐形飞机、航空母舰、高速铁路、太空站、深潜器、超级计算机……也许这些东西还不如欧美日的先进,但也足够让他们担心了。

       美国早在1972年就开始装备第三代战机F-14,与此同时就开始了对第四代战斗机的预研,18年之后,第四代战机的原理样机才告问世,而实用型F-22的首飞是1997年,过去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

       而在中国,曾经为J-10欢呼的年轻人,到了为J-20再次欢呼的时候,还是年轻人!

  找到帝国主义的阿喀琉斯之踵

       西方经济学把我们这种快速发展叫做“后发优势”,现在国内则更喜欢称为“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英国海军在19世纪是绝对优势,不管是军舰的数量、吨位,还是主力舰性能,无人可望其项背,更没有任何人敢于挑战。当时的英国舰队闲来无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隔三差五搞海上阅兵式,每次有国王登基、国王做寿,甚至皇太后做寿就派几百条战舰走队列,军舰被漆成上白下黑的招摇色彩,叫做“维多利亚涂装”,现在多数货船的配色还延续着这种风格。海军水兵每天的工作就是把被煤烟熏黑的白油漆擦亮,顺便把柚木甲板抛光到能照出人影,既然没仗可打,也就不必在乎有人因此滑倒。

定远号和镇远号

       1879年中国向德国订购了两条主力舰“定远”号和“镇远”号,但是清政府并不信任德国人的设计水平,指定德国船厂仿制英国的“不屈”号战列舰(又译为“英佛来西白”号)。后来虽然北洋水师败北,但是定镇二舰在实战之中却坚如磐石,顶住了日本联合舰队的集火射击,中弹上千处却依然能从容发炮,直到敌方撤退,可见大英帝国在军舰设计、技术上的积累之深厚。

       在这场海战中,中方“致远”等四条巡洋舰战沉,几乎都是毁于敌方的“吉野”、“浪速”等几条快速装甲巡洋舰的炮火,这些战舰也大多是英国设计建造的。“吉野”、“浪速”分别比北洋舰队的“致远”、“超勇”等英国造军舰要晚下水十来年,是后者的换代型号。仅仅领先了一代,就造成一面倒的战斗力差距。也可以看出英国造舰技术进步速度之快。

       这就像是十几年前,我们仰望美国的科技、军事、工业时感受过的绝望。但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到了1906年,英国设计出了“无畏”级战列舰,无论其火力、防护、机动性,还是火控能力都是划时代的,以至于海军界有“前无畏时代”和“后无畏时代”的说法。在“无畏舰”面前一切前无畏时代的老式战舰都变得无足轻重。

       就像隐形飞机淘汰老式战斗机一样,一时间全世界的海军全成了摆设。但是,无畏舰并没有帮助日不落帝国继续独霸20世纪,反倒让企图挑战英国霸权的德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看到了希望——英国此前所有的舰船遗产都不算数了,只有有新船才有资格出去抢制海权。一时间所有海上列强都开始全力建造无畏舰,这时候拼的就是产能了。

       随后的几年里英国对其他海军强国的优势迅速缩小,到“一战”爆发的时候,英国建造了36条“无畏舰”,德国也已经建造了21条,而且装甲更强。19世纪末,没有哪个国家敢对英国的米字旗开火。但“无畏舰”出现之后仅仅十年,德国海军就在日德兰海战中和英国舰队打了个战术性平手,损失还略低于英国。

       发明无畏舰并不是大英帝国的错,大英帝国的错误是失去了世界工业霸主的地位。1860年,英国生产了全球53%的铁,50%的煤和褐煤,全世界一半的棉花在英国的工厂里被织成布。但是到了19世纪90年代,美国和德国的钢产量、能源消费量、铁路里程都纷纷超过了英国,甚至连内忧外患的大清朝的原棉进口也已经达到了英国的5倍之多。所以新技术成了大英帝国倒塌的重要因素。

       当然,大英帝国自己并不非常着急,他们有几百年的殖民财富可以享受。就在英国工业被美国赶超的同时,英国仆人的数量却增长了近一倍,成为英国最大的就业渠道,就像今天美国的服务业产值占GDP的3/4。

       同样的超越在2010年又一次发生了,这一年中国的工业产值和工业净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货真价实的世界第一大工业国。虽然在关键技术上还差不少,不过用J-10、J-20设计者的话说,“现在我们对美国终于可以望其项背了”。一旦世界霸主在尖端科技上被人踩到脚后跟,整个世界就会面临一次历史转折。

       大英帝国在19世纪末拥有110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3.9亿人口,占当时全球总人口的1/4及全球陆地面积的1/4,更不用说整个海洋更是米字旗的天下。就在大英帝国如日中天的时候,远在非洲最南端的一场规模不大的战争却改变了一切。

