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雷主导着今天的京东

谢康玉 未来消费APP 2022-05-10

  京东618挂牌港交所,宣告徐雷对京东的完全主导。


作者 | 谢康玉出品 | 零售老板内参 微信ID:lslb168

 

今天是618,京东选在自己主场的大促这天,如期挂牌港交所。这是一次没有刘强东台前亮相的上市,更显示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隐约将主要领导京东未来发展的开始。

京东的今天上市,也是这两年中概股集体回归国内的又一个大公司。20年前,网络门户三剑客(新浪、搜狐、网易)的美股上市,曾经带起第一波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浪潮。20年间的数波赴美上市潮,如今它们又相继归来,以赴港二次上市的方式回归国内。

前有阔别港交所7年后回归的阿里,近有第一波赴美上市潮中的网易。如今京东也已挂牌,传言百度、携程也已在计划中。大多数人会看到这股浪潮的背后,有着鲜明的大时代影响。有东西方全球政经话语权的再分配,以及中美时差带来的24小时不间断交易等原因。
 
这也是当下情况,所不同于2015年的中概股回归潮的主要区别。这一波回归港股的背景更为复杂,有港交所改制的大背景,有阿里“衣锦还乡”的示范效应,还有瑞幸咖啡财务造假这一“意外”事件。

这里面京东的回归,可能更有特殊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创始人主导的一次上市,京东的今天以及未来,也将是主要由徐雷定义着它前行探索的方向。今后投资人对京东港股市值的参与和认可程度,部分程度也可以看作就是对徐雷领导下的京东发展潜力的价值评估。
 

高开5.75%,市值超7000亿


今天上午9:30,京东在北京亦庄总部远程敲钟,正式挂牌港交所,股票代码9618。京东此次香港公开发售获得超额认购179倍,国际发售与香港公开发售价最终为每股226.00港元,若不行使超额配股权,全球发售募集资金净额约297.71亿港元。
 
开盘京东股价涨5.75%,后稍有回落,截至发稿前京东股价234港元,涨4.4%左右。按照目前的股价计算,京东总市值为7339亿,位于港交所市值榜的11位。
 
徐雷在致辞中表示,“17年前,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带领十几名员工毅然关闭了线下门店,开启了京东的创业历程;17年后,面对新冠疫情,京东集团已经成为了社会上保障民生供应、运输应急物资和高科技抗疫的生力军。两场疫情折射出的是京东的成长和变化:从创业企业到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公民,从电子商务的探路者到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从零售到物流再到数字科技和产业发展。”
 
6月5日,京东集团向香港联交所官网提交初步招股文件,正式启动香港IPO计划。京东此次共发行5亿股普通股新股,发行1.33亿股发售股份。
 
其中在港公开发售665万股,占全球发售初步提呈的股份总数的5%(可予重新分配);国际发售1.2635亿股,占全球发售初步提呈的股份总数的95%(可予重新分配及视超额配股权行使与否而定)。
 
发行价定在每股226港元,较此前的最高发售价236.0美元低了4%。

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刘强东持有4.485亿股普通股,占股15.1%,拥有78.4%的表决权;腾讯全资子公司黄河投资有限公司持5.272亿股普通股,占股17.8%,是最大股东,拥有4.6%的表决权;沃尔玛持有2.89亿股普通股,占股9.8%,拥有2.5%的表决权。
 
按照京东的计划,募得资金将用于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关键技术创新,具体包括投资一系列关键运营系统以进一步开发及提升零售技术与客户参与度;投资物流技术,实现物流能力数字化;投资及提升整体研发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书中提到,京东申请的多项豁免中,包括在三年内将一家子公司实体拆分,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按照《香港上市规则》规定,不允许上市公司在上市3年内拆分子公司,但这一规定不适用于二次上市的发行人。

从错过阿里到迎来回归潮

 
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迎来近二十多年来的最大变革,其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规则》正式生效。按照新版的《上市规则》,港交所将对新兴的三类公司打开大门:同股不同权结构公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类公司、将港交所作为第二上市地的公司。
 
在港交所实施双重股权上市结构之后,包括美团、小米等在内的一大批新经济公司相继赴港上市,而这一新规也将阿里再次带回港股。
 
在《上市规则》发布的三天后,小米赴港上市,成为第一家“吃螃蟹”的公司,紧接着阿里也回归阔别7年的港交所,创下去年全球规模最大的IPO,也是香港自2010年以来最大的股票集资。
 
在2012年阿里巴巴旗下B2B业务从港交所退市后,阿里曾于2013年寻求再次赴港整体上市,但由于阿里巴巴于2010年起开始施行的“合伙人制度”采取了同股不同权的模式,使持股比例不到10%的马云和管理团队可以保持对阿里巴巴的控制权,这与港交所奉行的“同股同权”上市规则相违背。

回归香港上市失败后,阿里随即转投美国资本市场。错失阿里,也成了港交所最大的遗憾。

2017 年 12 月,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就曾表示:“前几年没有让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个很重大的错误。”两周后,港交所发布公告,拓宽香港上市制度,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以及尚未盈利的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不过,中概股回归早已不是新鲜事,2015年前后,就有过一次规模浩大的回归潮。包括分众传媒、360、如家、当当、完美世界等在内的公司从美股退市,或直接回归A股。

当时的这一波回归潮主要是由于这些公司认为其在美股市场被长期低估,同时又赶上了国内逐步启动注册制改革的政策红利。与这一波回归潮不同的是,当时的美股中概股都是在退市后回国,而这一次则是在美股、港股同时上市。

回港上市能够进一步丰富这些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分散风险。于阿里去年上市的背景还不太相同,今年中概股们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之外,还面临着新的监管风险,这主要源自瑞幸财务造假事件造成的中概股信任危机。

5月20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外国公司担责法案》,其中规定,外国公司需按照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要求披露审计报告,若三年内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将无法在美上市,或被停止在美国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
 
虽说外界普遍认为,《外国公司担责法案》的影响实则有限,但这一法案对于中概股来说,仍是一个不好的讯号,所以比起阿里当时,时下中概股回归的心情会更为迫切一些。
 
事实上不仅是港交所,世界各地的证券市场市场都在进行自我变革,来争取一些高估值的公司。
 
内地此前也开启了中国预托证券(CDR),为境外上市的中概股回归A股市场铺平道路。纽交所、纳斯达克允许公司通过直接上市的方式IPO,Spotify、Slack就在此前以直接上市的方式挂牌。
 
而这些美股中概公司选择回香港而非A股的原因可能在于,美股和港股的制度相对比较接近,能在法律、制度合规等方面少一些阻碍,比如的港交所的新规中就包括,以大中华区为业务重心的公司可保留现行VIE结构以及不同投票权架构。
 
同时。美股与港股在估值模式上也相对接近,从而可以防止由估值差异太大而造成一些套利行为的产生。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公司将回港上市。按照新制度的规定,在港挂牌的企业必须在纽交所或伦交所等英、美市场上市并至少两年保持良好合规记录,市值不少于400亿港元,或市值不少于100亿港元及最近一年度收益至少10亿港元。
 
根据华兴资本的统计,目前满足上述条件的中概股(于美国或英国上市的)共有36家,包括了传闻中的百度、携程等。此外,华兴预计,未来35年内最多约有5060家中概股赴港上市。

 

 

END

【看热点】京东组建了一个“反苏宁”联盟?

【看热点】京东天猫苏宁的618主场话语权之争

【看热点】北京餐饮业,不接受摧残

【看热点】德克士入局新的生意战场

【看热点】北京新发地冤枉了三文鱼

「在看」我吗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线上直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