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征之路——四渡赤水

通吃岛岛主 疾风倁劲草 2019-08-14

来源:通吃岛

前情回忆:长征之路——血战湘江的前因后果,遵义会议的前后


神机妙算还是歪打正着

遵义会议之后,就是大家熟知的四渡赤水了,也被称为毛泽东军事指挥的得意之笔,一直以来争议很大。那么,真正的四渡赤水究竟是怎样的?是一些人吹的“神机妙算”还是一些人黑的“歪打正着”?下面就和大家聊一聊。

 

遵义会议过程中,国民党军队集结、逼近,于是会议匆匆结束,红军继续开始行军。起初中央的打算是这样的,由黔北(也就是目前驻地)到川南,再北渡长江,和当时在川西北的红四方面军配合,粉碎敌人追剿,在四川建立新的根据地。

 

同时,博古李德下台后,红军开始确立新的军事指导方针,简单来说是这样,派小部队殿后,用游击的方式延阻追击的敌军,主力避免战斗,全力行军以迅速挣脱包围圈;一旦被敌军某部追上或从侧翼包夹时,则集中主力主动出击,迅速歼灭。

 

这个作战方针本身没有问题,能够发挥红军最大的优势,然而红军却继续遭遇了失败。

 

是这样,蒋介石判断出了红军可能会北渡长江,于是命令川军集结于长江以南红军的必经之地,同时不放松追击,企图来个前后夹击。

 

周、毛、朱、刘(伯承)商议后认为,追击之敌并不集中,是一波一波分别赶来,最前面的郭勋祺部实力不强,可以先将其歼灭以解除主力的后顾之忧。

 

于是,后部红军停止前进,埋伏在青杠坡附近,又派出一部分兵力诱敌深入,而后突然开始攻击(典型的前四次反围剿时期打法)。

 

然而,川军出乎意料的强悍,在歼敌一小部后,局面竟然陷入僵持,整整一天下来都没什么进展,红军的增援部队在途中又屡遭失利。此时,川军追击部队后续的两个旅到达,另有两个旅由侧翼向红军移动开始夹击。

 

前两渡赤水示意图


毛提议,召开主要领导人会议,并提出立即撤出战斗,放弃北上,转而西渡赤水河,而且是轻装行军,能扔的都扔掉。由于情况紧急,周朱等人同意后就立刻执行了。这就是“一渡赤水”。

 

中央分析,泸州地区敌军数量过多,要想北渡长江,最好在更上游的宜宾地区进行,于是红军继续西进,进攻叙永渴望得到休整、补给。

 

蒋介石判断红军可能已经放弃北渡长江,是想南下云南,于是派大军向川滇黔边界移动,有一部正好遇上正在围攻叙永的红军。

 

军委立刻决定撤出战斗,向川滇黔交界处转移,集结于扎西地区(今威信)。同时军委决定,放弃北渡长江计划。

 

一直到现在,蒋介石都始终占据着上风,牢牢把握着战争局势。当时他判断红军放弃北渡长江是由于他知道自己在长江边上集结了多少部队,认为红军不可能突破,而红军后来放弃渡江也是因为得知了这一情况。此时红军集结于川滇黔边界,正落入了他早已布置好的圈套,于是滇军川军南北合围,凯申公志得意满,收网了!!!

 


我好开心!


可惜他算错了一点,红军放弃北渡长江后并不是想南下云南,现在的共产党内领导人已经不是李德了,军委确立的新战略是:

 

“寻求有利的时机与地区去消灭敌人,在不利条件下,我们应该拒绝那种冒险的、没有胜利把握的战斗。因此红军必须经常的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毛周王研究发现,黔北的敌军大都被调去守长江,应该趁此机会东进,杀回遵义附近。

 

当然,一贯的迷惑工作还是要做的,一个团的兵力被派出佯攻滇军拖住时间,主力红军偷偷东渡赤水河,于2月21日前后突然出现在黔北。

 

蒋介石惊呼“狡猾”,急电前线进行堵截,并判断,红军应当是想走老路——回湖南与红二六军团汇合。

 

红军集中兵力,于24日占领桐梓,并作出决议,趁敌不备,迅速攻克娄山关,进而夺取遵义再做休整。(点击下面的或者文末的广告,也是一种很好的支持)

