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要|【邀访学者论坛】潘光哲:蔡元培学术的日本渊源(一)——以《中国伦理学史》为中心

潘光哲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2024-09-07

2022年11月1日下午,文研院第十三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七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邀访学者、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光哲作主题报告,题目为:“蔡元培学术的日本渊源(一):以《中国伦理学史》为中心” 。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杨琥点评,第十三期邀访学者金以林、李成晴、孟宪实、唐克扬、万海松、王振忠、徐欣、应星、张小刚、赵晓力、Enrique Stephanus Dussel、Keith Adam Woodward,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副院长杨弘博出席并参与讨论。


蔡元培(1868-1940)


论坛开始,潘老师即指出,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与日本脱离不了关系,双方对西方知识学术的汲引各有脉络,但日本扮演着重要的媒介角色,中国通过日本为自身建立现代知识学术体制奠定基础。


本次报告,潘老师以蔡元培为具体例证,以显示其间的场景脉络。潘老师指出,蔡元培早年即以日本为视窗,问学求知。如他在1903年,将德国的科培尔(Raphael von Koeber)任教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东京大学)的讲义,由日语译成《哲学要领》,译稿售于商务印书馆,同年出版。蔡元培又翻译了日本哲学家井上圆了的《妖怪学讲义(总论)》,1906年问世。同样的,蔡元培之《中国伦理学史》(完稿于1910年春天),也是参照东瀛学者木村鹰太郎的《东洋西洋伦理学史》(1898)与久保得二的《东洋伦理史要》(1901)的研究,贡献给中国读者的成果。


久保得二著《东洋伦理史要》


木村鹰太郎著《东洋西洋伦理学史》


潘老师透过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与其参照依据对象之文本的对比分析,论证这部书的渊源,认为这部著作与久保得二的《东洋伦理史要》关系密切。初步比较《中国伦理学史》与《东洋伦理史要》的先秦部分,可以得知,蔡元培是遵循《东洋伦理史要》的基本架构而自有去取。例如,前者述及“农家”而后者无之;后者论及“列子”“杨家”而前者皆未述之。就内容言,比较两书的“孟子”“荀子”二章,可以得知,蔡元培的述说,往往立足于久保得二,略予增删;抑或不客气地说,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是对于《东洋伦理史要》进行了自我创造的翻译。


潘老师认为,《中国伦理学史》之问世,固然与日本关系密切,却也可以看成是20世纪初叶一位知识人的思想成果。特别是“伦理学”与“中国伦理学史”都是传统中国的学术思想所未有的领域;蔡元培也透过历史的叙述,表达他对于这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蔡元培指出,来自于西方的各式各样的思想学说席卷中国,俨然带来了伦理思想世界的冲突矛盾。如果不能透过历史的叙述,将中国“固有之思想系统以相为衡准,则将旁皇于歧路”。潘老师认为,凡此诸论,具体彰显了这部《中国伦理学史》,企图从传统中国的伦理学说挖掘出可以回应现实需求的思想素质。


蔡元培著《中国伦理学史》

商务印书馆,2010年


潘老师表示,《中国伦理学史》对各家学说的叙述与评价,也积蕴丰厚的弦外之音。例如,蔡元培特别指称“尊重妇女人格,实为男子之义务”,因此标举俞理初(正燮)对于女子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与处境的思索与意见,这正是他注意“女权”问题的思想反映。所以,潘老师认为,阅读《中国伦理学史》,既是对于蔡元培叙述中国伦理学发展历程的“一家之言”的认识过程,同时也会是我们理解蔡元培思想世界的过程。



评议环节


文研院院长邓小南教授为潘光哲老师颁发邀访学者聘书


杨琥博士点评时表示,从总体认识言之,当下对蔡元培形象的认知,往往定位于教育家,而忽略了在20世纪创建现代学科与知识体系的历史脉络里,他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潘老师的研究,具有这样的提醒作用;所以应该重视除了哲学与伦理学领域之外,蔡元培其他方面的贡献。渠敬东教授则点评,潘老师的研究,建构了时代思想潮流之间的互动关系。


蔡元培关于修地方志事,致王子余函

绍兴图书馆藏


最后,潘老师回应,确实应该注意蔡元培对民族学、美学等方面的贡献与知识,及其思想渊源,这是日后应该持续深入的课题;至于《中国伦理学史》,也应该视为20世纪初中国知识人昌言“道德革命”的努力轨迹之一。因此,透过研究相关知识人的类似著述与言论,应可深化我们对近代中国思想与知识世界的理解。




更多相关学术活动,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陈锐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