       1899年荷兰人后裔在南非建立的一个名义上依附于大英帝国的种族主义国家“德兰士瓦共和国”和英国直辖的殖民地“奥兰治自由邦”发动叛乱,随后爆发了一场持续一年多的战争。南非的荷兰人,外加被同化的葡萄牙人、法国人后裔自称为“布尔人”,这场战争就叫“布尔战争”。


       布尔人在起兵造反的时候总人口只有44万,战争爆发之后英国先后派过去45万大军,比布尔人总人口还多,双方在武器上的差距更是没法比。布尔人没有工业,枪支弹药依靠进口,机枪少得可怜,大炮聊近于无,从叛乱起到战败为止,基本上连一个英军据点也没攻下来,甚至连死守金矿、钻石矿的英国私人武装也啃不动。英军主力部队一到达就依仗铁路机动和野战炮、重机枪的强大火力势如破竹,几个月内攻占了布尔人的全部城市和要塞。

       战争的结局从开始就是注定的,但是不肯认输的布尔民兵打起了游击战,骑着快马,四处袭击落单的英军小分队和后勤人员。在以前,英国人征服殖民地都是靠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对这点中国人显然不需要花时间去理解。但是到了布尔战争的时候,布尔人虽然没有强大的海军和炮兵,也没有装甲火车和英国人那么多的重机枪,但是至少布尔人拥有和英军差不多的步枪。就像现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武装组织手里也有AK-47一样。

       英国人对布尔人的游击战一筹莫展,无奈之下搞起了囚笼政策——日本鬼子在中国的招数基本上都是跟英国学的——在南非全境到处拉上铁丝网,限制布尔游击队活动,英军逐个区域进行拉网式扫荡。到处修建公路,再用蒸汽拖拉机把钢板做的移动碉堡拖到交通线上分兵把守。英军的精锐部队被编组成快速纵队,分片包干,一旦发现布尔人的行踪就骑马、赶车,坐装甲火车进行合围。到最后干脆把布尔人的城镇、村庄居民全抓起来,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关进集中营。英国人的集中营和日本在中国修的“人圈”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英国人连良民证都不发,压根不许布尔人出去,也就因为南非冬天没华北这么冷,布尔人被关的时间没中国人那么久,所以冻死、病死、饿死的少一些。

       英国人的囚笼政策最终困死了布尔人游击队,但是仅仅为了对付几万有洋枪的布尔游击队,英国就不得不进行总动员,派去所有的陆军、海军陆战队,甚至几乎全国的警察。另外再加上武装移民、其他殖民地雇佣兵和在外海执行封锁的海军,英国总共动用了80多万人力,用人力的汪洋大海淹死了布尔人的人民战争。有趣的是,最近几年总有人想用布尔战争证明“人民战争必败”,好吧,如果侵华日军能有8亿鬼子兵的话,大概真有可能打败土八路。

       仗打赢了,可是大英帝国也现了原形。对付几个穷得叮当响的布尔人都要举倾国之兵,那要是对付欧洲列强几十万上百万正规军,或者人口几千万、几亿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民众,得现多大眼呢?

       在布尔战争结束前没人敢得罪大英帝国,布尔人屡次三番地在欧洲各国奔走寻求援助,但是无论企图挑战英国的德国,还是和布尔人血脉相连的荷兰、法国,除了有事没事说几句不疼不痒的外交辞令,没一个敢提供国家层面的援助,顶多是对布尔人筹款买枪、征集志愿兵、雇佣军睁只眼闭只眼。和布尔人算得上同宗的葡萄牙为讨好英国主子,甚至还关闭了自己莫桑比克殖民地和布尔人地盘之间的边境,阻止布尔人得到粮弹补给。

       不成想,堂堂日不落帝国在小河沟里翻了船。归根结底,帝国主义的罩门在脚后跟上——用洋词说叫“阿喀琉斯之”,也就是工业实力不足以支撑霸权。在罩门下捅一下,再小的力气也能让帝国主义脱层皮。布尔人向世界证明明了这个罩门的确存在,帝国主义成了纸老虎,接下来总是会有人去捅捅纸老虎屁股。果然十几年后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英帝国走向没落。

       甚至世界大战还没爆发,一批靠替大英帝国做代理人的半殖民地政权就已经纷纷垮台或者进入灭亡倒计时——比如西班牙殖民帝国(1898年美西战争失败)、沙皇俄罗斯(1905年内乱)、伊朗(1906年卡扎尔王朝君主立宪革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和阿拉伯、巴尔干地区各国独立)、墨西哥(1910年墨西哥革命)、中国清王朝(1911年辛亥革命)。再算上1912年发生未遂军事政变和大清洗的泰国,当时亚洲大陆上(除日本外)仅有的5个名义独立国家里,乱了4个。