 

娄山关号称坚不可摧,地势险而守军多。

 

26日晨,红军集中全部主力,在彭德怀指挥下攻城。红军的打法有点拼命,正面强攻不说,侧翼面对敌军布下重兵防守的点金山直接爬山仰攻。国民党军队估计没见过这么打的,直接吓怂了,很快败退。

 

本来遵义方面已经派出援军,几乎是倾巢出动——娄山关没了遵义也就守不住了。但实在没想到队友这么渣,一天都没坚持下来,刚刚赶到就碰见溃败回来的友军,只好重新向遵义退却。

 

猪队友从来都不缺


见此情况,毛急令林彪率红1军团追击,争取在援军撤回城内前将其歼灭。

 

28日,红军重新占领遵义。

 

二渡赤水过程中,仅俘虏就捉到3000,收获可谓颇丰。

 

也就在28日,中央军委纵队离开娄山关向遵义进发,老毛回望险要的关隘,想到经历的种种,不禁百感交集: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毛泽东再次反对所有人,再次被撤职

要想了解真正的历史,必须了解它的细节。此时的红军虽然连连取胜,但是却充满隐忧。

 

隐忧在哪里?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娄山关一战,是打出了红军的威风,强行攻克了重兵把守的天险,但红军却也伤亡不小。到达遵义城后,彭德怀给中央写信:

 

“三军团在娄山关、遵义城和老鸦山诸战斗中,减员很多。现在只有一个团能维持原编制……各团部及军团参谋处一空如洗,希望军委能够即刻派一位军团参谋长和其他指挥人员,以便继续战斗。”

 

对于这种情况,党内主要领导人的思路是有分歧的,或者可以这么说,老毛和党内其他领导人的想法是有分歧的。朱德、周恩来、王稼祥等人的观点是,面对这个问题,红军应该继续争取胜利,并在胜利之后争取时间休整、补充兵员物资等。而毛认为,遵义会议以来红军的许多主要军事行动依然是不明智的,仍然是预定目标→坚决执行,并且为此打了很多攻坚战,比如攻克桐梓、娄山关、遵义等等,毛并不觉得这对于红军而言是“胜利”,他依旧主张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战役。

 

但当时的军事行动是“集体决策”,一般是张闻天主持会议,大家各抒己见,二十余人举手表决,最后周恩来宣布决定,毛仅仅是周的军事助手,并不能主导大的战略方针。

 

这种分歧在红军入驻遵义10天后,终于爆发了出来。

 

当时军委的方针是这样的,大战略上,红军的目标时在黔北建立根据地,最终和红四方面军、二六军团一起,使得云贵川黔的根据地连成一片。目前的军事行动是,以遵义为中心诱敌来攻,逐个击破,为将来的西进做准备。

 

很快,敌吴奇伟部上当受骗,为红军“运来”大批武器物资后仓惶逃走。

 

但是周浑元部固守鲁班场不出,3月5日,中央决定派朱毛为前敌司令部指挥,待机消灭周部。

 
大家主要看地名和方位


3月10日,风云突变,前线的林彪、聂荣臻发来一封急电,建议军委改变命令,进攻打鼓新场。

 

朱德看后表示赞同,因为周浑元部一直据守不出,导致红一、三军团士气高昂却无仗可打。相反,打鼓新场守军较少,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且这里是红军西进必经之地,对根据地的建立意义重大。

 

毛反对,他认为,首先虽然打鼓新场驻军只有一个师,但它是一个固守据点,红军应当避免“啃硬的”;其次它距国民党主要部队驻军处都不远,目前种种迹象表明,敌军很可能正向打鼓新场方向集结,打鼓新场附近极有可能是蒋设的一个围歼红军的战场,因此如果进攻这里,我军可能会陷入重围。

 

但是这个临时建立的“前敌司令部”中,朱德是实际负责人,毛只有建议权。他看说服不了朱,就提议召开军委会议讨论。

 

当时党的总负责人张闻天主持会议,共近二十人参加,讨论结果是——“实名反对以上所有答案”再次出现(大家数数,已经几次了),除老毛一人外,其他领导全部同意林彪的建议,改打打鼓新场。

 

接下来,惊人的一幕出现了,老毛之前不管想法再独特,再反对其他人,只要民主表决出结果,他都会予以执行,包括遵义会议后这段时间开会,他也一直是少数派,一直是命令执行者。而这次不一样,他放狠话:

 

“你们硬要打,我就不当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了!”

