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讨论和思考哲学的方法

2016-10-07 复兴传媒

请点击上方蓝字复兴传媒一键关注即可订阅,每天更新,永久免费!

言论环境恶化,防止封号失联,请长按下面二维码加小编卷三好友,朋友圈更大胆、更有料: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

编辑:复兴传媒(ID:fxzhongh)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数字“6”向您推荐一组平时看不到的文章!

  一,问题在问什么?

 

  哲学家(尤其是英美哲学家),在碰到一个问题时,往往不是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先弄清楚这个问题在问什么。有时候,一些问题之所以难以回答,之所以众说纷纭,往往是问题本身并不清楚导致的。像『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属于那种模糊不清的哲学问题,那么碰到它们时该如何处理呢?

 

方法就是厘清问题里关键语词的意思,问自己或提问者:你所说的『意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问题里出现的 『人生』这个词是指所有人的人生么?还是指某些人的人生?抑或某个人的人生?如果这里的人生是指所有人的人生,而人生的意义如果是指人活着的最重要目的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有不当的假设,即假设我们所有人都有同样的人生目标,但这个假设显然不成立。因为虽然对爱因斯坦来说,研究物理学可能是他人生最重要的目的,但对于贝多芬来说则不然,说不定音乐创作才是他人生最重要的目的,所以假设我们所有人都有同样的人生目标是不恰当的。

 

  我们只要在回答问题前,对问题里关键语词的意思做一番考虑,就可以避免把时间耗费在回答无答案的问题上。(无答案不是说任何一个答案都是对的,而是说没可能有正确的答案,这类问题其实就像问绿色有多少条腿?一样。)

 

  二,我们该怎样着手考虑关键语词呢?

 

  考虑关键语词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讲清楚这个语词的意思、或者给出语词的定义。

 

  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因为如果我们不清楚这些语词的意思,那么我们不知道问题在问什么,也不知道我们的回答是否离题。

 

  但是世事没这么简单,我们不总是能够给出这些语词的定义的,因为要下一个好的定义是困难的。(许多哲学问题其实就是概念的定义问题,如「什么是美?」「什么是知识?」)

 

  下定义有许多方法,常见的有种差定义法”“实指定义法等,我这里介绍一种简单的定义方法:定义一个概念(或语词),就是指出它的『充分必要条件』。

 

  以『寡妇』一词为例,我们很容易发现,要成为寡妇,则一定要是才有资格,而且还要是女性,这还不充分,还要是丧夫的才算。

 

  可见,『寡妇』一词的充要条件是:

 

  (1)是人 (2)是女性 (3)丧夫

 

  用标准格式来写,会这样写:

 

  一个人是寡妇,当且仅当,这个人是丧夫的女性。

 

  哲学史上也有这种例子,像传统上对知识的定义。

 

  一个人知道P这个语句,当且仅当

 

  (1)这个人相信P

 

  (2)这个人接受P是有他的理由的

 

  (3)P是真的

 

  以上对知识的定义无懈可击了吗?当然不是,这个定义虽然风行了接近两千年,但在上世纪末就遭到了反对(就是著名的盖提尔问题)。可见,即使是像知识这种我们日常使用的字词,哲学家也没能给出让人满意的定义,所以我们在进行哲学讨论的时候,不一定要强迫别人给字词作定义,亦可以采取另一种策略。

 

  这种策略就是:尝试给相关字词作说明,即是话,说出这些概念的性质,并举出属于这个概念的例子和不属于这个概念的例子。

 

  譬如,我们替艺术品作说明:它是人造物(指出性质),通常是美的(还是性质)。通常,我们会同意,油画、诗歌、音乐是艺术品(举出一些例子),而电冰箱、拖鞋和巴士等不是艺术品(举出不属于这个概念的例子)。

 

  我们进行哲学思考和讨论时,一直逼问对方语词的定义是不恰当的,因为我们连一些平常的概念也难有好的定义(你能清楚定义早餐游戏有趣吗?)

