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降维攻击!华为可以一剑封喉的制胜法宝!

小编推荐大家一篇好文《中美博弈与深度全球化》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阅读更多精彩好文,还请读者朋友们记住我的备份号:大国竞争(ID:daguojz).


原标题《华为可以一剑封喉的制胜法宝!》


作   者: 汪涛  /   编   辑:疾风君


来源: 纯科学   (chunkexue)


全文8422字  |  阅读25分钟



对华为来说,面对制裁单纯讨论乐观和悲观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有效应对的策略。


本文要讨论清楚三个问题:

  • 一是为什么说华为早就做好了准备?

  • 二是华为自己可能还未充分意识到的两个致命问题和挑战。

  • 三是华为可以一剑封喉的制胜策略 —— 孟良崮计划。当然,这种策略肯定不能是机密性的,而就是需要公开且应大力宣传的。



用特朗普的话来说,我们不能怪人家特朗普,他要站在美国的立场上说话和做事情(当然,做得对不对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但我们得站在中国立场上帮华为,而且要认真和正确地应对。

 


为什么说华为对此次美方制裁早就有充分准备?

 

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华为自身发展和不断产生核心能力飞跃的历史过程:

  • 第一次飞跃。从公司成立之初代理香港用户交换机到自研用户交换机。这奠定了自主技术研发的道路,从而使自己区别和超脱于长期沉溺于贸易和生产的其他公司。

  • 第二次飞跃。从研发生产用户交换机到进入通信业核心领域的革命性局用交换机C&C08。这奠定了从研发简单的技术产品,至研发核心系统产品的信心和飞跃。这使其超脱于其他沉溺于低技术含量领域的公司。

  • 不算是飞跃性的较大进步。通信系统产品从交换机扩展到传输、接入、电源、视讯等产品。由此可见,一旦在核心能力上提升到某一个层次,将这种能力横向扩展即可实现规模的大幅度扩张。

  • 第三次飞跃。从固网到移动GSM。移动与交换机虽然都是通信系统产品,但在技术难度上还是有重大区别的。

  • 不算是飞跃性的较大进步。GSM、CDMA、3G、4G到现在的5G。

  • 第四次飞跃。从设备类产品到自研芯片。最早实际应用的芯片有传输的2M支路芯片等,而后不断扩展到更多系统设备芯片。

  • 第五次飞跃。从系统设备到手机。最初华为并不想进入手机领域,但在PHS技术进入尾声的时候却突然杀入,并以极低的价格战手段迅速占领市场。

  • 不算是飞跃性的较大进步。从PHS手机到GSM、CDMA、3G、4G、5G。

  • 不算是飞跃性的较大进步。从系统芯片到终端芯片。

从以上的简单回顾可见,华为在各个需要核心能力实现飞跃的阶段,都或早或晚以非常坚定的决心和行动实现了相应能力的积累,因此逐渐实现了公司的不断突破和核心能力层次的提升。

我们现在再来看其终端芯片的策略。下图是我们从海思网站上产品一栏拷贝的产品截图,以及我做的翻译。经过检查其各个产品的芯片技术介绍,除了AI芯片外,可以发现其他都主要是基于ARM架构。

                                     


以上是华为获得授权的ARM V8架构简介。华为获得的ARM V8架构授权方式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 一是获得了ARM V8的永久授权。

  • 二是并非大多数ARM公司的芯片设计IP Core方式(相当于ARM公司给了源代码或设计图纸,获得授权者在上面进行修改),而是以指令集方式获得的授权,这意味着全部芯片设计都需要自己完成。

为什么要获得ARM V8的永久授权呢?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个版本升级到了64位。在CPU发展历史上,位长从4位不断升级到8、16、32位,其中间过程的时间都不是太长。位长发生变化后,其指令集就会有很大的跨代的变化。但升级到64位之后,其直接支持管理的内存空间基本可看作是无限的,大约为16E,相比之下32位CPU为4G,两者之间是10个数量级的差别。现在一部电影的尺寸都会在4G的级别,但2016年全球一个月的移动数据总流量才7E,还不到64位空间容量的一半。因此,在可见的未来几十年时间是可以不用考虑CPU升级到128位了。因此,获得64位CPU的永久指令集授权可以不用担心技术跨代变化。