       这种状态几乎就是这几年美国陷入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之后世界局势的翻版,只是眼下美军从伊拉克走人,阿富汗眼瞅着也待不下去,比起当年英国打肿脸充胖子,靠总动员把布尔战争撑到底更没里没面。

       随即一大批亲美的发展中国家政权纷纷倒台,早在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然后是波兰就已经发生了反美的“颜色革命”。2011年在“阿拉伯之春”中倒台的四个政权里,突尼斯、埃及、也门这三个都曾经是美国反恐战争中的坚定盟友,转眼就遭到了欧美的抛弃。另一个卡扎菲在萨达姆垮台之后主动交出大规模杀伤武器,乖乖向西方投诚,却换来个比萨达姆更惨的下场。


       其实这并不奇怪,在一个世纪以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风潮之中,欧美列强也没有为任何一个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奴才政权垮台而哀叹,反倒第一时间就和不久之前还高喊“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殖民主义”的起义军、革命党、政变者谈妥了招安事宜。

       其实不管什么时代都一样,兔死狗烹,如果打猎那位伤了自尊,烹起来更快。

  踢人的时间又到了

       一个世纪前殖民地的革命风潮标志着大英帝国的没落。当旧帝国走向没落的时候,世界就会面临一场重新洗牌,两次世界大战便是大英帝国没落引发的重新洗牌。当然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核武器,在大家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建立起充分的信心以前,有能力打世界大战的国家还不至于想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不打世界大战并不代表世界大战的诱因不存在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前都有新的工业大国崛起,在“一战”之前是美国、德国,在“二战”之前是苏联、日本,加上再次工业化的纳粹德国。

       世界大战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不适应工业化带来的生产过剩。当然资本主义剥削和工业化生产时时都有,并不一定总是导致世界大战。如果世界按部就班地发展,生产过剩也许只会造成周期性经济危机。

       经济周期可以算是一种资本主义的自我微调,经济危机和之后的萧条会让一些企业破产,一些机器被拆毁卖废铁,卖不掉农产品的农民倒掉牛奶,枪毙奶牛,毁掉一些产品和少量生产能力。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各国政府为了应付民众不满,一般也会例行地通过提高福利应对,增加的社会福利又会消耗掉一部分过剩产能。

       但这种微调在正常年景有用,当一些新的工业化大国快速崛起的时候,这种微调就失灵了。在历史上,德国、美国、苏联完成工业化带来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全世界的工业化人口直接翻倍。

       工业化人口翻倍,就意味着产能同样会翻倍。但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并不会马上跟着翻番,无论任何形式的微调都不足以堵上这个缺口。就好比一个桌子有若干人吃饭,偶尔来一个走一个都不是问题,大不了挤一挤加两双筷子。但是忽然来了一大家子人,一个桌子肯定不够了。国家之间没有排队等号那种事,不管是饿着的直接动手把桌上的人踢开,还是桌上的人互相踢,总要有足够多的人被踢出来才能空出足够多凳子。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的同时,英国就三天两头地把法国往外踢,18世纪中叶英国联合普鲁士打败了法国,夺取了法国大部分海外殖民地,特别是印度和加拿大的魁北克,滚滚而来的殖民地的原材料和巨大的市场推动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19世纪初英国再次联合普奥俄组织反法同盟打败了拿破仑,扶植波旁王朝复辟,逼迫法国开放市场、降低关税,成了英国的经济殖民地。

       拿破仑被踹下桌让法国人锐气全失,再也没人敢对大英帝国钦定的关税说不,一直到19世纪中期拿破仑三世上台,英国人忙着侵略中国,殴打俄罗斯,分裂美国,需要法国人当帮手,法国才慢慢腾腾地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不过这时候普鲁士已经起来了,刚刚实现工业化的普鲁士为了实现统一,挤上欧洲的餐桌,又把法国踹到一边。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再次战败,德国勒索了50亿金法郎战争赔款,作为自己完成工业化的本钱,并且逼迫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煤铁矿,阉割了法国的工业基础。

       法国毕竟是小地方,人口只有3000万,同时还拥有世界第二的海军,陆军也不算太弱,还有俄罗斯这么个大客户,战败后法国人拿出最后一点本钱对外大举扩张,英国由于担心德国坐大,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法国奉旨殖民,夺取了北非、西非、东南亚殖民地,建立了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把桌子接出一块,总算没有挨饿。在英国的斡旋下,大清朝也很配合地在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舟山保卫战胜利后,主动把越南送给法国。

