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8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天才少年的中国&欧洲地缘雄文


推荐一篇好文《欧洲背后捅刀中国,俄罗斯发出严正警告:绝不容许!还请读者朋友们记住我的备份号:大国竞争(ID:daguojz),万一失联还可以在公众号:观察的眼(ID:guancdy)上找到疾风君的新号。


作者:九天揽月


来源:地缘看世界 (diyuankanshijie) 


成文于2016年,作者小学6年级

 

本文荣获:成都市青少年科创大赛一等奖


原文标题《欧洲分裂与中国统一的成因分析》


编者按:本文作者从2014年开始读《地缘看世界》,逐渐对历史人文和自然地理产生了浓厚兴趣,时常思考地缘相关的问题。2016年,市里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者撰写了这篇“科技论文”参赛并获奖。


在璀璨的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欧洲与中国一直是两个重要的文明中心,都曾经历分裂与统一。从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至清朝灭亡,中国约70%的时间是统一的;从奥古斯都(公元前27年)建立罗马帝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有约80%的时间是分裂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在中外历史、地理、人文的各种典籍中探究原因。我发现,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民族,形成和发展了不同的文化。思想、语言、文字的差异,宗教的影响,进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和政治体制。正是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带给我们东西方完全不同的国家风貌。

关键词:

统一、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水系

民族、社会价值观、语族、表音文字、表意文字

采邑制、郡县制、科举制度、文官制度


写在前面的话

中国于公元前221年随着秦王朝的建立获得统一,就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独立国家在中国出现并长期存在下去。虽然在秦朝之后曾经有几个时期出现了分裂局面,但最后总是重新归于统一。可是欧洲的情况就不同了,查理曼、拿破仑和希特勒这些雄心勃勃,政治和军事能力首屈一指的征服者都没能实现欧洲的统一。即便是强大的罗马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所控制的地区也没有超过欧洲的一半。撰写本文的目的正是为了研究探讨造成欧洲“分裂”和中国“统一”的成因及其背后的逻辑和演变。

在本文中,我有两个定义:

1、“统一”涉及的地理范围

 欧洲的地理范围

包括大不列颠,伊比利亚,高卢,中欧平原,亚平宁半岛,波德平原,巴尔干半岛北部等地区。

 中国的地理范围

以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燕山和渤海、东海、南海为边界的区域。

2、“统一”和“分裂”的历史时段

 在欧洲选择的时段

从罗马帝国建立(公元前27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公元1945年)。其中,欧洲在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时期是统一的,而其余时间都是分裂的。

  公元117年罗马帝国图(统一)  



  公元400年罗马帝国图(分裂)  



  中世纪欧洲地图(分裂)  


  

  一战前欧洲地图(分裂)  



 在中国选择的时段

从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到清朝灭亡(公元1911年)。中国“统一”与“分裂”的情况比较复杂,具体时间表如下。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统一的时间约为70.2%欧洲统一的时间约为21.4%。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这样的差异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自然地理因素

1.1 地形的影响

我们先看看欧洲的地形情况。

  欧洲地形图  



  欧洲水系图  



从地形图上看,欧洲的地形十分零散,容易产生一个个独立的割据地方。俗语道“凡国界,河不如山,山不如海”, 阿尔卑斯山、英吉利海峡、比利牛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和巴尔干半岛撕开了欧洲,他们令盛极一时的罗马征服整个欧洲的道路困难重重。罗马能维持环地中海地区就已经很不错了呢。

欧洲的水源也非常分散,卢瓦尔河、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奥得河、维斯瓦河、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等,沿河而建立的部落也就分散在各个区域,而且这些河流几乎都是独流入海的,河流之间没有形成关联,各个地区的人们之间缺少沟通交流,不得不各自独立发展。交通不畅也给欧洲“统一”过程中的军事行动带来不小的麻烦,统一大业推进困难。