 

凯丰一向对毛不满(之前讲过),也发怒了,“少数服从多数,你这是什么态度?”

 

张闻天也对毛发怒:“不干就不干了!”

 

毛:“好,不干了!”转身出门离去。



会议决定,采纳林彪建议,改打打鼓新场,并撤销毛泽东政委职务。

 

会议是凌晨开始清晨结束,毛想了一天,半夜三更的时候徒步六公里来到周恩来的住处,二人夤夜长谈。具体谈了些什么现在已无从知晓,但谈话的结果是,凌晨时分重新召开会议,周恩来作为“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说服其他人,收回了攻打打鼓新场计划,毛也官复原职。

 

那么周是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说服其余接近二十个与会者的呢?

 

没有记录,但就我的推断,是新情报。



从30年代到70年代的四十多年,周对毛的支持意义太大了


(以下部分内容有点啰嗦,但比较重要)

 

因为前一天会议的争论焦点是,其他人认为,攻克打鼓新场可以打一胜仗,有利于之后根据地的建立。毛同意红军可以打赢这一场战役,但是他认为,根据之前情报,蒋介石的大批部队已经向这里移动,攻克后必须马上撤离,这种胜利在战略上毫无意义,反而耽误时间并令红军冒险。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攻克打鼓新场”是无须怀疑的。

 

但是这一天凌晨的会议撤销打鼓新场计划后,给林彪聂荣臻的解释是,国民党的援军与12号就开始陆续抵达打鼓新场,而我军最快也要12号才能赶到,因此这一战可能是打不下来的。

 

为什么我要啰里啰嗦强调这个呢?因为我想让大家知道,此时红军高层并不是被毛的理由说服的,他们的军事政治理念始终没有改变,就是“多打胜仗”而后“建立黔北新苏区”。而林彪、朱德等领导认为打鼓新场可大的原因也是这两点,一是“可打胜仗”,而是“于建立根据地有利”。

 

但是毛对此一条都不同意,首先他认为“胜仗”并不一定都是有利的,其次他认为红军并不应该定下“建立黔北新苏区”的目标,正如长征初期博古李德不应该定下“与红二六军团汇合”的目标一样。红军目前过于弱小且并未甩开追兵,任何过于具体的战略目标的制定,都十分容易引起敌军的针对性打击,因此红军唯一要做的就是保证灵活机动,根据具体的情况随时随地制定新的战略方针。

 

这在后来红军的行动中得到证实,军委决定延续既定计划,进攻周浑元驻扎的鲁班新厂。毛当然是不赞同的,因为这里同样是一个据点,进攻它的目的无非是它比打鼓新场更容易取胜,而且对建立黔北根据地意义重大。但是这次他没有过激地反对,因为“鲁班新厂”不胜不会危及到红军生死,所以他执行命令,与朱德一起赴前线指挥战斗。


三渡赤水,密码破译对红军的帮助

3月15日,主攻仍然由林彪聂荣臻率领的队伍进行。对面的周浑元早已准备充分,不仅构筑了密集的碉堡,还用藤条荆棘甚至地下竹签构筑工事(怎么有点像水浒传),所以虽然红军战斗力强,但毕竟是血肉之躯,在反复拉锯中损失惨重,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

 

战斗从早上8点开始打响,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此时吴奇伟、郭勋祺两部已经逼近鲁班场,再不撤可能真的就完了。

 

军委下达命令,全军于晚11点撤出战斗,下一步决定袭击仁怀,寻机甩掉追兵。

 

次日红军主力到达茅台镇,并于16日晚至17日中午在这附近完成了三渡赤水,向四川南部方向前进。

 


1935年3月17日,这一天在史书上根本没留下什么印记,中央所有主要领导人的年谱全部把这天跳了过去,仿佛只是在简单地行军、休整。但是,事实上,这一天发生了一件改变整个红军命运的事情,它的意义可能不亚于遵义会议。

