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研院组织学者赴内蒙古进行文物史地考察
文研新事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内蒙古河套地区就是中原地区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相冲突和交汇的前沿地带。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在这里碰撞、交融、相互吸收,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遗存,从阴山岩画、鄂尔多斯青铜器到赵长城与秦直道,从汉代、北魏直至辽金元时期的墓葬、城址等等,无论是文物的发现还是研究成果的刊布,都曾引起中外学界的高度重视。综合考察该地区的山形水势、地形地貌和人文景观、出土文物,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进程及文明的构成,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2018年10月24日至10月30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称“文研院”)组织来自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赴内蒙古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巴彦淖尔等地,进行实地走访和综合考察,希望从内(与中原王朝的互动)和外(与蒙古及西伯利亚地区的联系)两个面向,更为深入地认识这一地区。这也是继2017年对居延遗址进行考察后,文研院组织的第二次西北考察活动。
考察团一行十三人,包括文研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孝聪,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邢义田,日本就实大学教授李开元,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罗丰,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鲁西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纪苏,故宫博物院考古所研究员王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刘未,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博士后苗润博,摄影师任超,文研院院长助理韩笑、行政助理胡甲鸣担任考察领队。本次考察得到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自治区考古文物研究所、包头市博物馆、鄂尔多斯市博物馆、巴彦淖尔市文物局、磴口县文管所等单位的支持。在考察出发前,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内蒙古考古所副所长张文平应文研院之邀,专程来京举办学术讲座,就阴山沿线的长城遗址分布、匈奴王庭考古发掘情况做了详细介绍,并与文研院学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为考察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10月24日上午,考察学者一行乘飞机由北京首都机场抵达呼和浩特白塔机场,随后驱车至和林格尔盛乐镇,在盛乐文管所人员的陪同下,参观盛乐博物馆、考察盛乐古城遗址。盛乐古城是拓跋鲜卑代政权时期的北都,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土城子,西汉时期为定襄郡成乐县,东汉归云中郡。盛乐博物馆位于盛乐古城遗址东侧,是一座以北魏北都盛乐城及鲜卑族为主题的博物馆,除陈列该时期的文物外,博物馆内还有对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东汉壁画墓的1:1.5比例复制,这座墓葬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发现的一处重要汉墓。下午从和林格尔县返回呼市途中,考察团一行参观了昭君博物院,昭君博物院院长武高明陪同。
盛乐古城城墙遗迹
10月25日上午,考察团在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的陪同下,参观内蒙古博物院。其中的“石破天惊——内蒙古自治区70年重大考古发现特展”,精选出从旧石器时代一直贯穿到蒙元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15处,如红山文化兴隆洼遗址,辽代陈国公主墓,元上都、集宁路古城遗址等,展示了草原文化的开拓者们一步步走出洪荒,缔造出中华文明的灿烂曙光。另外学者们还重点观摩了“边关岁月”、“大辽契丹”、“天骄蒙古”等展厅。午后,驱车前往托克托县云中古城。云中城始建于战国时期,是当时赵国云中郡的郡治所在地,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古城乡。抵达遗址后,在托克托县博物馆石磊馆长的陪同下,对城址遗迹进行考察。当晚抵达鄂尔多斯市。
云中郡古城西南隅方城航拍
托克托县博物馆石磊馆长为考察团成员讲解遗迹现状