 

  除了可以尝试对语词作以上的说明外,还有一种考虑语词的办法:给出标准。

 

  哲学史上一个有名的例子是『等同标准』的讨论。

 

  当哲学家尝试解释为什么04年的刘翔和12年的刘翔是同一个人时,他们就会面临等同这个语词的定义问题。可是不久之后,哲学家发现我们根本没法不循环地定义等同,他们只好选择另一种策略,即是提出等同的标准,一个广为人知的标准是莱布尼兹定律,这条定律可以表述为:如果A和B是等同的,那么A所具有的任何一个性质,B都会具有。

 

  总结讲:当我们考虑语词的意思时,最理想的状态是给出定义,但常常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对语词作说明或定出标准。

 

  三,如何检查一个哲学理论?

 

  不同的哲学家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提出不同的回答(即是哲学理论),我们在进行哲学讨论时情形也是如此,那么我们该怎么检查一个哲学理论的对错、好坏呢?

 

  这其实是最难的一步,它没有固定的方法,以下是本人的一点浅见。

 

  1,指出对方的回答语言模糊或偷换概念

 

  我们无法评估任何一个模糊的回答,因为我们不清楚这些模糊的回答是什么意思。一句话要有真假对错,前提是这句话要有意义。

 

  看下面的两句话:

 

  1,老师作业同学布置给。

 

  2,物理踢了语文一脚。

 

  这两句话,在哲学上都不是有意义的语句。第一句之所以没有意义,因为它不合文法:第二句之所以没意义,因为它错配了范畴(物理和语文是科目,他们没有身体,不可能踢对方)。

 

  一个语句符合文法还不够,还要有清楚的意义。

 

  像真理是主观的。这句话,他没有清楚的意义,因为主观是个歧义的语词,它有不止一个义项,我们就有必要对什么是主观作厘清。

 

  主观的一些常用意思有:

 

  a,主观可能是指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常常讲的主观题就是取这个意思,考生对问题的回答没有完整的参考答案。

 

  b,主观可能是指与我怎么想有关系。譬如,我们会同意,一个人的愿望和信念是主观的,因为,这个人是否希望明年到欧洲旅游,跟他是否这样想是有关系的。同样,一个人是否相信将来自己可以考上大学,也是跟他是否这样想是有关系的。

 

  c,主观可能指:任意的。譬如,有一些哲学家会主张,艺术评价是主观的。他们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对艺术品的评价是任意的。

 

  只要考虑主观的意思,我们就会发现真理不是主观的,因为一个命题是否为真,跟我们怎么想没有关系,而且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更不是任意的。

 

  至于偷换概念,是指我们使用同一个语词时,没有区分清楚它的众多义项,把这些义项混着来用。

 

  2,指出对方的观点缺乏理由

 

  我们不会傻头傻脑地接受任何观点,而是要看有多充分的理据来支持这个观点。提出的理据不一定需要是一个演绎论证(这样当然好),可以是一些不那么严格的理由。

 

  3,指出对方的回答犯了谬误

 

  常见的谬误有:自相矛盾、诉诸无知、滑坡谬误、自我推翻、循环论证等,这里不详细举例,它们可以在任何一本逻辑教材里头找到。

 

  4,指出对方的理论有不可接受的后果

 

  譬如,我们会反对说: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有不同的解读,存在一些比较难驳倒的版本),之所以反对它,是因为他带来不可接受的后果。它会导致这种事情:当我把银行存折放到抽屉里,它就不存在了。这是不可接受的。

 

  5,指出对方的回答违反逻辑

 

  如果对方的回答是一个论证,那么可以用这一招。常见的情况是,对方在条件句推理时,作了肯定后件、否定前件:或者推理的前提有假的,或者推理形式无效,还有许多方法去检查一个论证(真值表、真值树、自然演绎法、公理系统等)。

 

如果您看不清当下、如果您看不到未来,就看看下面微信公众号吧!让我们一起思想碰撞,了解中国、研究历史、探讨未来!请改变自己,那么您就可以改变中国,请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小伙伴儿们都等着您呢!

应天书院


↑↑↑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新青年微刊


↑↑↑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南方社


↑↑↑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史事儿


↑↑↑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