       法国靠着这几块热带殖民地提供的香料、皮革、树胶、热带作物,发展出一套以轻工业为基础的产业链。至今法国最有竞争力的商品,除了本土出产的葡萄酒和奶酪,就是香水、化妆品、时装、皮鞋、皮包、轮胎。这些行业的产品说到底就是热带、亚热带农牧产品的深加工产物,包装在一个说不清是什么的“巴黎时尚”之下卖卖高价。

       历史走到20世纪,这种踢人游戏从欧洲扩散到了全世界。在“一战”之前,新崛起的美国有9600万人,德国还有6500万人,超过1.6亿人冲进门来要凳子。桌上的英法两国一共有8600万人口。此时的世界已经没有新殖民地来扩大桌子,只能再打一架,决定谁蹲在门外。

       德国的打算是出门去抢殖民地,殖民地都是英法的,美国则把拉美、菲律宾圈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德国不管想抢谁的殖民地都是犯众怒,自然要被围攻。

       如果跳出胜败看的话,“一战”最直接的结果是各参战国军人伤亡超过3000万,平民死亡700万,战争结束后发生的1918年大流感又使几千万人丧命,大部分也是欧洲的城市居民,这场上亿人对上亿人的洗牌,最终是以洗掉上亿人为代价告终。

       历史从来无情,“二战”更加血腥,“一战”好歹还是军队和军队互相扫射、互相放毒气,“二战”则干脆把屠杀平民当做常规战术。日本人搞大屠杀、细菌战,意大利人洒毒气,希特勒动不动就要把哪个“格勒”从地图上抹掉,苏联人反攻之时则挨家挨户进行残酷的报复……相比之下效率最高的还是美国的战略轰炸,几天一次“千机大轰炸”,每次毁灭一个城市,烧杀十几万人。


       与历史上其他攻击平民的战争暴行不同,美国的轰炸机屠城后来却被当做胜利者的壮举,这说明“二战”这场洗牌规模更大。

       “二战”前,没上桌的日本(7000万人)、意大利(4000万人)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但在“一战”后并没有领到多少战利品,结果是日本要侵略中国,意大利要吞并埃塞俄比亚。“一战”中的大输家德国还是6500万人,一边偷偷重新工业化,一边急切地想要再赌一局,加上被德国吞并的奥地利、捷克,法西斯阵营里的赌徒能指挥1.8亿人。

       而桌上吃大餐的工业人口,美国有1.3亿,英法不到1亿,加上依附于英法的欧洲小国,一共差不多2亿。再算上苏联还有1.7亿人,虽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不需要为过剩产能寻找市场,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别人都在备战,自己也不能闲着。所以,和“一战”相比,“二战”的核心规模大了一倍不止,这次是两三亿人和两三亿人抢座位,打得更天昏地暗。一场战争打下来,全世界军人和平民伤亡加病饿而死总计超过2亿人,世界这才又重归平静。

       “二战”之后,世界有了核武器,人们比过去克制了许多,但洗牌并没有停止。冷战从本质上说是苏联、东欧的3.5亿工业人口和欧美日的6亿工业人口坐下来掰腕子,依然是争夺谁能坐上主桌吃肉,享受全世界的资源和市场。

       冷战之中出现了一个异数,那就是全世界都在担惊受怕地享受科技进步的时候,中国勒紧裤腰带完成了工业化。20世纪50年代被欺负太久的中国人爆发了,一夜之间把美国的王牌军从清川江、长津湖击溃数百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则默默地爆发出了两弹一星,靠着越来越强大的工业力量,中国不用直接出兵就逼迫美国人在越南战场上认输,冷战从两极变成了三极。苏联并没有及时认清这一点,最终输掉了冷战。

       冷战的结果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解体后的苏联各共和国无力维持自己庞大的工业体系。说白了也就是2.8亿苏联人和7000万东欧人离席,回到家里吃老本混日子。

       而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人口正好在3~4亿之间,欧美用来买中国货的钱便是赢得冷战之后节省下来的战备开支,不能不说这20年来中国发展得一帆风顺,很大程度上是坐了苏联人、东欧人让出来的位子。

       中国第一艘航母大概就是对这段历史的最好注解,中国的第一架隐形战机则标志着人口比前面提到的所有国家加起来(发达国家和准发达国家人口总计10亿左右)还要多的中国走上了崛起的快车道。显然世界又到了重新洗牌、往外踢人的时间,全世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谁起来踢人?谁被扫地出门?换言之,一个国家在大的战略目标确立以后,就必须严格遵守战术纪律。这样,抓了一手牌,并且把控局面,稳步到底。这是一条必要的劝谕。

 

未完待续




还请诸位亲们看完文章后动动手,点击下面的广告,收入虽然微薄,但存久了也是可以加个鸡腿的


——————————————————————

如果本篇文章使您有所受益

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给本文打赏和鼓励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疾风倁劲草订阅号


微信号:lss-wb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