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北工程攻坚战把荒沙地变成了“聚宝盆”

中国绿化基金会订阅号 2024年11月13日 16:31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三北”工程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2.4%,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工生态林带建设,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


作为一项建设周期超过70年的大型工程,“三北”工程见证了“三北”地区从黄沙漫天到绿意葱茏的沧桑巨变。截至目前,“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沙化土地5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这是一道绵延不断的绿色长城——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三北”防护林工程像绿色卫士一样阻挡着风沙的侵袭,守卫着我国北方辽阔的疆土。


△沙漠中湖泊绿洲。耿国彪 摄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40多年来,这项工程见证着三北地区从黄沙漫天到绿意葱茏的沧桑巨变。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推动下,这道绿色长城正在不断延伸、加固,“绿富同兴”的美丽画卷在三北大地加速铺展。


让荒漠中的生命焕发生机


荒漠和荒漠化,在人类语言中,显然不是一个褒义词。的确,无论是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荒漠总是与荒凉、风沙、贫瘠、干旱等联系在一起,而很少有人联想到绿色和生机。然而,人们也许很少想到,荒漠是全球大量资源的贮藏地,是人类三分之一食物和二分之一牧产品的来源地。


专家指出,荒漠生态系统,既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脆弱带,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态类型。荒漠地区蕴藏着天然特有品种和品质的经济植物、动物和药材,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一个独特的子系统,由荒漠地区各类生物和环境构成的陆地荒漠生态系统,在保障着全球41.3%陆地面积和20亿人口生存的同时,还为人类保存了许多特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人类提供了独有的丰富奇异的自然景观。


沙棘是我国首批确认的药食同源植物,含有多种营养和活性成分,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非常高。沙棘的果实、叶片、种子富含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健胃消食、止咳祛痰、消肿止痛等功效。沙棘树耐寒耐旱、抗风沙,在很多降水少的荒山陡坡、沙土地和砒砂岩等地都能生长,其适应性强,造林成活率高的特性,使之成为治沙造林的重要树种。


沙棘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位于“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区腹地、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衔接区,是阻挡北方、西北风沙向南入侵路径的前沿区。为筑牢生态屏障,当地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防沙治沙,推广种植适生树种——沙棘树。


来到柔远镇城关村的黄沙地里,一排排沙棘树有半人多高。华池县腾升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鹏飞满头大汗,正在修剪沙棘树。


“沙棘树在地上形似一把伞,地面的落叶等形似一张毯,地下的根系发达,形似一张网。从地面到地下,沙棘树保土固沙、保水固氮,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研究员朱雅娟介绍。


除了生态价值,沙棘的经济价值也不低。华池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田成介绍,全县现有沙棘种植面积45万亩以上,荒山沙棘枝条果每亩产值可超400元,沙棘果园枝条果每亩产值可超1000元。每年春秋两季,全县有近2000名农村劳动力参与沙棘林建设,人均劳务收入能达到9000元。


△沙生植物梭梭


肉苁蓉是寄生类植物,寄主梭梭一般生长在沙地中,有防风固沙之效。肉苁蓉含有丰富的生物碱、氨基酸、微量元素等,除了炖肉、入菜、泡茶、泡酒等食用价值,还具有调整内分泌、促进代谢等药用价值,被誉为沙漠人参,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域内土层厚,日照时间长、积温高,很适合种植肉苁蓉。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均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磴口人。在20年的防沙治沙经历中,他大胆尝试,在沙生植物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创造了以“生态修复共同体+产业振兴共同体+健康养生共同体”为核心的乌兰布和沙漠王爷地肉苁蓉产业绿色发展模式。


记者来到王爷地肉苁蓉产业基地时,轰鸣的拖拉机正在进行播种实验,一颗颗混在泥土中的肉苁蓉种子,随着拖拉机的行走进入梭梭林的根部。


“我们接种肉苁蓉不仅不和农业争水抢地,还能防风固沙。”魏均介绍,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开发以沙漠肉苁蓉为核心的沙产业,该企业已在沙区种植梭梭林2万多亩,人工接种肉苁蓉2万亩,研发生产的肉苁蓉茶、肉苁蓉饮品等系列产品年产值达1亿元。


据了解,目前,磴口全县种植肉苁蓉、甘草等中草药材14万亩,红枣、酿酒葡萄等经济林产业1万亩,优质牧草46万亩,年产值突破10亿元……治沙又致富的梦想已成现实。


初秋时节,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辽丰村锦绣海棠示范基地,一排排果树整齐排列,果实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锦绣海棠,又名塞外红苹果、鸡心果,是沙漠边缘地带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优选树种。“上世纪90年代,我们就开始对该品种进行研究。这个品种抗寒耐旱,能在沙地成活,而且效益高、易于推广。”通辽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宝侠说。


“全村1500亩地栽了锦绣海棠,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示范园丰产期亩均效益在5000元以上。果树成材后,还有效减少了风沙危害。”辽丰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华说。


目前,通辽市锦绣海棠栽培面积达到35万亩,结果面积10余万亩,果品年产量达到10余万吨,年产值近5亿元。近年来,通辽市初步形成了锦绣海棠种植、果品储藏、加工、包装、物流、深加工等全产业链体系,产品销售到国内多个省区,还出口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