 

渡过赤水河的中央红军就驻扎在河边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陈福村。这种行为很罕见,渡河之后红军并未完全摆脱危险,正常的做法应当是分散队伍迅速行军,但是中央目前有一件事急需解决,片刻都等不得——军事领导问题。

 

大家应该还记得,遵义会议之前那一个“猴场会议”确立了红军的集体领导原则,一切重大军事行动必须中央开会民主表决,这有效地解除了李德的军权。但是在集体领导这段时间以来,问题更是不少,二十余人决策,干什么的都有,搞军事的、经济的、宣传的、情报的等等,每次讨论半天再举个手,浪费时间延误战机不说,还常常出现外行压倒内行现象。尤其是近半个月打鼓新场风波和鲁班场战役,更是令红军险些覆灭,这令当时的领导人们感到,决策机制必须要变了。

 

张闻天更是自责,鲁班场战役的失利,其直接后果就是红军策划了这么久的建立黔北根据地的计划基本上宣告失败,他作为总书记,必须要承担主要责任。于是,渡河后,一场会议在小村中的茅草房中召开了。

 

很可惜,我们并不知道会议上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实上,整个17、18、19三天的历史文件都少之又少,那正是红军最危急的时刻,行军十分匆忙,上又有飞机轰炸,即使有少量资料也大都在赶路过程中遗失或是毁于战火。

 

但是有一点,会议的结果,成立长征中最高军事决策机构——三人团,毛泽东从此真正地走进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

 

(关于三人团成立时间并没有明确的记录,能确定的只是在10日打鼓新场风波之后到18日决定四渡赤水之前,最初主流一般认为在12日,但这于逻辑上讲不通,新世纪以来争论逐渐增多,个人赞同的是孙果达教授的研究成果,即上文中提到的3月17日三渡赤水之后)

 


三人团: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3月19日前后,红军截获并破译蒋介石密电。

 

蒋介石并不清楚红军三渡赤水想要做什么,他认为可能是要重回四川北渡长江,于是就决定亲临贵阳督战指挥,并且命令部下在赤水一带设立碉堡阵,运用第五次围剿胜利经验,将红军全歼于此。

 

说实话,其实红军自己也不清楚三渡赤水的明确目的,红军在二渡赤水后定的战略是在黔北地区反复运动,交战并发动群众以建立根据地,这是红军的一贯做法。所以,现在主流所宣传的攻打鲁班场、三渡、四渡是早就计划好的统一战略行动,鲁班场是佯攻为了迷惑敌军、三渡是为了调动敌军,并且举出三渡时有意加固浮桥就是为四渡做准备等等其实并不正确,佯攻不可能损失那么惨重匆忙撤出战斗,而红军当时为了保证能够在黔北迅速地运动,过河时都要加固浮桥,也并不是怎样的特殊布置。

 

刚刚进入权力中心的老毛也在思索红军下一步的动向,待得看到这一封蒋公的电报,心有所感,一盘很大很大的棋在他胸中展开——四渡赤水拉开了序幕。

 


三十年代拍摄的赤水渡口


这里顺便解答一下大家提出的问题,许多同学都提到了目前的一种观点,多见诸于《炎黄春秋》《南方周末》等报刊,即四渡赤水的成功是由于红军破译了国民党方面的电报,对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

 

首先我要说,这话的后半句基本正确,红军确实破译了国民党方面的电报,大多数时候也确实可以说对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


但是第二点我想说,这些报刊的编辑对于军事可谓一窍不通,甚至连即时战略类游戏都没玩过。

 

四渡赤水期间,国民党真正投入战斗的兵力保持在20-30万之间,而红军的战斗部队则在2万-3万之间。以war3为例,给你20人口的一本部队,对手则有200人口(假如可以),还是二三本高科技兵种,更夸张的是,对手占据了全地图的所有矿,你连基地都没有只能靠掠夺来补充。好,现在给你地图全开,能赢吗?

 

事实上,红军掌握国民党方面的电报密码是从1933年8月开始的,当时上海来的同志带来了国民党密码破译法,总部二局的战士们学会之后,从此对国民党方面情况了如指掌。但大家应该已经发现了,33年9月,李德就正式成为军事顾问,他用这些情报打了胜仗吗?前三次反围剿是毛指挥的,并未破译密码,打过败仗吗?