但另一方面,以上授权方式体现了华为对ARM架构技术能力最大程度掌握的决心,的确可看作为规避ARM中断技术支持的战略考虑。华为ARM架构的掌握是花了很长一个过程的,从2004年成立海思到2009年发布第一款手机芯片K3,2012年发布的K3V2都不成功。从2014年初成功发布Kirin910演化到2018年8月发布的980却都很顺利,表明海思经过10年时间的漫长磨砺终于成功掌握ARM架构设计手机芯片的能力,而后经过短短4年时间即成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不要以为华为的ARM芯片研发直到2014年才获得市场应用。早在手机芯片成功之前,2007年底海思的机顶盒芯片就流片成功,并且在2008年就成功获得市场应用。我曾因做数字电视市场CAS(条件接收系统)软件产品的原因与海思机顶盒芯片合作过,亲眼见证了其芯片从进入市场到品质超越该领域领先的ST芯片的过程。

有人提出过一个担心是未来ARM升级到V9怎么办。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ARM的CPU版本号的确也具有其他软硬件产品版本号那样的特性,就是高的版本一般比低的版本更好更先进。但是我们也需要意识到ARM的CPU技术并非完全如此,而更需要以不同产品系列来看待。它从V7开始分成Cortex-A(面向高性能芯片,支持虚拟内存),Cortex-R(面向实时控制应用),Cortex-M(面向低成本应用的微控制器)三个大的系列。R和M两个系列更接近ARM传统意义上的嵌入式芯片。而A系列已经与INTEL的X86架构面向事务型处理的CPU芯片有些靠近了,用它可以开发成智能手机、PC甚至服务器芯片,海思的麒麟和鲲鹏都是Cortex-A系列为基础开发的。与CPU产品可以按月变化不同,其指令集的变化速度要慢得多。 



因此,一方面因V8已经是64位的CPU,不会有指令集大的技术跨代变化,另一方面因指令集的技术变化速度很慢,海思芯片在相当长时间内因ARM的指令集技术变化导致落后的风险极小。




  海思的服务器芯片Kunpeng(鲲鹏)系列

人们常常谈到的海思并不是华为芯片能力的全部,从其产品列表可见,海思主要是面向消费类产品的芯片,其系统产品的芯片并没体现在海思产品列表中。从前面简述的华为技术能力发展历史总结中可见,当华为芯片能力突破到这种程度之后,即使某些还没有做的芯片,只要在ARM架构或其他已经掌握的架构范围内,新开发就都不是太大的难事。



华为传输芯片

这不意味着华为可以自己解决所有的芯片问题,有很多储如通用性很强的芯片:DRAM,FPGA,闪存等等,它们并不止是技术能力的问题,而且要求巨大的产能支持,这些需要外围的解决。好在中国在这些芯片上都有介入了,并且像DRAM和闪存的主要货源并不在美国。

总结起来说,人们特别关注的芯片其实并不是华为的真正困难所在。只要华为清楚意识到并且真下决心去做的事情,很少说一定就做不到的。真正的问题是华为自己可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却对今天的华为致关重要的问题。 

华为的真正挑战1 —— 用什么建立创新的自信

 

在人们的印象中,华为已经是一家非常牛的公司。2013年,华为公司的销售总额(2390亿人民币)就超过爱立信,成为通信业的第一位。到2018年达到7212亿人民币,已经是第二名的爱立信3倍以上。但是,如果问一个问题:华为是否很自信?尤其是创新自信?答案却可能是模糊的。在这个问题上,华为已经算是中国公司中极其优秀的了,但即使如此,也很难超脱整个国人内心深处依然挥之不去的不自信心理。它体现在总是寻求从其他人或物那里寻求背书,来支撑自己的信心,而不是将自信建立在自己独创的核心技术、能力、文化和品牌上。

谈到这里先说些表面看似题外的话。前几天我在上海外滩欣赏夜景,上海外滩的夜景的优美和雄伟完全可称为世界级的了。


下面是金融广场的外滩牛


外滩牛


可是,在外滩牛的身下发现了这尊雕塑的介绍是这样的:“外滩牛”,由著名美籍意大利雕塑家、“华尔街牛”创作者阿图罗·迪·莫蒂卡先生为外滩金融广场设计制作。

介绍设计师的名字当然没问题,但干嘛要强调他的另一个算是与外滩牛竞争性的作品呢?外滩都牛得快比华尔街更牛了,干嘛还要这么公然地拿后者为自己作背书?一方面是内心极力想获得更高大形象优势(外滩牛尾巴翘得更高,还特意绕个圈),另一方面这么公开的宣示岂不是又在表明外滩牛要永远跟在华尔街牛的屁股后面吗?




