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图像·文本·理论:礼图与礼学研究
2017年11月14日,文研院秋季学期第八次邀访学者报告会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访问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华喆以“图像·文本·理论:礼图与礼学研究”为主题展开报告。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院长助理韩笑,访问教授邓淑苹、李楠、孙圣民、肖瑛,访问学者陈波、陈志远、胡鸿、林晓光、唐雯参与讨论。
由此可见,图示对于理解礼学家的经说来讲具有直观有效的特点,而礼图在中国历史中也有着非常久远的绘制传统。广义的礼图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丧服图、礼器图与仪节图。
第一类是丧服图(又称服制图)。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丧服图是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画丧服图,其与后世丧服图(如元代龚端礼《五服图解》)的基本架构没有很大的差别。第二类是礼器图,主要代表是北宋聂崇义的《三礼图》以及陈祥道的《礼书》。主要的根据是三《礼》及郑注构拟了礼仪中的器物样式,但与实际考古中发现的古器物存在较大出入。最后一类就是华喆老师目前正在关注的、对于理解礼学有直接帮助的仪节图,其代表是南宋杨复的《仪礼图》与清代张惠言的《仪礼图》。它们都将《仪礼》中的礼仪场景及过程通过“文字-图像”的转换,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故此,自清代以来,杨复与张惠言的两部《仪礼图》一直是学者研治《仪礼》时倚为左膀右臂的参考书。
华喆老师指出,杨复《仪礼图》的出现,在礼学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朱熹的启发下,杨复绘制《仪礼图》,福建书坊以此取代《仪礼注疏》并使之退出了十行本系统。不仅如此,杨复《仪礼图》的出现使得《仪礼》学者的经说中出现了一股“图示型”经说的风潮,即学者普遍通过礼图的辅助对《仪礼》进行思考。其中的代表便是元代学者敖继公的《仪礼集说》。华喆老师通过列举四种不同的例证来说明这种“图示型”经说的发展趋势,它们分别是《仪礼·士冠礼》“主人升,立于序端”、“适东壁,北面见于母”、《士昏礼》郑注“馔要方”及《乡饮酒礼》“乃席宾、主人、介”。对比郑玄立足于文本的思考,杨复、敖继公乃至清代以后的沈彤、张惠言、胡培翚、黄以周等学者,无不试图在礼图上落实一些礼仪活动的细节,使得《仪礼》的解释呈现出不同于郑玄的走向。由此也可以看到,礼图既可有助于我们阅读《仪礼》,又可因其具象化的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于郑玄经说的理解。
主题报告之后,与会学者就如何看待和理解郑玄、礼仪空间及经学史的范式转变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
责任编辑:王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