  欧洲主要山脉图  



从欧洲地域的外部来看,这几乎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状态。各大山脉虽然阻挡文明发展,但没有一座能够足以保证安全的屏障。中部和北边,完全是一马平川,只要越过乌拉尔山,就可以长驱直入,一直抵达大西洋。历史事实也确实验证了这个情况,从上帝之鞭阿提拉,到阿瓦尔人,马札尔人,再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轮一轮地给这片地区带来可怕的洗劫,外族的入侵削弱甚至消灭了可能管理整个欧洲的中央政权。不断经受各种外族强大冲击后的欧洲各国政权越来越没有能力来驾驭和管控整个欧洲了。

我们再看看中国的地形情况呢。 

  中国大陆地形图  



  中国主要水系图  



中国大陆虽然地形复杂,但是从辽东到江南,从函谷关到泰山是几乎连续完整的平原,这样的地形容易进行文化交流和军事行动,因此,中国历史各朝各代的中心都在这个区域内。在这块区域的周边,关陇、巴蜀、岭南三个小核心,所依仗的地势尽管难以被军事突破,但是在中原主体统一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政治手段比较容易地实现了中央统一管理。

同时,中国大陆的中心地带是长江和黄河冲积形成的肥沃土地,而且从东到西被这两条重要的可以通航的水系连接了起来。后来人们通过修建运河,从南到北又将这两大水系之间用便利的车船联运到一起。相互交织的水路和陆路的交通网,不仅帮助人们实现了整个流域的文化交流,更有利于中央政权的军事部署从而实现疆域的统一。

  中国主要山脉图  



从外部来看,中国北边有燕山、阴山、贺兰山,座座都是高耸入云,巍峨无比,自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就修筑长城,长久以来北边就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防御体系。同时,西边有广阔的沙漠地区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以及横断山脉的隔绝,中国相比欧洲有更相对稳定的边界,周围的文明和冲击几乎被拒之门外,这样就产生了中国“自成一派,一家独大”的局面。

1.2 气候的影响

  中国主要平原图  



  欧洲主要平原图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钱穆先生曾谈道:“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致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

在中国的版图上,北起燕山山脉,西至太行山脉,南达长江中下游,东到大海海岸,这样一大块几乎连续的平原,纬度低,雨热同期,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长期以来就是中国的人口和农业重心。农耕经济使农民专心在所分得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人们养成了乐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风。对土地的依赖,对乡土的无限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厚情怀就成为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各地区之间的战争主要是为了占领土地,扩张自己的经济实力,各朝各代皇帝的重要使命和目标就是把更多的沃土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

那么,我们再看欧洲的大平原在哪里呢?它在欧洲的北部——法国、德国、波兰、乌克兰、俄罗斯西部。这里纬度高,气温低,农作物需要经过百年的选育才能获得高产,所以早期欧洲的农业和人口重心是在更加温暖的环地中海地区。这里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风从东北部刮来,驱散了炎炎的热气;冬季,带来了雨和雪的西风虽然覆盖了希腊半岛,但并不寒冷,由于雨热不同期,农业发展很困难,不足以带动整个地区的文明发展,因此,欧洲的文化就逐步发展成为商业文化。

商业文化让各个国家的君主们在进行军事行动时,更着重于占领交通要道,以维护商业的正常运营,来保障国家的经济局面。因此,欧洲君主们的战略更倾向于“称霸”,而不是“统一”。

另外,丰富的商业活动,让人们能够经常聚在一起,他们褒贬政治,评论人物,阐述自己的见解,这种社会生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主政治和自由精神的发展。

2. 民族因素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欧洲生活的人们分散在欧洲的各个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欧洲的主要民族有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拉丁人三大民族,还有希腊人、凯尔特人等等。由于缺乏主体民族,欧洲的各民族体现为谁也不服谁,各自为政的态度。

  欧洲主要民族分布示意图  



  日耳曼人的分支形成示意图  



欧洲的主要民族还各有分支,比如日耳曼人,就细分为法兰克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伦巴底人等。这些分支在民族主义开始出现后,就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主体国家。