王宝侠介绍:“在育种、栽培、储藏保鲜及加工等方面,我们都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开发潜力的研究成果。另外,通辽市协助制定了多项地方行业标准,建立了内蒙古寒地苹果试验站,这些都为苹果产业全链条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沙地不仅能直接提供多种食物,还可以为养殖业提供优质饲料,间接提供牛羊肉、牛奶等高蛋白食物。


△巴丹吉林沙漠中心大漠神泉


记者在内蒙古国营新华林场的施工现场看到,近处的滴灌设备正在运行,成片的羊草已经成活,正显示出勃勃生机;远处的工人们正在进行压沙作业,一车车的麦草经过人工以草方格的方式爬上沙丘顶端,并不断向四周蔓延。


羊草,又名碱草,茎细叶多、营养丰富、适口性好、饲用价值高,各种家畜均喜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各地,是草甸草原、典型草原重要建群种和优势种。它具有适应性强、寿命长,抗寒、抗旱、耐瘠薄、抗风沙、耐盐碱的特性。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林草局临河区分局副局长王瑛告诉记者,从中长期看,羊草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一是经济效益。羊草种植第1年即可成苗,第2年亩产干草400—600千克,第3年进入高产期,亩产种子30—50千克、干草1000千克,亩产值3000—5000元,连续几十年拥有稳定收益。二是生态效益。羊草根系发达,分蘖速度快,种植第3年开始盖度达90%以上,在风沙区可减少风蚀90%。羊草生物量大,地上地下每亩年均固碳1000千克左右。羊草根系发达、盖度高,可较好地抑制毒害草,降低毒害草对环境的破坏和对动物的伤害。三是社会效益。羊草种植可带动农牧民就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内蒙古把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沙地林果、中草药材、新能源、沙漠生态旅游等优势产业,培育一批林草沙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经济林产业,激活绿色发展新动力。


△科尔沁沙地上的牛。符超 摄


“发展沙地食物产业应加强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在以水定绿、节水省肥、良种良法等基本原则下,注重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朱雅娟介绍,下一步要加快建立水分、养分、病虫害精准管理控制体系,加强耐旱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大力培育食品、药品、保健品等全产业链。


“向沙地要食物,必须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和土壤特性选择适宜栽植的品种,遵循干旱半干旱区农林业发展规律。同时,必须重视防护林建设,包括绿洲防风林和外围固沙林,确保生态安全。”朱雅娟说。


黄沙变金沙 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很多省区创新探索出一批生态治理模式。不仅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还使沙漠成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昔日危害人间的漫漫黄沙,正变成农牧民致富的金沙。


△陕西韩城市花椒丰收


金秋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兰哈少嘎查附近的酸枣园里郁郁葱葱,红彤彤的酸枣挂满枝头。作为“国家林草乡土专家”的乌兰哈少嘎查村民任二换和村民们一边摘酸枣,一边告诉记者:“我们这个酸枣园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缘,一共有2400多亩,过去是光秃秃的砂石滩。酸枣树是乡土树种,不仅能防风固沙、改善生态,还有较高经济价值。我们种好酸枣树,就有了恢复生态、增加收入的新 渠道。”


乌兰哈少嘎查地处黄河“几字弯”荒漠半荒漠化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过去受干旱等因素影响,这里一度沙进人退,“白天点油灯,夜里沙堵门”。为改善生态环境,从2012年起,该嘎查党员任二换带头组织农民以栽植农田防护林为主要手段治理风沙和荒滩,利用乡土树种营造人工林。任二换拿出多年的积蓄,置换土壤,开挖机井,铺设滴灌管道,试验种植蒙古扁桃、沙冬青、柠条等荒漠原生树种获得成功,成活率达到85%以上。


经过10多年努力,乌兰哈少嘎查周边建成2400多亩生态经济林,曾经飞沙走石的砂石滩变成了草绿树茂的果园,完成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转变。村民马维尚说:“植被恢复了,生态改善了,收入也增加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栽植生态经济林的行列中,逐渐让荒沙荒滩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哈夏图嘎查牧民雷爱强的家中,55岁的他正将平茬下的柠条混合草料、青贮玉米等,加工成为颗粒饲料。“我们嘎查在库布其沙漠边缘,20多年前我家的2400亩草场,2/3是荒漠,到处是明沙,根本不长草,更养不了几只羊。”雷爱强说。


为了生计,从2001年起,他开始种植柠条,由于资金少、经验不足,一年种一二百亩能成活一半就很不易。“为了让柠条好好生长,我便将自家草场围封起来,小苗刚起来要是被羊吃,一年长得都不够羊10天吃。”雷爱强说。


到2009年,他已种植了1000多亩柠条,为了让柠条更好生长,他便将家里的羊全部卖掉,到市区和旗里开起了超市,在外一待就是7年,直到2016年,看着草场里的柠条越长越好,雷爱强决定返乡。