 

不要说李德,讨论打鼓新场战役时,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人和毛掌握的一模一样的情报,为什么只有毛一个人坚定地反对发动这次战役?不仅仅是打鼓新场,长征期间各种会议,毛总是少数派,难道他比别人多知道些什么吗?其实在那种实力相差过于悬殊的情况下,即使洞悉敌军行动,对大多数指挥者(包括朱德刘伯承这样十分优秀的指挥者)而言,更多的帮助也只能是在某几场战斗或是战役中取胜,真正在战略上的选择并不多。

 

况且,本来情报战就是战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家应该还记得,反围剿时,老毛为了搜集情报可以带兵上一线战场,多次为情报部门亲自制定纪律条文,甚至细致到“电台不用时必须把电键卸下交给警卫员携带”这种地步。


 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毛泽东为侦察电台的题词


相比之下,对面的国民党部队就重视不够,就在我们下一章要讲到的35年5月,他们得知了密码被破译这件事,蒋介石还惊呼“无怪其视我军行动甚为明了知所趋避”,于是国军电台密码开始频繁更换,但是……每次总是很快被破译,并没起到太大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对敌军电报密码的破译和掌握确实是红军四渡赤水中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情报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看使用情报的人。


马上要登上飞往贵阳飞机的蒋公恐怕还不知道,有一场好戏在前边等着他。


演员的自我修养——四渡赤水与兵临贵阳

3月20日17时,总政治部下达命令:

 

我再西进不利,决东渡。这是野战军此后行动的发展严重紧急关头。各军团首长要坚决迅速组织渡河,必须做到限时渡毕……事前不得下达,以保秘密

 

野战军司令部下达命令:

 

我野战军决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折而东向,限21日夜由二郎滩至林滩地段渡过赤水东岸,寻求机动

 

全党全军上下已经进入了最紧张的状态,这次作战行动如此重要,秘密、迅速,中下级军官只知道是向东走,到达赤水河边才接到渡河命令;而至于渡河之后要做什么,连各军团首长都不清楚,命令只说“寻求机动”。

 

21日、22日两天,红军陆续渡过赤水河,这就是四渡赤水。

 


一定注意这张图,下文会经常用到。中间南北走向的是赤水,北部东西走向的是金沙江(长江),南部东西走向的是湘江,东南角南北走向的那一条清水江。


24日晚,蒋介石宋美龄飞抵贵阳。红军再次渡过赤水早已被国民党的飞机侦查到,凯申也知道这一消息,但是他分析红军渡河之后的行军速度、方向等信息,做出如下判断:红军要重新进攻遵义,继续建立黔北根据地。但他还不敢确定,毕竟自己在贵阳,万一对方突然来搞一下,那可太危险了。

 

于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方案形成,连接遵义仁怀组成防线,将红军消灭于防线以北。

 

怎么办?

 

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喜欢下象棋,常常会谋划一个很大的“阴谋”,看对手一步一步坠入彀中,那感觉紧张、兴奋,血液开始往头上涌,手颤抖脚冰凉,呼吸也要变得急促,于是赶紧调整自己,变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有时候,对方好像对这“阴谋”有所警觉,这时的我棋技不行就靠演技来凑,每当他走一步好棋我脸上就会露出轻蔑而又自信的,不易察觉但又能够恰好被他察觉到的微笑,而后假装克制自己平复心情,假装故作克制地走一步棋;当他继续回到陷阱,同样要有一系列不易察觉但又恰好能够被他察觉的微表情适时出现,在那一瞬间,惊慌懊悔痛惜无奈不甘等复杂的情感先后展现表现出来最后又交织在一起,最后马上故作克制,面部恢复出平静却又隐隐带着凝重的神情。具体的细节还有很多,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达到的结果就是,一旦对手走对了,就演得让他怀疑人生;一旦对手继续走错,就演得让他相信自己。这些影帝级别的表现帮我收获了许多胜利(吹个牛,见笑了)。

 



如今红军也遇到了相似的情况,蒋介石已经有所警觉。


所以,准备就绪,表演开始:

 