在中国,长江和黄河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能够产出丰厚的粮食,养活非常多的人口,生活在这片地区的汉族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人口数量很大。当少数民族入侵后,人数上远远小于汉族人口,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使国家强盛,就必须维持全国人口的数量,因此,他们不得不选择接纳汉族,甚至与汉族同化。同时,在被统治的时期,汉族凭借先进的文明和几千年来积累的政治经济人文的管理能力,很快就逆袭统治民族。这样,中国始终是汉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各民族分布示意图  



3. 文化因素

3.1 对世界认识的不同

如前文所述,欧洲中部和东部都是平原,波德平原、俄罗斯无比广大的平原、中欧平原等,欧洲地理环境呈现出的开放性,让其他文明可以长驱直入,欧洲的南方和北方受到埃及文明与北欧文明的冲击,东部有俄罗斯文明、蒙古文明的影响,加上东南方还有小亚细亚(拜占庭)文明,西欧文明在四个方向都受到外部文明的冲击和压迫。在这些外部文明的作用下,欧洲人很早就认识到自己不是世界唯一的核心,世界也不是只有一个中心。

  世界各大文明分布示意图  



再看中华文明,在天然屏障(青藏高原)和人工屏障(万里长城)的保护下,中华文明没机会接触跟自己规模相当,甚至更先进的文明。由于长期只看见周边一些落后的部落,因此,中国古人把自己当成世界上唯一的中心,“世界”就应该统一在这个中心的周围。

3.2 社会价值观的不同

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让欧洲的古人比较轻松获得自己所在分支的独立,独立了以后各个民族分支、不同领地之间的关系是平起平坐的,邦国之间没有归属感。欧洲的人民也一直以来就接受“你我两国是平等的”这种想法,认为两国可以容忍对方,就没有必要统一。

欧洲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工作类别有不同的行业组织,行业组织的领导团队是行业内的人们推举产生的,而且各行业组织制定了适合本行业的管理方式和规则,各行业组织之间是平等分离的,他们也不向某个更高级的领导层负责。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欧洲的社会是自下而上构建起来的。

  思想市场(油画)  



到17-18世纪,启蒙运动之后的欧洲产生了平等、民主的思想,“个人是构成民主社会的基础,社会为个人而存在”,民主主义,主权国家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民主国家互相之间划分了边界,从行政上,欧洲更难统一了。

而在中国,统治阶级自诩为“天子”,“君权天授,代天牧民”,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维护了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随着儒家文化的渗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人们形成了社会高于个人的价值观念。社会是第一位的,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反映出这一价值观。

《旧唐书·职官志二》中描述,“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

统治阶级在各地分级都设置了地方官,不论从事哪个行业的生计,遇到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是通过“地方官”进行裁断的。普通的老百姓对自己的归属地非常看重,也就自然而然服从地方官的管理。可以说,中国社会是统治阶级从上往下搭建的社会单元组成的,这样的构建过程更利于统一管理。

在“一统中原”后,中原朝廷通过授予 “东夷、西戎、北狄、南蛮”之地的当地首领很大程度的自治权,而实现“一统天下”。

欧洲以人为本, 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中国以社会为本, 表现出一种趋同性。正因为这一社会价值观的根本差异, “因分裂而分裂,因统一而统一”就是大势所趋了。

3.3 语言和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不同

欧洲很早就产生了腓尼基表音文字,表音文字像是一个不稳定的基因,在流传的过程中极其容易被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根据自己的口语,建立起一套与周边民族都不相同的文字系统。罗马人遇到希腊人之后,很快借鉴希腊语制造了拉丁文;日耳曼人遇到罗马人之后,非常迅速地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文字系统--如尼(rune)文,之后又形成了独立于罗曼语的日耳曼语。

