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敦煌艺术展” 展品精选
“千年敦煌——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巡展”于2016年9月10日-2016年10月18日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中厅展出。展品由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带来,内容包括作为敦煌壁画数字化成果的高保真复制品57幅、莫高窟三窟原大复制洞窟18件、莫高窟藏经洞经卷7件、塑像2身。展品勾勒出敦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现特为大家呈上一组精选图片,以飨读者。
萨埵太子本生故事 莫高窟第428窟 北周
萨埵太子以身伺虎
此窟东壁门南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本生故事画,描述了释迦牟尼佛前世的一则善行,是莫高窟早期壁画的重要题材。全画采用横卷连环画式的构图,情节发展自上而下,呈“S”形走向展开。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本的故事是讲:宝典国国王的三位王子外出游玩,他们在山里遇见了一只母虎带着七只小虎,饥渴交迫,即将丧命。这一情景激起了小王子萨埵强烈的慈悲心,他决定舍弃生命,救活老虎。但老虎已饿得奄奄一息,无力吃下萨埵王子。萨埵便登上山顶,用竹尖刺颈出血,纵身跳下山崖,舍身饲虎。国王和王后闻讯赶到山中,悲痛欲绝,众人将萨埵太子的遗骨盛到宝函中起塔供养。
福田经变 莫高窟第302窟 隋
福田经变据西晋法立、法炬译的《佛说诸德福田经》绘制,其为横卷式。画有“立佛图、画堂阁”、“植果园、施清凉”、“施医药”、“旷路作井”、 “架设桥梁”、“道傍立小精舍”等六个情节。和许多北朝经变一样,画面上没有释迦牟尼说此经德“序品”,也未画各种行善的因缘,而是直接描绘“广施七法”的七件事,像实际生活一样直接描绘了生活中的形象,因此具有很高的形象史料价值。
十一面观音图 莫高窟第321窟 初唐
敦煌的十一面观音像自初唐开始流行。此十一面观音中,主尊观音有十一面,既无头光,又无背光,但有伞盖。观音戴宝冠,主面宝冠上有化佛。观音六臂,手中持杨柳、净瓶,结手印,罗衣透体站立于双树前的莲花上。菩萨身后双树上的五色银杏叶色彩艳丽,双树枝叶相交,与十一面观音的伞盖构成一个更大的伞盖,与同时期敦煌壁画所罕见。
供养菩萨 莫高窟第401窟 初唐
这身菩萨身材修长,头微倾,头戴宝冠、天衣随身,长裙曳地,身姿略呈“S”形。脚踏莲花,巾带飞扬,风吹仙袂,佩环丁当,好似飘飘荡荡地行走在天花乱坠的空间。只见他右手托玻璃宝珠盘,左手轻轻提起薄纱飘带,双目微和,嘴角含笑,体态轻盈而温情脉脉。画工用熟练的线条描绘了柔软的腰肢,纤细的手指,甚至连托起轻纱的姿势也极美。对质地不同、透明度各异的玻璃、薄纱,也描绘的恰如其分,说明画工对生活体察之细微与绘画造诣之精湛。
张骞出使西域图 莫高窟第323窟 初唐
张骞拜别皇帝
张骞出使西域图位于北壁西侧,共由4组画面组成,呈“凹”字型排列,每个画面有清晰的榜题,表现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图1:在画面的右上角有一殿堂,内有两个站立的佛像,殿堂正面额匾上有“甘泉宫”三字,下方画帝王、臣属持香炉或笏拜谒。图2:皇帝骑在马上,左右臣属八人,一人手持曲柄华盖。张骞持笏跪拜辞别,后有从者持节牵马。图3:张骞行进在途中。图4:远处有一城廓,二和尚立于门外,城内有佛塔。
莲花飞天藻井图案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此窟莲花花心呈五色转轮,四身持花飞天,在蓝天中,乘流动彩云,环绕莲花飞旋。边饰卷草、方格、联珠纹样及垂角幔帷,以深、浅红色为主,配合白、黄丹,色彩热烈,变化丰富。
观无量寿经变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观无量寿经变图局部
此窟北壁绘观无量寿经变是依据《观无量寿佛经》绘制的。这里的建筑表现是初、盛唐建筑画的重要分水岭。气度非凡的梵宫琳宇正中和左右端各有一座楼阁,在它们之间对称地安置了六座高台,有两座是砖台,四座是竖楼式木台,台上都设有方亭或歇山顶的小亭。整个组群横向连以通长的折廊,组成了丰富的天际线。快乐顽皮的小飞天从一个小窗口里飞进,穿室而过,又从另一个窗口飞出,给庄严的法会平添了生气盎然的趣味。她们长曳的飘带和蜿转轻逸的流云所呈现的曲线美与建筑的梁枋柱檐方正的直线适成对比,流动和凝重互映,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四飞天 莫高窟第320窟 盛唐
黑飞天
这组飞天因其原色变黑,俗称“黑飞天”,是敦煌壁画中最美的飞天。这四身飞天每两身一组,一身在前,一身在后,前者回首顾盼,扬手散花,后者举臂腾飞,追赶嬉戏,表达出欢乐心情。这组飞天虽然已经变色,但轮廓清晰,姿态优美,装饰华丽,构图巧妙,而且画工运笔豪放圆润,着色凝重,气势宏大,成为敦煌壁画中飞天的上乘之作。
各族王子听法图 莫高窟第103窟 盛唐
维摩诘