现在2400亩草场都长满了柠条,漫漫黄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簇簇绿色柠条。“柠条每三年至少平茬一次,要不然会枯死,平茬下来的柠条还能够加工成饲料。”雷爱强说,去年他家的羊出栏了200多只,收入达30万元。


雷爱强还带动周边牧民一起种柠条,经过多年治理,昔日的荒漠逐渐变成了优质的牧场。“我也种了1000多亩柠条,沙子被治住,草场更好了,牛羊也能吃饱了。”哈夏图嘎查牧民杨利军说。


△新疆库尔勒市香梨喜获丰收


伊和乌素苏木党委书记哈斯额尔德尼表示,当地引入大型饲草料加工企业,支持饲草专业收贮企业销售杨柴、柠条粉等优质饲草料产品,让种植柠条成为农牧民新的致富动力。近年来,为提高治沙综合效益,内蒙古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因地制宜选用生态经济兼用树种,积极培育发展沙棘、文冠果、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等林草沙产业,提高治沙综合效益。2023年,内蒙古林草沙产业总产值达871.8亿元,比上一年度增加268.6亿元。


△新疆阿瓦提县艾西曼区域再生水治沙。符超 摄


麦盖提县位于新疆西南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三面环沙,是全国唯一“嵌入沙漠”的县,沙漠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曾经一年中光风沙天气就有150多天,是防沙治沙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2012年年底,麦盖提县开启了沙漠城市的绿色突围。365公里的戈壁石道路贯穿林区,63千伏变电所拔地而起,10千伏输电线路架设了350公里……“12年来,麦盖提县30万名干部群众累计实施防风固沙造林46万亩,定植新疆杨、文冠果等生态和经济林木2.6亿株。”该县防沙治沙中心书记、胡杨林场场长殷红海说。


一个工程化治沙项目正在麦盖提县东南处加速建设。“我们通过‘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固沙’的方式,在光伏场区外围上风口下风口、光伏场区附属设施周围、光伏板间、光伏板下,采取植被恢复、铺设沙障、种植沙生植物等防风固沙措施。”陕投喀什地区麦盖提县50万千瓦光伏治沙发电项目负责人赵兴朝介绍,项目年设计平均发电量为8.38亿千瓦时,投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5.27万吨。


光伏治沙,把光伏技术与生态保护技术结合,利用光伏板在沙漠地区形成覆盖层,降低地表风速,从而防止沙尘暴的形成和扩散,改善微气候条件,促进植被生长。据了解,每在荒漠中建造100万千瓦的太阳能发电场,就意味着增加400万平方米的防风固沙面积,相当于种植64万棵树。过去的麦盖提县,风沙席卷、浮尘蔽日。现在,以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网格状、区域化相结合的森林生态安全体系总体已形成。风沙天气由2010年的150余天减少到50天以下,年均降雨量由50多毫米增加到100毫米以上,生态环境不断变好。


荒漠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光伏产业,前景十分广阔。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发展光伏能源成为治沙的新蓝海。


顶着上午炙热的阳光,记者来到磴口县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这里整齐排列着一排排、一列列的太阳能光伏板。


△内蒙古磴口县光伏治沙。符超摄


在磴口县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现场,企业负责人介绍,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全容量并网投运后,年均上网发电量可达16.5亿千瓦时,年均产值可达4.67亿元,年减排二氧化碳172.1万吨,节约标准煤67.27万吨,完成生态治理面积约2.6万亩,建设期内带动4000多人就业。


今年3月13日,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光伏长城”工程在达拉特旗启动。鄂尔多斯市在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布局建设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工程规划建设库布其沙漠400公里“光伏长城”和毛乌素沙地风电光伏“一廊多点”工程,实现库布其1200万亩沙化土地、毛乌素300万亩裸露沙地全面治理,容纳1.5亿千瓦总装机 容量。


鄂尔多斯市副市长额登毕力格表示,当日集中开工的26个重大项目,新能源总装机2024万千瓦,年内新增防沙治沙面积195万亩,标志着全市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已经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其中,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布局在沙漠北缘、黄河以南,总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场址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可容纳1亿千瓦装机规模,与库布其北缘锁边林带交相辉映,宛如一条保护母亲河的蓝色“光伏长城”。


达拉特旗林草局局长闫建国对记者说,这种“新能源+治沙”在广大“三北”地区都适用。目前,达拉特旗正采用“林光互补”模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种植的作物又能当作牛饲料,支撑起了肉牛养殖,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了发绿电、治黄沙、发展畜牧业循环促进的局面。


记者了解到,通过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今年内蒙古计划新增新能源装机1320万千瓦、配套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30万亩,力争到2030年全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新能源装机达到1.19亿千瓦时,综合治理沙化土地1151万亩,既能治理生态、扩大有效投资、增加群众收入,还能推动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人不负黄沙,沙漠也定不负人。从与沙博弈到与沙共舞,“三北”工程区人民不断破解“点绿成金”的密码,在可持续、可循环、可发展的沙漠治理新模式上不断探索向前,将“三北”工程建设成重要的生态工程、发展工程、惠民工程。


《绿色中国》 B(下半月) 2024年9月号


来源:绿色中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绿化基金会订阅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