10月26日上午,考察团在鄂尔多斯市区内参观鄂尔多斯市青铜博物馆、鄂尔多斯市博物馆,午饭后驱车抵达包头市九原区麻池古城,与内蒙古考古所副所长张文平、包头市文物局副局长苗润华会合,在二人的陪同下考察了麻池古城,古城分南北二城,呈相接的斜“吕”字形。研究认为,麻池古城为秦九原郡郡治所在。
苗润华(右一)向考察团成员介绍遗址出土时的情况
考察团成员在麻池古城城墙上行走
10月27日上午,文研院学者一行参观了包头博物馆,馆长张海斌陪同。馆中所藏汉代文物十分丰富,黄釉陶尊、“单于天降”瓦当等珍贵文物,透露出汉代该地区居民的文化形态与民族关系。随后,学者们驱车前往包头市昆都仑区,考察位于昆都仑沟沟口西侧的赵北长城遗址。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置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史记·匈奴列传》)。赵国一举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纳入其管辖范围,并沿燕山山脉、阴山山脉的南麓修筑了东起今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与河北省尚义县交界处、西至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西端一带的长城,总长500余千米。午饭后,大家驱车前往临河,当晚到达临河并参观临河博物馆。
苗润华捡起地上一块儿石头
在地上给考察团成员示意长城走势
10月28日上午,考察团由临河出发,驱车至磴口县考察,在磴口县文管所王浩所长的带领下,考察了临戎古城遗址、三封古城遗址。汉武帝时在此地设朔方郡,下设十个县,其中三封、临戎、窳浑三个县的古城遗址都在磴口境内。1963年,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约请北大考古系的俞伟超先生,对乌兰布和沙漠地区进行考察。考察中,两位先生将沙漠北部发现的三座古城认定为汉代的临戎、三封、窳浑。这一带曾是汉代屯边抵抗匈奴的垦区,当时是一片沃野,汉武帝时迁居大量中原居民于此。侯仁之与俞伟超合作写了《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汉代垦区》、《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两篇文章,引起了学术界和当地政府的重视。在时隔55年后的本次考察过程中,尽管由于人为活动影响及自然环境的变迁,侯仁之先生所认定的临戎古城已经很难见到地面遗址,但借助航拍手段与实地勘察,考察学者一行仍然发现了一段疑似古城的城墙,并将这一线索告知王浩所长。古城考察结束后,考察团一行驱车前往磴口县城,参观磴口县博物馆。
罗丰教授(左一)和苗润博博士(左二)
在临戎古城遗址试掘
10月29日,考察学者一行驱车前往磴口县境内的三盛公天主教堂(该教堂是河套地区最早建成的天主教堂,于1893年落成,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冯玉祥西北军粮仓博物馆和三盛公水利枢纽等近现代史迹参观。
三盛公天主教堂
随后,考察团在结束对窳浑古城的考察后,继续驱车前往狼山哈隆格乃山口考察鸡鹿塞遗址。鸡鹿塞是汉代北方著名的军事交通要塞,我国古籍中屡有记载,1963年侯仁之先生在实地考察后,认为其方位与《水经注》中所记相符。
鸡鹿塞遗址,背靠狼山
离开鸡鹿塞后,考察人员一行随即前往石兰计山口和高阙塞。高阙是战国秦汉之际北方长城上的一道重要的关口,因关口两侧的山峰状若门阙而得名。高阙与秦长城及阳山的位置关系,历来受到关注。学界目前对于高阙位置的看法,有比较大的出入。一说是乌拉特后旗狼山石兰计山口,北大唐晓峰老师亦主此说;一说位于乌拉特后旗那仁宝力格苏木那仁乌博尔嘎查北侧的山脚下。考察团对两地分别进行了实地考察。
石兰计山口航拍图
乌拉特后旗那仁宝力格苏木那仁乌博尔嘎查北侧
山脚下的遗址
考察团从高阙塞考察结束后,匆匆与王浩所长道别,便驱车前往考察最后一站,巴彦淖尔市新华镇古城村考察高油坊古城。古城村东南角有一块刻有“高油坊古城遗址”的石碑,石碑背面的碑文详述了古城遗址的历史。高油坊古城遗址残留城墙较高,至今还可以看见城砖等物,这里曾出土过精美的西夏金器和大量西夏钱币。
10月30日,考察团成员返京,圆满结束本次考察。针对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发掘和史地调查,曾经在现代中国的学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北大的学人也在其中做出过杰出贡献,不仅包括前文提及的侯仁之先生的考察,也包括以北京大学师生为主参与组建的中瑞联合西北科学考察团,本次考察团成员之一黄纪苏的祖父黄文弼,即为科考团的主要成员。因为平绥线铁路的修建,包头得以成为科考团离开北京后的第一站,黄文弼在包头以北百灵庙发现了敖伦苏木古城遗址,震惊学界。文研院组织的本次考察,希望沿着前人所走过的道路,在重温学术史命题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本次考察收获颇丰,一方面让学者得以了解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的大量考古新发现、新成果,近距离饱览珍贵文物、同内蒙考古和文史界同仁交流学习,同时也得以亲临历史现场,从山形地势等角度思考古城、关塞、烽燧的空间关系,激活对历史文献记载的思考。近期,文研院还将召集相关学者,对本次考察的成果予以认真总结。
责任编辑:石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