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展览 | 犍陀罗的微笑——巴基斯坦古迹文物巡礼展

专题展览

巴基斯坦古迹文物巡礼展

犍陀罗的微笑

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巴基斯坦大使馆主办,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协办的“犍陀罗的微笑——巴基斯坦古迹文物巡礼”展将于2018年9月15日-10月9日在文研院地下展厅展出。本次展览是文研院系列展览之一,是继“千年敦煌艺术展”、“西北科学考查团九十周年纪念展”之后又一次展现北大学人对丝绸之路考察和研究的成果。


展览包括巴基斯坦犍陀罗艺术遗址地图、实景照片,博物馆文物,以及当地人物状态等,增进观者对巴基斯坦的了解,不做“最熟悉的陌生人”。在此期间,文研院还将举办“多元文明交融下的犍陀罗艺术”论坛。

展览时间

2018年9月15日-10月9日

参观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11:00;14:00-16:00

展览地点

北京大学静园二院地下一层展厅

温馨提示

请凭校园卡或身份证观展

注:校外人士入校需携带身份证,入校相关信息敬请关注北京大学保卫部通知并按相关规定执行。

展览前言

巴基斯坦,全称“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意为“圣洁的土地”,1947年独立。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东南接印度,西南临阿拉伯海,西邻伊朗,西北与阿富汗交界,东北与我国接壤。在我国外交中,独具“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跨越千年以前,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南丝绸之路已将两地连通。至唐朝,丝路南道由葱岭向西,越兴都库什山至阿富汗喀布尔后分两路,其中一路经白沙瓦南下抵南亚。



作为文化交流通道,佛教的陆路传播与发展,也依托了此路线。东晋402年,西行巡礼的高僧法显入北天竺(今巴基斯坦境内)。《佛国记》记录的竺刹尸罗国、犍陀卫国、弗楼沙国等,正是我们2018年春探访的塔克西拉和白沙瓦这两座古城。自古以来,西巡求法的高僧大德源源不断: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宋云与比丘惠生,由洛阳出发,一路向西,历时四年,取经百余部。唐太宗时,玄奘经中亚往南亚取经、讲学,历时十六年,所著《大唐西域记》至今仍为重构次大陆历史的重要文献。其中记载的呾叉始罗、健驮逻国、布路沙布逻/富娄沙富罗对应上述《佛国记》的记述。时至今日,身着黑衣长袍的虔诚佛教徒,依旧会出现在这条线路上,静立于遗留的佛像前。


携手前行的路上,更欲知晓你从何而来

导语

高山急流的阻隔,让我们相依而居,却因缺少对彼此的了解而略显神秘。 2015年“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正式启动,在“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引领之下,两国人民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交往日益频繁的现当代,学习掌握彼此的语言,深入探讨彼此发展的历史,探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相互影响,是从事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所面临的新领域、重大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在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馆一贯强有力的支持下,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故宫博物院、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的学者、专家、特邀摄影师等一行8人,于今年4月踏上了巴基斯坦这片圣洁的土地,开启了犍陀罗文化之旅的第一站行程——塔克西拉和白沙瓦。



公元交替之际,佛教在亚洲兴起与传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事件。公元2世纪的贵霜王朝,开启了佛教发展传播的重要时期。佛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乘佛教开始兴起,佛像、佛经、净土观念、阿弥陀信仰、弥勒信仰等诸多新的文化元素次第出现。缘于此,佛教诞生五六百年后,得以在中国迅速发展并繁荣,其滥觞之地非犍陀罗莫属。


犍陀罗文化向西影响了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向东越过葱岭进入中国塔里木盆地乃至中原,影响了北魏的佛教艺术;又经由朝鲜传入日本,影响到日本飞鸟时期的建筑,雕刻;另一支则向南传到缅甸、暹罗、交趾等地。犍陀罗文化对佛教艺术的影响巨大而久远。


丝绸之路既是一条物质和商贸之路,也是信仰和思想之路,也是各大权势纵横捭阖的征服和对抗之路。深入探讨犍陀罗和贵霜的历史,将丰富我们对佛教史、中国史乃至丝绸之路历史的新认知。




结语

历史文化发展的旅程中,年轻的巴基斯坦扮演着古老的“门户区”的角色。自古不断涌入的外来文化,与内部族群间的对抗与交融,让这里的面貌不断更新,又似乎一成不变。无论是曾经的佛教发展时期,还是后来的伊斯兰教主导时期,多元融合、本土传承的特色,晕染出不易为人探知的底色。



真正的交流是文化的交流。在“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的引领下,两国的互动往来日益频繁,为人文科学的合作研究打开了新天地。深入开展对那片土地上曾经发生发展的人类文明的学术研究,加强双方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探讨,中巴双方将真正走出封闭,不做“熟悉的陌生人”。



摄影 | 任超


责任编辑:石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