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调查研究】民族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确保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017-02-15 贵州政研 贵州改革

民族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应确保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干部群众代表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为民族地区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加快民族乡全面小康建设,是确保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民族乡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民族乡处于联结县和贫困村的中间位置,是汇聚各方支持、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释放发展潜力的关节点,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民族乡是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重要阵地。2015年底,全省有194个民族乡,总面积2025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36%;辖2108个村445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覆盖布依族、苗族、彝族、土家族、仡佬族、侗族、白族、水族、瑶族、壮族、回族、蒙古族、满族、毛南族等14个少数民族,是少数民族群众大杂居、小聚居的地方,是最能体现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区域,是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阵地。


民族乡是我省构筑生态屏障的重要阵地。民族乡大多位置偏远,生态存量较好,森林覆盖率平均56%,是全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撑,为守住生态底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乡是民族地区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阵地。全省民族乡贫困人口80万人,占全省的16%;40个民族乡尚未“减贫摘帽”,占全省贫困乡镇的22.6%。民族乡是脱贫攻坚任务量最重、脱贫对象最集中、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


民族乡是民族地区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阵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全面小康最难啃的硬骨头在偏远贫困的民族乡。可以说,到2020年,没有民族乡的全面小康,我们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不能说各个民族都实现了全面小康。



民族乡全面小康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推动民族乡同步小康创建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取得了明显成效。


民族乡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我省民族乡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茶、经果林、养殖、旅游等特色产业基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062个,拥有5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3525个,开设“农家乐”1631户、乡村旅馆1158家,创建县级以上同步小康示范村299个。花溪区孟关苗族布依族乡现代综合汽贸城年销售额109亿元,全乡财政总收入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78元。西秀区杨武布依族苗族乡建设大屯河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推进山地城镇化、农业园区化、旅游生态化,农民人均纯收入8691元。盘县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办起了煤矸石砖厂、酒厂、火腿加工厂等企业,从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1/3群众没越过温饱线、债务累累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国“先进村”“文明村”“同步小康示范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4100元。


民族乡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全面小康程度不断提升。各民族乡积极推进科学治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有100个贫困乡实现“减贫摘帽”,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不断提升。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建设旅游小镇,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288户4565人,两年脱贫2163人。余庆县花山苗族乡发展茶园1.6万亩,实现人均1亩茶园,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8504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89.9%。


民族乡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日趋改善。伴随着我省进入高速时代,多数民族乡与县城的时空距离大幅缩小,41个民族乡借助“大通道”融入区域中心城市半小时经济圈。各民族乡全力推进小康六项行动计划,民族村寨成为“可以找到乡愁”和“令城里人向往”的地方。水城县整合资金1.6亿元,修建了大寨、海坪、法德等8个民族村寨进寨串户路10万平方米,维修和改造11651户民居,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织金县投入8000万元加快7个民族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118个村全部通公路。仁怀市后山苗族布依族乡投资5761万元,建设通村油路25公里、小康路22公里,建设4个小康寨,改造特色民居150户,独具民族特色的小城镇初具雏形。


民族乡多彩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品牌不断涌现。各民族乡擦亮民族民间文化“宝贝”,形成了一批民族文化品牌。荔波县瑶麓瑶族乡拉片村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晴隆县三宝彝族乡的“阿妹戚托”彝族婚俗舞蹈享有“东方踢踏舞”之美誉。赫章县珠市彝族乡的“阿西里西”彝族民歌入选小学音乐教材。六枝特区落别布依族彝族乡建成牛角布依民俗博物馆和农事体验馆,组建48支较活跃的民间文艺队伍,多次在全省、全国大赛上获奖,被评为全省首批“民族文化艺术之乡” “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社会治理优化创新,民族关系团结和谐。各民族乡积极推广社会治理成功经验,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局面得到不断巩固。望谟县油迈瑶族乡、兴仁县鲁础营回族乡等改变过去工作安排压任务的做法,运用与群众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的“五共工作法”,变“让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凸显了群众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中的主体地位。榕江县塔石瑶族水族乡、麻江县贤昌布依族乡、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等积极推行“十户一体”“组管委”等基层民主管理模式,破解了村级组织事务繁杂与人手不足的矛盾,形成了“当家做主”“抱团脱贫”的浓厚氛围。普定县补郎苗族乡、猴场苗族仡佬族乡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活动,各民族群众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团结和睦局面。


民族乡环保建设力度加大,生态优势日益凸显。各民族乡积极落实绿化贵州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民族村寨垃圾、污水综合整治,干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榕江县水尾水族乡制定村规民约,持续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提升到90.9%。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向荒山进军、向贫困宣战,从生态建设入手谱写绿色蜕变的人间传奇,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5%提高到2015年的70.4%,助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3元提升到6810元。