  欧洲主要语族分布示意图  



欧洲不同语族之间使用不同的文字。比如,斯拉夫语使用的是西里尔字母,而拉丁语族和日耳曼语族普遍使用的是拉丁字母,拜占庭使用的是希腊字母。

表音文字是语言和文字紧密关联的。想要统一文字,就必须先统一语言,但是各个地区已经形成自己固有的说话方式,要想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例如,口语同样说拉丁语,但口音在不同地区也有很大的差异。随着各地的相对独立发展,演变出各地不同的语言: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等。各种语言之间的文字更是大相径庭了。无法统一语言,无法统一文字,不同地方的人难以相互沟通,这就给地域的统一造成了非常大的障碍。

中国一直使用的是表意文字。表意文字很难学习,尤其难以创造,形成一套完善的表意文字体系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上千种字,在较为成熟的文明中,需要上万个不同的字。

在契丹人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借汉语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即使是契丹人,他们的契丹文作为一种文字体系是残缺不全的,不借助汉语就无法完整完善地表意。五胡乱华时期,强大的少数民族尽管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创造相应的文字,鲜卑族的北魏孝文帝为了使自己的民族成为一个文明民族,也不得不选择禁说胡语,逼迫自己的民族汉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小篆。即使不同地方的人,语言不通,他们可以通过书写相同文字进行相互的交流。到汉代,小篆被隶书取代,优美的隶书有着更好的辨识度。统一的文字,不仅方便了不同地区人们的交流,更有利于政令的通畅下达,降低了政权统一的难度。

中国语言和文字的产生和演进过程,充分证明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强大的统一性。

  唐 刘禹锡《陋室铭》(小篆)  



  曹全碑部分(汉隶)  



4. 宗教因素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儒家等宗教为主体,兼有少数其他宗教和多种民间信仰的情况。各种宗教在中国的地位平等,信教的人民与不信教的人民之间彼此尊重。各宗教文化在历史演进中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兼容、宽容等精神的影响,让宗教没有在中国形成与皇权抗衡的教权,甚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宗教还成为皇权统治人民的工具。

在欧洲,宗教的发展却逐步影响了政治的格局,君士坦丁大帝承认了基督教并皈依后,这种影响波及至今。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时期,他想建立一个基督教化的统一的欧洲,以教皇为最高领导者,统治整个欧洲。他改革了教皇的选举制度,坚决排除国王的干扰,教权开始和王权进行争斗。教权也成为了阻碍王权统一欧洲的一股强大力量。

那么教皇能统一欧洲吗?历史告诉我们,他们也没能成功。教会在发展过程中分化了很多教派,衍生不同的教宗,各教派教宗之间有各自的主张,而且教皇和主教、教会之间的斗争也从来没有消停过。王权的君主们也一直在对抗教会“一统天下”的梦想,当英国、法国的国王逐渐开始实施国家教会,抵制罗马教皇的统治之后,教皇们的统一之梦基本就破灭了。

 

  教会、教派、教宗关系示意图  



5. 制度因素

在欧洲,绝大多数的王国都采用的是采邑制度。所谓采邑制度,是将一块土地及其上面的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兵役为条件,供其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国王将土地当做采邑分封给有功将领,各领主也依样画葫芦,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下属,而这些下属又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自己的下属,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土地为纽带的领主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领主需要负起保护下属土地的责任,而下属也有为领主作战的义务。

  欧洲等级制度示意图  



到了9世纪以后,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采邑制度逐渐被封建制度取代。在封建制度下,每个领主都有着相当高的自主权,享有完全的行政、司法、军事和财政权。他们自行修建高大难以攻破的城堡,享有地方性的强大武装骑士集团,一些庞大的家族,更是控制着整个国家的一举一动。

领主和封建贵族,始终对王权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并虎视眈眈地想要推翻任何不稳定的王权。典型的案例发生在英国,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为了王权争夺,导致了“玫瑰战争”。战争最终以两个家族联姻为结束,也结束了法国金雀花王朝在英格兰的统治,开启了新的威尔士人都铎王朝的统治。为了纪念这次战争,英格兰以玫瑰为国花,并把王室徽章改为红白玫瑰。

国王和大封建主反复在强化王权与限制、削弱王权中斗争,这样的政治状态让欧洲各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走向分裂。

