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有个智障同学,这些小学生的反应引来了一场大讨论
“身边有一位小天使”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小辣被一段网友留言暖到了:
网友“咦她居然”:
我弟跟我说,他有个同学是智障。
不是开玩笑,那真的是个智力不太正常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里出了车祸,妈妈瘫痪了,他伤到了头,现在爸爸一个人照顾他们。
我弟叹着气说,他经常影响他们学习。
比如上课拉裤子。
我问他那怎么办,他说:“能怎么办,轮流带他去厕所擦屁股换裤子呗!”
“是老师要求的吗?”我问。
“为什么要老师要求?我们可是同学诶!”弟弟说。
“他还拿不到一百分就胡闹!”弟弟不满地说,“我们只好让学习委员每次发试卷前都先把他的成绩改成一百,还好学习委员字漂亮,他看不出。”
“还有啊,他期末拿不到奖状也会哭!我们只能给他发了个最可爱奖。”
“真的很烦人的!”弟弟气鼓鼓地说。
弟弟想了想,笑了:“也没有特别烦人啦,他笑起来超可爱的,这个奖很适合他!而且他其实挺聪明的,他记得我们所有人的名字喔!”
因为你们所有人也超可爱啊。
我想。
在这帮小朋友的心里,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是身为同伴的默契,完全不需要老师来提醒。
智力残疾的小朋友或许看起来有些特殊,但他依然是这个班级的一员,孩子们还是能从他身上看到闪光点,尽管嘴上嘟囔着“烦人”,心里还是充满了怜惜。
这篇暖心小短文很快在微信上刷爆,网友们不仅为这位小朋友点赞,还说了不少自己身边的例子。
一位实习老师说道▼
正在实习中的某夏:
自己班上有个自闭症的男生,社交障碍特别严重,但是每次学校有活动都有同学轮流【监护】,比如说义卖,会有人领他去逛摊子买东西,春秋游会有人从头到尾牵着他,因为知道他如果走丢了是不敢也不会求救的。做了这么多事,其实这群孩子自己也才7岁而已~
另一位在职教师也讲了自己班里的故事▼
瘟疫姨母:
我们班一个孩子,也是脑子有问题,每次课外活动,其他班小朋友过来找他玩,他都是一脸憨笑,也不答应也不拒绝,其他班的小朋友就说:“你怎么不理我,也不说话,是不是傻子啊?”我们班小朋友就会抢着说:“才不是呢!xx只是小弟弟,还没有长大!他会算术还会搭积木,等他长大了会很聪明的!”
一位网友追忆了当年的往事▼
ao小k_c:
一年级隔壁班有个男生因为严重烧伤 脸上身上全伤疤,一只手完全看不出手指的形状,那时候还有个跟他形影不离的男生,帮他打饭 拿东西,跟他玩游戏,会和别人介绍他们俩是最好的朋友,他真的是小天使!
暖心得到同学不只一位▼
碎的一地玻璃心:
小学班里有个男同学小儿麻痹不能走路,都是班里男生自觉轮流背他上厕所,一开始一二年纪是他妈妈接送上下学,后来大点了就是男同学们轮流陪他回家,他扶着墙走路慢同学们就陪他慢慢走,后来上初中要离家住宿,我们班主任都觉得挺困难,还是我们班男生和他一起一个班……
除了有同感,更多的是羡慕▼
钟离枫白:
我有听力障碍,小学还好,初中可以说被全班欺负,特别是班主任的态度…经常被嘲笑还被起外号,导致我不敢升学…就这样了,然后用了好几年时间才走出来,很羡慕这些小天使们!希望博主的弟弟能和那个孩子做朋友,哪怕升学了也要做朋友!只要有那么一个朋友,我想他不管遇到什么都能走下去的!有点想哭…
很多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绝不是空穴来风。
每个人都渴望关爱,那些身体机能有残缺的孩子更是如此。而心灵最纯净的孩子,他们往往最能感受到同伴的需求,也能给予最真切的关怀。
同样的温暖,也发生在南半球。
四年前的圣诞夜,在举家团聚的日子里,男孩儿Campbell想起了医院那些正在与病魔抗争的孩子们。父母为家里的9个孩子准备礼物花费不少,他便打算亲手为医院的小朋友们做礼物。
搜图纸、学缝纫,用自己的零花钱买布料,从9岁开始,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男孩坚持为医院里的孩子送手工娃娃四年,目前已经做了1300个了。
他的善举也感染到了当地的居民,人们开始给他捐布料、捐零件,为他的慈善事业提供便利。
2015年,Campbell获得了“年度杰出青年奖”,而他是所有获奖者里年纪最小的一位。
反观这两年,“熊孩子”的文化越来越盛行,随便在浏览器里搜索一下“熊孩子”三个字,就能跳出几百条相关新闻。
搜索:熊孩子
……
倒不是想替那些爱搞恶作剧的小朋友打圆场,只是贴上【熊孩子】的标签并不能改变他们,反而让整个社会对孩子反感。
熊孩子自古就有,“司马光砸缸”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但我们不会用【熊孩子的鼻祖】来形容司马光,因为这没有意义,也不能用一个人的做法为一群人代言。
调皮捣蛋的孩子可能有很多,但温暖人心的好孩子也不少。
不要故意放大反面个案的影响力,而对我们身边的小天使视而不见。孩子的成长,需要被公正对待。
辣妈俱乐部plus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