华尔街牛

中国无论娱乐明星还是可称艺术工作者们,不是极力想在外国拿个奖,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花钱搞个演唱会,就是一窝蜂地在戛纳电影节走红毯、而且上了红毯就舍不得离开。高级居住小区想提升点档次,就把名字起个外国地名......

总之,如果不拿其他人或物为自己作背书,就自信不起来。

当我第一次去深圳梅林关外华为坂田基地,带给我强烈震撼和感动的是道路的名字:冲之大道、稼先路、隆平路、居里夫人大道、张衡路、贝尔路、毕加索大道等。对中外科学家和艺术大师的尊敬使人心中充满正能量。

后来,华为以衣着朴素到极致的李小文院士作代言广告,我在震撼和感动的同时却开始有些迷惑,马上仔细查看李小文院士的专业,他是研究植被几何光学遥感的。




此时我才开始注意到,华为坂田基地的路名里的科学家,除了贝尔与华为的专业有关以外,其他与华为的专业似乎并无关系。当然,作为对科学家和大师的尊敬与专业也可以是无关的。



媒体上炒作过一段的5G“投票门”事件,涉及到POLAR码。这个码的原理发明人并不是华为,而是土尔其教授埃尔达尔·阿里坎。华为特地给阿里坎教授颁奖,这是非常合理的,但这个颁奖礼的规格之高实在是吓人,仪式之宏大甚至有点“僭越”欧洲国家的女王、国王或教皇才能有的待遇。

华为对中外科学家的尊崇是令人感动的,华为在学习世界先进科技上下的功夫也达到极致,甚至公开提出就是要以“削足适履”的劲头来认真地学习。任正非在近期的公开讲话中也对美国先进企业表示了感谢,他们教会了华为很多东西,例如IBM和埃森泽等通过提供咨询服务教会华为的,任正非也客观地将他们称为老师。华为在对技术的学习上同样以“床垫文化”、“压强原则”下足功夫,足到很快在世界领先者最出色的性能指标上,华为最终也能以极致的出色性能领先对手。例如华为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

但是,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区分学习、跟随、模仿与抄袭之间的差异?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需要学习,都必须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更远。但是,面对美国抄袭的指责时,我们才会猛然发现,如果华为能有哪怕有一个技术领域是世界的开创者和缔造者,哪里还会有抄袭指责存在的空间?如果华为能够以自身的品牌作为自己自信的基础,也不再需要更多别的与通信业并无关联的科学大师为自己作背书了。

这丝毫不能看作是对华为的指责,因为华为作为一家当代中国脱颖而出的科技公司已经做得很出色了,他不能去做完所有的事情。在美国,大的企业往往也并不一定积极地去从事原创性的研发。哪怕华为学习和跟随的是其他中国公司原创性的技术,也不会给他人抄袭指责的空间。但是太遗憾了,一个也没有。这也是任正非为什么有些无奈地说华为的技术已经领先世界2、3年,但中国整体还很落后。但即使是如此出色的华为,我们依然感觉与世界科技领导者相比缺少点什么。

最近在网上传播的一个视频,是关于华为松山湖溪流背坡村的新基地的,占地1900亩,投资100亿。环境之优美的确令人震撼,小区命名采用12个欧洲国家地名。当然,这些小区本来就是按这12个欧州国家的建筑风格来建的,所以用他们的地名来命名也很自然。可是,华为已经是一家世界最大的通信公司,其自身的文化和风格是什么呢?难道只是世界上一切最牛风格的混合吗?





苹果总部大楼

任正非也说苹果是一家伟大的公司,更确切地说是乔布斯的伟大。乔布斯的伟大之处不仅体现在其创造了伟大的技术和产品,而且体现在其独有的文化上,包括其独具匠心的总部大楼。 

这个差距并不在具体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上,而是创新的文化和意识。我们过去需要快速地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今天在这方面能学的东西已经快被我们挖掘干净了。如果说还有什么需要学习的话,那就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尤其依据对科学原理和哲学的深刻理解、对艺术的自我体验进行原创性工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全新的自我超越,并从过去因深陷学习的情结而事实上形成的“凡是国外引领的技术坚决跟随,凡是中国原创的技术坚决不做”这种顽固思想中脱离出来。这需要整个中国科技界、企业界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华为已经是对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甚至关键影响力的公司,是否认真考虑过在其中可以做些什么?那是真正影响整个中国命运的事情,也会深刻影响华为自己的命运。