首先,尽量在夜间行军。

 

白天行军时,军团分梯队行军,拉长队伍距离,让对手难以探清真正行军速度。

 

一旦被侦察机发现,全军立刻调转方向,假意向北运动。

 

与此同时,红九军团伪装成主力,大摇大摆向东北方向进军,按中央要求“在马鬃岭西北路上摆露天红标语,路侧放烟火扮炊烟,散消息,伪装成我军主力将在此地区诱敌向北出击而消灭之的模样”。

 

红九军团的军长是罗炳辉,政委何长工,他们的任务执行得非常棒——东进到白腊坎一带时,假意派部队调查经湄潭和凤岗去湘西北的路线,并且“不小心”被国民党知晓,蒋介石心中犯疑,红军莫不是要东渡回湘西,再次与红二六军团汇合?而后九军团却又北上进攻国军,一副要杀回长江边的架势,持续吸引注意,总而言之十分抢戏。

 



3月28日,正当国民党部分全部目光都盯在北上的红九军团的时候,红军真正的主力悄悄穿越了仁怀到遵义间的封锁线,而后急速南下向乌江方向前进。

 

蒋介石这才惊觉——上当了,原来这里还有一支红军!但他依然不敢确定究竟哪个是主力,因此不敢动黔北堵截红九军团的部队,于是急令孙渡带领滇军从云贵边界赶来。但是当时的蒋介石还根本没想到红军那么大胆,直到3月30日红军来到乌江边,他都以为红军目的在于黔西(见地图),而并不认为红军是想南渡乌江进军贵阳。

 

3月31日,红军南渡乌江,打出口号“打到贵阳去,活捉蒋介石”。

 

凯申公这才惊出一身冷汗,再次急令孙渡飞速赶来救驾。

 


再来一遍这个图,大家对照着地名方位往下看


4月2日红军小部佯攻息烽,前锋却向贵阳东前进,成功避开滇军,又造成红军可能趁滇军调出云南空虚转而挺近云南的假象,令孙渡开始犹疑不决进退两难。

 

4月5日,红军已然兵临贵阳城下,蒋介石惊出第二身冷汗。然而,红军一边佯装准备攻城,另一边却派一小部东渡清水江,佯攻瓮安,仿佛要回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汇合。

 

凯申公摸不着头脑,只好做了三手准备,一方面再次急令正在犹疑的孙渡部赶紧入驻贵阳,另一方面叫湖南的部队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堵截红军,最后做最坏打算,命令警卫“挑选20名忠实可靠的向导,预备12匹好马、2乘小轿到行营听用,越快越好”。

 

此时,红军确定下一步目标——挺进云南。然而此时虽然云南兵力空虚,但敌我距离太近,若贸然行军,一旦出现阻碍滇军极有可能追上红军进行战斗。

 

必须把滇军调出贵阳城,离云南越远越好。还得继续演戏!

 

滇军入驻贵阳后,红军佯装攻城几次,又佯装攻城失败,而后佯装无奈之下放弃攻城,最后佯装再次东渡清水河,与红二六军团汇合。

 

孙渡果然被骗,以为红军攻城失败军心大乱,再加上要渡河,可以尾随红军趁其渡河期间展开进攻,捡个大便宜。于是他主动请命蒋介石,获准。

 

出兵后发现,特么又被骗了,红军渡河只是一小部的佯攻,真正的主力走了一半就开始掉头转向贵阳,正碰上孙渡的追击部队,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混乱中险些被捉。

 



孙渡还惊魂未定,身在贵阳的蒋介石又惊出第三身冷汗,他万万没想到红军竟然再次兵临贵阳。

 

然而,这冷汗还没来得及擦干凯申公就发现,叒被骗了,这次攻城竟然叒是佯攻,真正的红军主力已经绕过贵阳急速向西南行军,往云南方向去了。


——————

这一段历史的资料太难找了……战火频仍环境恶劣导致许多资料已经遗失甚至根本没有留下记录。好在,再往后的历史就越来越清晰了。






“推荐一个不错的公众号”请关注 观察的眼(ID:guancdy)




“推荐一个不错的公众号”请关注:大国竞争



微信公众号疾风倁劲草 (ID:lss-wb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