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北大文研讲座25】荣新江:欧亚大陆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2017年3月1日晚,应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新江教授在北京大学二体地下报告厅作了题为“欧亚大陆视野下的丝绸之路”的讲座,拉开了文研院2017年春季学期学术活动的序幕。文研院院长邓小南教授担任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罗新教授担任评议。来自校内外的师生、社会各界人士聆听了讲座,全场座无虚席。
讲座开始前,邓小南院长高度评价荣新江教授的学术成就,赞扬荣教授在中外关系史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真正称得上蜚声海内外的学者”。
荣新江教授现为北大历史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荣教授著作等身,代表作有《于阗史丛考》(合著)、《归义军史研究》、《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等;并且从1995年以来,主编《唐研究》第1-22卷,以及学术论文集多部。荣教授不仅是古代中外关系史、敦煌吐鲁番研究上的国际权威,而且在隋唐史、长安研究等方面造诣深厚。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新江教授
讲座伊始,荣教授预告了3月6日将要举行的另一场讲座:“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写本之路’”。由于下一场讲座将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写本时代的丝绸之路,所以本讲准备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论说,因而选取了“欧亚大陆的视野”。
近年来,由于“一带一路”的持续升温,带动了该领域历史研究的热潮。丝绸之路自古以来争议不断,归根到底是何谓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重不重要的问题。荣教授认为,学术界不要求观点一致,而且最好是不一致,这样才能带来学术的进步。当然,有些争论也可能来自于对丝绸之路的误解,这种误解可能和论者的知识结构有关。所以,我们很有必要从欧亚大陆的整体历史出发,重新看待丝绸之路。
荣教授回顾了他这一思路的缘起:1985年,张广达先生在准备国际历史学大会的论文时,强调了欧亚大陆地理环境与中外交通的关系。其次,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重农抑商的倾向,所以关于丝绸之路的汉文记载和它本身的重要性远远不能匹配;况且在有限的史料中,也以反面记载居多。这便凸显了多种材料的重要性。本讲所要介绍的丝绸之路,是“蒙古和平”之前的丝绸之路,那时还未全球化,因此欧亚大陆的视野足以全面看待丝绸之路。
在欧亚大陆视野下看待丝绸之路,就需要从“长时段”出发,看到不同时间段的不同结构。按照这样的思路,荣教授将欧亚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汉、罗马、帕提亚(安息)、贵霜四大帝国并存时期的丝绸之路;第二阶段是中古时期粟特商人垄断下的丝绸之路;第三阶段是列国时代的丝绸之路。
第一阶段从公元前2世纪持续到公元2世纪。在该阶段,汉、罗马、帕提亚、贵霜四大帝国并存,而且都处于国势的上升期,四大帝国积极向外扩张,彼此交界,因而建立了联系,使长途贸易成为可能。目前,帕提亚、贵霜留下来的史料较少,处于东西两端的汉和罗马留下了相对丰富的资料。当然,我们也可以从钱币学等方面看到贵霜人在这条商路上的影响力。
粟特人壁画手握三叉戟的风神像
第二阶段持续到公元8世纪中叶。在该时期,四大帝国相继崩溃,原来的商贸秩序受到冲击。来自写本学、图像学的证据表明,粟特人对丝绸之路贸易的重建,居功至伟。目前,关于这一阶段的研究,仍有许多工作可做。荣教授多年来追踪粟特人的足迹,现已绘制出丝绸之路上粟特商队的贸易路线以及粟特聚落构成的贸易网络。
第三阶段持续到蒙古帝国兴起之前。传统观点认为,这时期由于政权分立,丝绸之路没落了。但荣教授通过各种翔实的史料,反驳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这时期的丝路贸易,具备小国中转贸易的特点,体现出和前两个阶段截然不同的特征。
荣教授最后强调,丝绸之路一直存在,不能认为政治对立、政权分立,丝绸之路就断了;当然,丝绸之路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特征,没有一条始终如一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层层推进式的中转贸易路线,丝绸会一路从长安走到罗马,但不会有一个人一路从长安走到罗马。通过以上的论述,他强调,丝绸之路的存在对于欧亚大陆各国是相当重要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荣新江教授(左)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罗新教授(右)
罗新教授随后进行了评议。罗教授认为,荣教授对丝绸之路的三段分法十分新颖,可以启发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罗教授同时指出,丝绸之路需要有新的研究方向,我们不要被传统的观点、方法束缚住。在这方面,荣教授对以往受到学界忽视的粟特族群的发掘,很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与会的学者、师生、各界人士向荣教授、罗教授提出了精彩的问题。有学者结合自身对现代商团继承关系的研究,询问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团如何完成代际交接的问题。荣教授表示,目前所发现的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详细记录。历史研究面临的一个客观问题,就是材料稀缺。当然,来自丝路上的商团,在进入中原后,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也会出现继承方面的难题。
针对历史研究上不同语言重要性的问题,荣教授强调,不要先入为主地强调某种语言的材料,“胡语”和汉语是同等重要的。而且,我们不仅要重视文字上的材料,也要拓展来自考古、图像、钱币等多种类型的材料,它们和前者同等重要。
有学者就中国在粟特语等“死语言”研究上的现状,询问荣教授、罗教授对此的看法。荣教授表示,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仍需迎头赶上。罗教授则结合国际学界在相关领域研究的现状,认为中国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国曦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