 

华为的真正挑战2 —— 用什么获得安全感

 

任正非说过人们只能记住第一名,第二名是很难生存的。这其实是营销大师特劳特《定位》中的话,而特劳特的另一本著名的书《营销战》,就是以任正非最喜爱的书之一——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为基础。华为2018年销售额已经是第二名的3倍,但是华为感到安全了吗?没有,其依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5年后销售额再增2.5到3倍,达到2500亿至3000亿美元的规模的目标。

对规模重要性的认识当然是非常正确的,问题在于,规模第一就一定安全吗?尤其在华为将深度依赖的手机领域,规模第一并不一定安全。这个领域我们早已经见惯了“城头变换代王旗”的过程。模拟手机时代是正宗的移动通信领导者摩托罗拉第一,2G时代是原来做木材等生意的诺基亚第一,到智能机时代原来做PC的苹果成第一,但经过与三星激烈竞争被三星夺走桂冠,华为又超过苹果成第二,又在展开与三星争夺第一的竞争。或许华为能够夺得手机市场的第一位并长期保持。但我们在简单认识到规模第一重要性的同时,还需要深入思考另一些问题:微软、INTEL、GOOGLE等等巨头,他们不是第一,而是能够长期高度垄断市场,获得极为非厚的利润,这是为什么?

区别其实并不难找到,后面所说的这些公司并不仅仅是靠自身的规模,而是靠其建立的产业生态规模来获得无人可及的竞争优势。华为已经公开宣布将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统“鸿蒙”。




对今天的华为来说,我们充分相信其开发一套操作系统并不存在技术上不可克服的障碍,但操作系统的成功与否从来就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能否成功建立产业生态的问题。建立产业生态与单纯的自己做产品区别在哪里?一个最简单的区别就是作为产业生态核心位置的厂家,不赚钱地做很多事情,免费去为其他人赚钱建立大量资源。他们主动承担了为一个产业生态环境提供公共品的“政府”职能。我们不要只看到微软的操作系统和OFFICE那么赚钱,而要看到他为操作系统平台开发免费提供的大量开发平台、免费的IE等。我们知道Android是GOOGLE的,但同时也要知道Android对GOOGLE来说是免费提供的,GOOGLE还免费提供了搜索、GMAIL、导航等大量资源。生态核心厂家之所以能赚取极为丰厚且稳定的利润,是以提供大量为他人赚钱的免费资源作为市场保护带的。产业生态外围的合作伙伴相当于“人民群众”,位于生态核心的厂家之所以长期赚取丰厚利润而不倒,是因为他被海量的“人民群众”心甘情愿地保护着。




生态核心厂家支持的产业生态链

不能说华为不擅于建立产业生态。产业生态是有很多种类的,过去华为在产业链上下游的生态建设上是非常成功的。他对下游的客户关系维持得非常好,对上游供货商的货款支付信誉有口皆碑,对员工(也属于生态链的重要一环)支付薪酬的高度赞许不是来自在职员工和品牌部门、而是广泛来自离职员工。

但如果他要开发操作系统的话,需要大量考虑与横向合作伙伴建立生态链的关系,恰恰在这一点上,人们对华为的评价基本是“狼性的”。一般的故事是华为没有产品的时候会寻求伙伴合作,一旦华为自己产品开发出来,合作伙伴基本就得考虑以什么方式出局了。例如华为没有10G传输产品时,最初是以OEM方式进入市场。而在其自己研发的10G产品出来后,曾作为OEM的合作厂家逐步就进入消失的通道。因为过去遇到很多这类临时的伙伴属于与华为核心产品竞争的关系,所以这样的故事我们也无可厚非。而要为操作系统建立生态链,必须要非常清楚其与伙伴之间绝不可轻易越过的市场界限在哪里,并且要特别清楚自己作为生态链“政府”必须得持续花钱免费提供的公共品是什么,否则,没人敢轻易放心地与其合作。在这一点上,中国很多互联网公司已经深知其道,例如腾讯提供的微信等免费资源和平台等,但华为至今还未证明其意识到这个问题。

我们不希望华为的员工还是以拼命的方式和床垫文化完成未来的升华,不希望未来华为活下来了,而很多优秀和杰出的宝贵人才却没能活下来。要靠创新的智慧,靠全新的建立生态圈的生存方式活下来。要让其他公司的员工愿意靠着华为这棵树和生态圈睡床垫,而华为的员工有更多时间喝咖啡和与家人享受人生的欢乐。不是让人们因为爱国和爱华为而购买华为的产品,而是因为华为提供的赚钱机会、免费使用华为的资源而与其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可一剑封喉的“孟良崮计划”

