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随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炫通 辛太学三一项目 2024-04-16

学习随笔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看了共学班同学们昨天写的日志,感觉非常鲜活,有的让我忍不住大笑。譬如这一则:




——秋风老师建议年轻人生孩子,说得对呀。只是您这话说得太晚了,二十年前您说,我们会生一大堆孩子,延续中华民族的血脉。时代不同了,现在年轻人,尤其是女孩们,不但生孩子,还要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太难两全了。

这位同学太可爱了,下回你若来辛庄,我一定请你喝酒!我检索了一下,关于号召大家多生孩子这一点,大概反对意见不少。譬如:




——最后,我有一个有所保留的地方。在延伸阅读中有提到结婚生孩子这件事。我觉得,结婚首先必须是真正的爱情。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要在意他人的评价,你寻找真爱,是最好的。生孩子这件事,我觉得应该是看自己是否愿意。有些人被逼着生孩子,就不会喜欢这个孩子,不会好好待他,稚子无辜,生孩子还是得慎重。只是个人的看法。



——秋风老师认为孝可以解决死亡焦虑,要想永生,就多生孩子,父母的死亡焦虑通过自己的子女来解决。当下,困惑和焦虑仍然存在,还从中感受到子女的沉重



——今天终于体会到了听课时想摔手机的冲动,哈哈。老师对孝、生死的解读我很难接受,感觉与实际不符,孝并没有解决中国人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反而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更能平静地面对死亡。子女的活代替不了父母的活,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还说什么多生孩子来达到不死,简直听不下去啊

哈哈,这里还有一位朋友的评价非常客气:



——我感觉共学班课程的安排特别善良我想如果直接听秋风老师讲历史,我可能根本听不下去,或者听进去了,然后就被引入了另一个迷局中。
当然也有不留情面的:



——前两天听秋风老师讲课感觉很不好,虽然还没有摔手机的冲动,但是完全不赞同他的观点!感觉他在为证明自己的观点编各种故事对西方宗教,文化的解读过于武断!整个人教态也不端正持重。总之感觉很不好!
我想,大概秋风老师习惯了这样的批评,同学们都非常有涵养,非常善良。据我所知,网上还有许多骂他骂得特别狠的文章呢,譬如这篇文章写道:



——对于姚中秋教授,我并不陌生,在我的万卷藏书中,姚中秋教授的这几本皇皇巨著一直处在一个中流砥柱的地位——姚教授的书一直被置放在最底部,每当梅雨季节来临之际,那几本压箱底的厚重之书,多少是能为我的藏书隔离一点发霉湿气的
这篇文章的标题竟然叫做《姚中秋教授的精神鉴定报告》。学术界也是一个江湖,学者骂起人来,非常难看。所幸的是,我们共学班的同学基本上都是普通的读书人,对教育、对中国文化怀有敬意,有一份想探究的好奇心,没那么复杂。大多数同学都很朴实,从文字上就能看出来。等疫情过了,欢迎你们来咸恒文化园,我下厨请大伙儿吃饭:)

昨天上午,针对愚公班同学提的问题,我说了一点如何学习中国文化的思路,其实,不仅是学习中国文化,学习任何学问,大概也适用。这里,我梳理一下,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还是要有“肯定”。肯定什么?不是肯定具体的某个观点,或某个人,而是对所有人类赖以生存的那个大背景有肯定。这个背景,包括有形的(比如山川大地,宇宙星辰),也包括无形的(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集体意识)。这个肯定,太重要了。因为我们所有人,包括古往今来的那么多圣贤,其所知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只要是人,他就有他的局限,无论是知识上的,还是能力上的,庄子很诚实,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点像瞎子摸象里的某个瞎子,我们看待这个整体的背景,都局限于我们个人的立场。

说上面这番话,有什么用呢?我想进一步说明的是,当我们都接受自己的局限这一事实时,人们大概会持两种不同的态度。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会有点沮丧,甚至丧失了对那“大象无形”的整体有进一步探究的好奇心。心想:反正研究一辈子,也搞不明白,就别费那个劲儿了吧,就老婆孩子热炕头得了;或者说,反正我是女流之辈,相夫教子,多生几个娃儿,守着一份小确幸、小欢喜,我就心满意足了。当然,其中还是有不少人,会继续努力,试图探求更多新知。可惜的是,他们一直在他们原先的立场出发,没有想过,换个立场出发。或者说,他们从来就对别人的兴趣不大,或者说对别人不太放心,比较相信自己的路线。

那么,对待“天人两隔”这一事实,还存在另一种态度。【请注意:这里我已经将那个“所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背景”,用了一个“天”字作替代。您当然也可以用另外一个符号,譬如〇或●,或古埃及人、玛雅人、希腊人、凯尔特人等等,大概所有的文明早期都有那么一些特殊符号,来代表“天”。】“天人两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面对那个所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背景,你觉得无法企及,你和祂是隔绝的。这时候,肯定的态度就很重要了。你若肯定“天”的存在,同时肯定前人里面,有人能做到“天人一贯”,也就是说他能与这个所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背景得以感通,那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这些人通常被称为“圣人”【注:可称其为“通人”,因为,聖者,通也。洪範曰:“睿作聖。凡一事精通,亦得謂之聖。”】

请注意,为了表述得更简洁些,我下面把“肯定”这个词,再用一个“信”字来替代。那么,上面那句话就可以翻译成:如果你信天,也信人类历史上曾经有圣人出现,那么你愿不愿意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愿不愿意学习如何成圣?再翻译得直白一点,那就是:你愿不愿意这辈子成为一个通达的人?

所以,想要通达,前提是:一、要对人类赖以生存的那个背景有确信,祂从来都在,无论沧海桑田,人世浮沉;二、相信前面有榜样,曾经有人把这条路走通了。如果你接受这两个前提,那么,学习中国文化就很简单了,你可以尝试不同的路。比如,听说耶稣是圣者,那么我们就开始对他多了解,尤其要去接触那些修行好的耶稣的弟子;听说佛陀是圣者,那么我们也把佛经找来好好读读,请教那些高僧大德;听说孔子是圣者,那么我们请教那些历代的大儒,他们是怎么学习孔子的,给你有何启发。提醒一下,耶稣的弟子不是耶稣,所以他的表现可能不尽人意;佛陀的弟子不是佛陀,他很可能被路边的一个婆子怼得面红耳赤;同样的,孔子的弟子包括那些大儒,也不是孔子,很可能不招人喜欢。不过,我们向这些圣人的弟子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找他们毛病的。我想,他们身上的毛病一定不少,因为他们还不是圣人;我们如果豁达一点的话,是可以超越他们,直追圣人的。

令人鼓舞的是,这条成圣之路【注:“成圣之路”也完全可以用一个字来替代,那就是“道”】有无数种走法。因为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圣人之所以能够通天,是因为他有天赋的那个心;你为何可以学习圣人,也有成圣的可能,因为你也有天赋的那个心。

写完了。再仔细读了两遍以上文字,尽管有点绕,但好像说清楚了。对得起大家了。上午的讨论课,我似乎可以不参加了,听听大家怎么说:)

(炫通)

 




给两个链接了解更多 :


2020年课程招生简介

三年制招生说明会现场直播回看


——— / 想看更多好内容,请关注它吧!/ ———








我就知道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