此图选自维摩诘经变中的《方便品》,画面上绘维摩诘帐下一组袒体赤脚、毡帽重裘的各族邦长、王子与代表人物,是唐代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的真实写照。
佛龛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弟子、菩萨、天王
此龛内的塑像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这铺塑像原系九身,龛外两侧力士像已毁,现存七身。以佛像为中心,按身份等级侍列成弟子、菩萨、天王。由于身份的不同,人物的表情和气质也截然有别,造成有静有动、文武并具的活跃气氛。
文殊变 莫高窟第159窟 中唐
青狮和昆仑奴
中唐以来文殊、普贤信仰兴盛,图画随之也与日剧增,逐渐由简单的尊像发展到变相的形式。文殊菩萨主司一切如来之智慧,骑青狮侍佛之左方,青狮象征修持佛法的勇猛精进。这铺文殊变,文殊菩萨手持利剑,结跏趺坐于狮背上,一昆仑奴牵狮,另一昆仑奴捧供器,周围由眷属、天龙八部、帝释梵天护卫。
舞乐图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此乐舞图为观无量寿经变中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的一部分,平台上乐队分列,两侧各有一组四人乐队坐毯上面对舞伎伴奏。乐队使用的乐器有直项方头琵琶、笙、海螺、拍板、排箫、横笛和竖笛。
五台山图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五台山大福圣寺
据宿白先生考证,此图是根据唐代五台山的真实地理位置和现实生活所绘制,全图长13.4米。高3.4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整幅画详细描绘了从山西太原途经五台山到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方圆250公里的地理形势,图中的大小城廓,寺院,塔,草庵,建筑,共一百多处,榜题195条,其间又有高僧说法,信徒巡礼,著名史迹以及各种灵异观象,其中一些寺院,如:大佛光寺、大法化寺等虽在史籍中有所记载,却早已衰落。 全图采用鸟瞰式透视法,描绘了五台耸峙,萦回千里的境界。图中还有百姓割草、饮蓄、推磨、舂米、开设客舍及店铺等现实生活情景,对研究唐代的佛教史、社会史、交通史、地理史和古代建筑史提供了极其丰富珍贵的形象资料。
水月观音 榆林窟第2窟 西夏
本窟令人注目的是西壁门南北两侧各有一铺水月观音图。南侧的水月观音图,观音右臂轻轻搭在屈起的右膝上,右手轻拈串珠,左手微抚岩石,悠然自在、若有所思地坐在水边的岩石上。北侧的观音肩披绿色大巾,下穿红蓝二色裙,左手抚左膝,右手持飘带自然伸到胸前,神情悠闲地坐在岩石上。两幅图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方形的画面构图中,以对角线为分界线,下部表现观音、龙女、善财童子、岩石、大海、修竹,上部则只有一绺彤云点缀,画面有大部分是空白的天空。这种对角线构图正是画史上所谓“马一角、夏半边”的特征。壁画中的这种构图,在有限的壁面上拓展了画面无穷无尽的空间,给观者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想象世界。
文殊变 榆林窟第3窟 西夏
文殊变和普贤变是唐代以来行之不衰的壁画题材。西夏时期的这铺文殊变,使这一题材的绘制达到了它的艺术巅峰。文殊变中,山势雄奇,水色苍茫,文殊菩萨手持如意在青狮背莲座上半跏趺坐,形象丰腴、俊雅。普贤菩萨乘象,舒右腿半跏趺坐于莲座上,手持经书,俯视下届,形态悲悯。整幅画继承了中原李公麟、马远、夏圭一派的白描人物和水墨山水的传统,是一幅规模壮观、气势恢宏、意境深远的艺术性颇高的佳作。
欢喜金刚 莫高窟第465窟 元
此窟是一座藏传密教无上瑜伽密石窟,建于西夏或蒙元时期。洞窟由主室、甬道、前室组成,主室覆斗形顶,平面长方形,在洞中偏后处设一四层圆坛。四壁画密教图像,西壁南侧上金刚曼荼罗画一单身主尊,头饰十字交杵金刚宝冠;三眼,耳珰,裸身披天衣,双手握金刚杵铃,放于胸前。项挂骷髅人头珠,左脚下踩一俯身人形。右脚下踩一仰身人形。围绕主尊6身像,其中上方有五身像是主尊的化身。
千手千眼观音像 莫高窟第3窟 元
力士像
此窟开凿于元代,艺术价值非常高,颇受关注。此窟南、北壁都绘制着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及其眷属。观音菩萨曾经为救度众生而发愿具足千手千眼之神通,“千眼遥观,千手接应”,这一形象是象征着观音能观众生之苦,济众生之难。此窟画工技艺精湛,擅长运用各种线描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以匀劲的铁线描表现人物的面部和肌肤,显得丰满圆润;以棱角毕露的折芦描绘衣纹,体现布料质地厚重;以细腻的游丝描绘须发,有蓬松飘逸之感;以顿挫分明的釘头鼠尾描表现力士隆起的肌肉。壁画设色淡雅清新,润泽透明,与线描相得益彰。
更多精彩,尽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责任编辑:国曦今
摄 影:吕 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