 

面对美国制裁,华为需要的应对策略众多。但是,如果是华为自己已经充分意识到并有详细计划的策略无需要我们多言,如果是华为可能没有意识到但却属于机密的我们不便公开多说,只有感觉华为未能充分意识到却属于应当公开的谋略我们可以在这里略表一下。这里就为华为小设一谋,华为如能领会此计,当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战争的最优策略之一是“擒贼擒王”,如今面对美国芯片的封锁,寻求相同功能芯片的替代是人们很自然想到的主要工作。但此并非上上之策。最好的方式是创新,是你不给我某个芯片,我就把这个芯片给彻底废了——降维攻击、跨界击杀,干掉你与你无关。

美国最大的芯片商之一无非是INTEL了,华为能首先歼灭INTEL吗?如果这么一提可能所有人都会大吃一惊,并认为不可能。但是,今天的IT技术事实上已经进入另一个大革命的前夜,只是如何抓住机会的问题。手机芯片的性能已经在迅速超越PC的CPU,而PC要做的工作对芯片性能的需求早已经陷入饱和和停滞。因此,现在PC更新的速度已经越来越慢。华为前几年也开始进入PC领域,并一度增长极快。现在美国封锁后,X86芯片不仅难以再获得,而且寻找替代品是远远比其他芯片更为困难的。但利用手机芯片性能快速拉近并超越电脑CPU水平的机会,国内外早就提出手机电脑的概念,并且有很多小公司推出这类产品。

这种手机电脑就是只增加一个显示设备和键盘鼠标,通过USB线等链接手机,完全利用手机的计算能力,而不再有电脑主板。很显然,这样的手机电脑因省掉了整个主板而将非常便宜。例如手机手提电脑,它除手机外,只需增加几百元人民币即可,而且手提电脑部分还可为手机提供更大的电池和USB存储空间。事实上,华为的麒麟芯片也早就支持这个功能。我在过去做投资时,在硅谷也遇到过一个创业公司Andromium做这类产品。

可问题是,为什么价格如此之低,如此诱人的技术产品,这么多年却一直没有大规模普及呢?





其关键原因有两点:

  • 一是这种技术的优点是颠覆性的低价格,而其让原有产业内的主角们恐慌、害怕和不愿支持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它淘汰了全部的主板,这让原来PC产业内的绝大部厂家包括CPU、硬盘、主板等都相当于被完全淘汰了,只剩下机壳、显示器、键盘、鼠标和电池等。

  • 二是当它将原来的主板和操作系统等都淘汰之后,也需要重建整个应用生态链。例如,要想用这样的手机电脑打印个文件,它得有打印驱动。投影仪、扫描仪等外设如何驱动都是问题。这类问题远远不是创业公司级别的角色能解决的。

因此,过去创业公司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却无法解决第二个问题。而能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公司显然又无法去面对第一个问题。尽管华为显然知道这一技术,但华为也不愿去做只给用户带来利益,自己却又不赚钱的事情,他还是想利用PC行业的市场的尾巴赚些钱。

现在好了,X86的芯片不卖给华为,而华为又难以找到替代的芯片,就算用ARM芯片开发出性能上可比的PC芯片,如何绕开微软建立的庞大PC生态也是一个难如登天的问题。既然如此,何不去力推手机电脑这一技术呢?它可获得一箭三雕的效果。

  • 首先是,虽然这个技术不是华为原创的,但如果华为来力推,将会成为真正把这一技术大规模商用化的开拓者。真正的创新先从一个简单点的事情开始最容易成功。

  • 二是把Intel用于PC的CPU废掉,基本就把Intel给废了。

  • 三是淘汰PC,同时也就把微软在PC业建立的生态链给废了。

并且,不用联想太多,既然特朗普来真的,那就得给他一点颜色看看。这样的降维打击,对手根本无力反抗。

如果华为要想以鸿蒙操作系统为基础来建立整个智能手机和手机电脑的生态链,手机电脑就是一个最佳的不可抗拒的切入点。华为可以在这个问题上想清楚他与伙伴之间的界限是什么,通过开发接口芯片直接获利,通过它建立自己智能手机的竞争屏障,从而获得稳定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并利用这个机遇学会建立横向的生态链。

动员了全世界的合作伙伴,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只有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




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