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深度访谈”方法
可获得《人文社科课题申报一本通》
课后资料:
点击下方卡片
回复【论文写作】可获取
《论文写作完全指南:从选题到发表一本通》
质性研究者相当深地依赖于深度访谈。在任何一项质性研究中,深度访谈都可以是一个整体的策略,或者仅仅是采用的多种方法之一。要将质性研究访谈与诸如记者的访谈或电视谈话节目区分开,需要讨论访谈的广度而非深度。在《设计质性研究:有效研究计划的全程指导》一书中,作者凯瑟琳•马歇尔(Catherine Marshall)和格雷琴•B.罗斯曼(Gretchen B.Rossman)对这一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
一、对“深度访谈”的不同理解
不管是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进行、作为约会节目的一部分,还是作为一种研究策略,根据预定的结构以及被访者在回应问题或自己提出问题时的自由度,存在不同类型的访谈。
(1)布朗和杜尔海姆对研究者控制所有访谈问题这一典型且历史久远的姿态进行了持续的批判,他们强调进行“移动的访谈(mobile interviewing)”,也就是说“在移动(比如开车/步行)的时候”进行访谈。这些不太结构化、正式化的方式深度瓦解了一些根深蒂固的规范,包括“如何进行访谈”“访谈员的角色是什么”,以及“被访者的角色是什么”。
(2)柯费尔和布林克曼将访谈中的研究者描述成矿工或是旅行者。矿工取向假定了观点和知识在被访者手中,访谈员的责任是“从主体的纯粹经验中挖掘出知识的天然金块”,确认无价矿石的内核或矿层,并把它们挖掘出来。相反,旅行者是与被访者一起处在“去一个遥远国度”的旅程中,或者进入“未知的地区或者带着地图”(Kvale & Brinkmann,2009)。矿工倾向于假定她的角色更有距离且更客观,而旅行者则更紧密地卷入到对知识的共同建构中。
(3)巴顿将访谈分成了三个主要类型:非正式的谈话式访谈;访谈提纲或主题取向;标准化的开放访谈。在这些之外,还可以加人共同建构的或者说对话式的访谈。非正式的谈话式访谈发生在研究现场,就像与个人或小群体进行随意的谈话。这种谈话是自然而然的,并且是偶然发生的。访谈提纲就更结构化:访谈是约定好时间的,访谈员带着准备好的主题和问题的列表。标准化的访谈更细致地“写好了剧本”,按照特定的顺序问特定的问题,有些时候没有追问。这种类型的访谈通常是用于多研究地点的个案研究或者是较大样本的研究。最后,对话式的访谈可能也事先约好了,但是访谈员和被访者一起创造出新的意义。还可以按照“谈话时间(talk time)”来对这些类型进行区分。在非正式的谈话式访谈中,访谈员和访谈对象共同分享了谈话时间,而在标准化的访谈中,访谈是有主题的或者被引导的,以使访谈对象多“谈”一些。
在更典型的类型中,研究者探讨一些总体性的主题来帮助揭示研究对象的观点,但同时尊重研究对象将框架和结构赋于回答的方式。这种方法事实上是以质性研究的基本假设为基础的:研究对象关于所研究现象的视角,可以揭示出研究对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主位视角,emic),而不是研究者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客位视角,etic)。访谈中提问时的系统化程度——更严格的、更结构化的预先筹划——可能是必需的。比如说,在多研究地点的个案研究中,或者要访谈许多研究对象时,或者在分析和解释阶段,当研究者在更聚焦且更结构化的询问中对发现进行验证时,都需要注意提问的系统化。
以被访者为中心的取向的一个最重要方面是传达这样一个看法:研究对象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和有用的。访谈的创造力有赖于被访者及他们对深度参与讨论研究主题的意愿。如柯费尔和布林克曼指出,“访谈(interview)从字面上看就是相互(inter)和看法(view),是在两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看法”(Kvale& Brinkman,2009)。然而,质性研究者访谈时应当带着一些技巧和敏感度。访谈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准备是估计研究者如何才能让被访者理解他的问题以及会有哪些伦理议题产生。对一个成果丰富的访谈来说,研究者能够进行后续的、要求详细阐述的追问的能力也至关重要。
二、“深度访谈”的优势及局限性
深度访谈有一些特定的优势。一次访谈可以很快地产生大量的数据。当多于一个被访者时(如后面讨论的焦点小组访谈),与较少被访者相比,这一过程带来了更多样的信息,这是在广度和深度之间的交换。即刻的追问和澄清也是可能的。与观察(看、听、闻、触)结合在一起,访谈使研究者得以理解日常活动对人们的意义。当一个听力有障碍的研究者进行访谈时,可以借助一位手语翻译或者把“问题-回答”写下来,这都使即刻且直接的追问成为可能。
然而,深度访谈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访谈通常是亲密会面,而这些会面要依靠信任,虽然研究有时间限制,但花时间建立信任是很重要的。在一些个案中,被访者可能不愿意或者觉得不舒服与研究者分享那些研究者希望探讨的问题,或者被访者可能对他们生活中重复出现的模式并无意识。此外,因为访谈员不能流利使用当地语言或者不熟悉当地语言,或者因为被访者缺乏表达的能力,访谈员的问题就可能不会激发被访者的大段叙述。因为同样的原因,研究者也可能无法敏锐地理解和解释被访者对问题的回答,也无法理解和解释谈话中的多种元素。此外,有时候,被访者也有很好的理由不实话实说。
三、对访谈者的素养要求
(深度)访谈者应该有极好的聆听技巧,且在人际互动、提出问题、温和地要求详细阐述方面注重技巧。通过访谈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料,但要分析这些资料就很花时间。资料质量的议题还值得考虑。当研究者把深度访谈作为收集资料的唯一方法,他就应当在研究计划书的概念框架中表明: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并描述研究对象在一些事件上的视角,也就是说,要关注的是主观看法。实际上,访谈跟自然情境下的谈话非常相似,研究者有时候会欠考虑地、以一种不够理论化的方式来运用访谈方法,仿佛被访者一定是提供“关于心理现实或社会现实的、不存在问题的窗口”。
近期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