我省民族乡全面小康建设任重道远


受制于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群众素质等因素,我省民族乡大都位于边远的深山区、石山区和高寒山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一是整体区位不优,总体发展靠后。151个民族乡属于边远乡,98个边远民族乡属于或曾属于贫困乡镇;112个民族乡处于所在县中间位置,68个民族乡处于滞后位置。毕节市地区生产总值最少的10个乡镇中有民族乡8个,未“减贫摘帽”的乡镇中有民族乡27个,占到了将近一半。贵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10个乡镇中有民族乡6个,17个民族乡中有9个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尚不足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二是基础设施欠完善,民生事业需加强。调研发现,大部分民族乡道路建设仍然滞后,一些地方出行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97.58万人存在饮水困难或不安全饮水问题,约占民族乡总人口的22%;21万人用电困难或电力供应不正常,占民族乡总人口的4.8%;义务教育质量不高,双语教师十分紧缺,56个民族乡幼儿入园率不到50%,晴隆县三宝彝族乡等11个乡还没有公办幼儿园。三是产业发展基础弱,群众增收致富难。多数民族乡产业单一,群众就业门路少,收入水平低,增收难度大。毕节市72个民族乡中,65个主要以种植玉米、土豆等为主,农民收入提升难度大。黔西南州麻山地区50亩以上连片种植覆盖农户达不到30%,发展规模经营难度较大。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同步小康任务繁重。2015年各民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7088元,仅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99元。但乡与乡差距较大,最高的花溪区孟关苗族布依族乡(12878元)是最低的七星关区阴底彝族苗族白族乡(3400元)的3.79倍,有128个民族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7000元。93个民族乡森林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最低仅17%,部分民族乡的村寨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五是内部发展动力不足,外部助力亟待强化。民族乡工作条件艰苦,教育、医疗、农业等方面的人才招不进、留不下、用不上。各民族乡有16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乡村干部报酬月平均值1436元,最低的德江县堰塘土家族乡、楠杆土家族乡仅375元,村干部很难全身心投入村级集体事业,也难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省、市(州)、县(市、区)支持民族乡政策措施的精准度、落实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加快我省民族乡全面小康建设的建议


加快民族乡全面小康建设,事关全省全面小康建设大局。全省应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一个县不能少,一个乡镇不能少”的总体要求,按照“2018年前全部‘减贫摘帽’、2020年同步小康”的时序进度,用好“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释放政策动力与激发内生潜力相结合”基本方法,突破瓶颈、突出特色,激发潜力、壮大实力,强基固本、共建共享,助推我省民族乡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坚持突破瓶颈、突出特色,实施民族乡同步小康创建攻坚五项行动。建议省委、省政府就加快民族乡全面小康建设作出部署,结合民族乡的实际,重点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民生保障、民族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建设等同步小康创建五项攻坚行动,提升全面小康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一是实施特色产业发展攻坚行动。重视民族乡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民族乡发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民族特色产业,实施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大健康医药、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等产业项目,确保每个民族乡至少有一个特色优势产业、每个村至少有一个支柱产业,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重点推进“六个小康”建设;统筹兼顾民族乡商贸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确保每个民族乡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用电、通讯问题都得到有效解决,构建起适应民族乡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设施体系。三是实施基本民生保障攻坚行动。制定支持民族乡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建立民族乡所在市(州)、县(市、区)的教师支教和学校结对帮扶制度,支持民族乡加强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切实做好民族乡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每个民族乡教育卫生服务水平达到县域平均水平,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实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攻坚行动。组织开展民族文化普查工作,加大对民族乡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实施一批重点民族特色文化建设保护工程,推进“乡村戏台”、民族村文化活动中心、民族特色文化表演队建设,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确保每个民族乡都有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载体,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品牌。五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行动。优先安排补助资金,支持民族乡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源地保护、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煤矿等工业废水治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计划,力争民族乡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使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形成良性互动。


坚持激发潜力、壮大实力,加大民族乡扶贫攻坚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1+10文件,突出民族乡这个重点,下大力气抓好落实。一是完善扶贫体制机制。充分释放政策动力,激发内生潜力,增强民族乡自我造血能力。各级在统筹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时,充分考虑“民族”因素,对民族乡特别是贫困民族乡应给予重点倾斜,不断增强民族乡自我发展能力。深化扶贫资金投入机制,重点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善人居条件、保护特色村落、培训劳动技能、推广适用技术等重大事项,支持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提高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加大精准帮扶力度。制定民族乡扶贫开发规划,把民族乡一、二、三类贫困村全部列入全省新一轮扶贫攻坚计划;加大扶贫开发资源整合力度,实现民族乡村多种扶贫力量同频共振、效应叠加;加强对民族乡输出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积极为民族乡农民外出就业提供信息和服务。三是加大扶贫移民力度。针对民族乡一些地方生态脆弱、承载能力弱的特点,把民族乡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中之重,对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村寨,加大搬迁投入,加快搬迁进度,推动民族乡率先整体完成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实现既“挪穷窝”又“拔穷根”。


坚持强基固本、共建共享,确保民族乡同步小康目标顺利实现。加快民族乡全面小康建设,根本要靠人才、要靠基层党组织。一是加强乡级干部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支持民族乡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尽快打造一支能够适应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人才队伍。加快培养民族乡党委书记和乡长,全面落实民族乡乡长由主体民族干部担任政策;民族乡招录公务员或聘用事业单位人员时,采取划定名额、适当放宽学历、降低开考比例等方式进人,“先进门、后提高”;加强民族乡干部的岗位交流、挂职锻炼,对民族乡干部的职级晋升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给予适当倾斜。二是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精心选派懂民族乡情、善做民族工作、领导发展能力强的同志到民族乡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实施传帮带工程,切实发挥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提高村干部报酬有效途径,多方式解决村级干部生活困难,激发村级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三是加强致富奔小康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大民族乡致富带头人轮训力度,积极为发达地区与民族乡致富带头人牵线搭桥,促进以强带弱、由弱变强;充分发挥民族乡村族老寨老德高望重、凝聚力强的优势,探索符合民族乡实际的社会治理模式,促进民族乡村和谐稳定、繁荣发展。四是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强化责任落实,强化分类指导,强化监测评价,确保各方力量及时有效整合、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本文载于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2017年第1期;联合课题组由中共贵州省委政研室、贵州省民宗委组成;执笔:李裴、王瑞军、王子铭)



来源:贵州省联合课题组

实习编辑:熊希元

责任编辑:彭鸧锐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