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了高度集权的统治方式,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而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整个封建王朝统治期间,皇权始终是至高无上的,“封疆大吏”所拥有的自主权随着朝代演进逐渐减少。从汉朝的推恩令削藩,到唐朝的藩镇制度,再到宋朝的两府三省六部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等等,一次次将最高权力集中在皇帝的手中。

中国古代政权统一还有两大重要的支撑基石-- “科举制度”和“士大夫阶级”。“科举制度”产生了不以家族出身而论的一个独特的阶级--“士大夫”阶级。士大夫们拥有皇帝赋予的政治权力和巨大的社会财富,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和荣耀,他们对皇帝高度的服从,还通过“忠孝仁义”的道德话语权对普通百姓进行思想管束。这个阶级的出现和发展,保证了皇权持续的高度稳定性。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短短十六个字,点出了中国自古以来就倾向集权统一的重要特征。

  科举考试层级  


结语

中国与欧洲在早期都是从部落制进化到了城邦制。公元前356年,东方发生了第一次重要的集权式变法--商鞅变法,公元前221年,秦朝实现了华夏一统。西方在公元前336年出现了亚历山大帝国。

从公元前141年登基,到公元前87年驾崩,汉武帝完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公元前44年,西方的凯撒大帝宣布成为“终生独裁官”,也让高度集权的帝制替代了共和制。东西方世界分别出现了两个并立的,大一统的大汉王朝与罗马帝国。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汉王朝陷入内乱。公元235年到284年,罗马社会陷入“三世纪危机”,曾经强大的罗马帝国也在外族的侵略下分崩瓦解。

历史推进到这里,东西方历史开始了发展的“大分流”。中国在公元265年晋朝的建立,重新实现了统一,此后尽管有南北朝,五代十国两个短暂的分裂期,很快又统一起来。而欧洲进入中世纪,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制,却再也没有统一过。

分裂与统一有自然地理的因素,有人文社会的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又相互影响。分分合合中不同地域的人们呈现了不同的人类历史发展演进过程。初探这些玄机和奥秘,分析分裂与统一的成因及其背后的逻辑和演变,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参考书目(部分)

《世界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

《少儿视觉世界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

《世界五千年(上、下)》

陈增爵,沈宪旦,孙晓文,少年儿童出版社

《世界通史》,崔连仲,人民出版社

《不可不知的德国史》,杨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法国通史》,吕一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英国通史》,钱乘旦,许洁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拜占庭帝国通史》,陈志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罗马史-从起源、汉尼拔到凯撒》,(德)蒙森,上海三联书店

《最冷和最热的俄罗斯》,杨白劳,现代出版社

《中国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

《上下五千年》,少年儿童出版社

《秦汉史》,马孟龙,上海人民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史》,张德文,陈雪良,上海人民出版社

《隋唐五代史》,孙英刚,上海人民出版社

《宋史》,余蔚,上海人民出版社

《元史》,温海清,上海人民出版社

《明史》,张海英,上海人民出版社

《清史》,冯贤亮,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雄时代-强盛的秦汉帝国》,马兆锋,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浴血的帝国-纷乱的三国两晋南北朝》

马兆锋,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盛世长歌-走向巅峰的隋唐五代》,马兆锋,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刀锋上的帝国-宋辽夏金元乱世》,马兆锋,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复兴王朝-大明帝国盛衰三百年》,马兆锋,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燃烧的黄龙旗-在繁华中沉沦的大清帝国》

马兆锋,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小课题大收获

在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看到很多矛盾和冲突,看到很多思想的碰撞,而人类文明正是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环境下,不断闪烁着绚烂夺目的光华。

人类的发展是多样的,各种因素在发展史的各个阶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的奥秘,我才刚刚“管中窥豹”而已,有机会的话,还想再深入学习和探寻。 


精彩回顾



“备份小号”请关注:大国竞争





“推荐一个不错的公众号”请关注 观察的眼(ID:guancd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