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革案例│贵州余庆“四去四为”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2017-02-26 贵州省委改革办 贵州改革


余庆县2010年被列为贵州医改试点县、2012年又被列入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以来,积极探索“四去四为”做法,在破解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政府回归办医职责、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有效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一、去行政化为“兜底型”,让政府回归办医职责。早在2011年,余庆县就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部门负责人、医院法人代表为成员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行使政府办医职能。经过几年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余庆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进一步规范了政府、部门、法人等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县级公立医院院长由县医院管理委员会提名,医院管理委员会主任聘用,副院长由院长提名、医院管理委员会任命,医院中层干部由院长直接任命,按照组织章程产生“职代会”和“工会”,构建了公益性目标导向明确、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外部监管制度健全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形成了理事会决策、管理层执行、监事会监督的“三权联动”模式,实现医院去行政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全面履行政府办医职责,实施“三个兜底”。实行人员工资财政兜底。2013年,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办法》和《公立医院经费保障的通知》,明确医疗卫生机构所有人员(含离退休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承担。实行政策性亏损财政兜底。对医院药品零加成销售、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所产生的亏损,全部由财政兜底解决。实行医院发展投入财政兜底。将县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服务等投入及历史债务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政府兜底,使医院发展“轻装上阵”。自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来,余庆县级财政除全额保障医务人员工资外,另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医疗设备2.07亿元、重点学科建设580万元、人才培养150万元、公共卫生服务100万元、县人民医院历史债务3800万元,为医院良性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医院再不会为沉重的债务负担及发展资金而盲目趋利了。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提升,2012年至2015年分别为11.17%、11.56%、15.02%、16.53%,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去“看病难”为优诊制,让医院回归公益性质。针对“看病难”等痛点问题,余庆县在不断优化就医环境上推出新举措。着力推行分级诊疗实现有序就医。按照“强扶弱、大帮小”的思路,余庆县人民医院与松烟中心卫生院组建成紧密型医联体,余庆县中医医院与白泥镇卫生院、子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成医联体,引导患者分层次就医,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一般轻度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各种康复期病人回基层治疗,危急重症上转至县级或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诊治。规范双向转诊,实现转诊无缝对接,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推进县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2015年,余庆县县内转诊达262人,其中下转136人。着力简化诊疗流程提供优质服务。2011年,县人民医院率先提出并推行“三十项便民惠民措施”,优化服务流程,开展预约门诊及假日门诊、“先诊疗后结算”、出院预结算等业务,增加窗口、增加设备、增加诊室,基本解决了群众就医“三长一短”问题。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使开展优质护理的科室达到临床科室的100%。成立患者回访中心,安排专职人员对全院出院病人实行100%回访,回访成功率达90%,总体满意度为97.18%—99.22%。通过贵州省“多彩贵州”办公室委托第三方测评,余庆县医疗服务群众满意度连续四年位列全省前三,2016年上半年位列全省第一。着力实施路径管理。全面建立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严格医疗收费监管。县人民医院将131个病种成功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50个病种的目标,2015年入径率达71.3%,成功率98%,平均住院床日从2011年的11.6天降至2015年7.28天。着力打造重点学科提升医院品牌。充分发挥县级公立医院作为县域内医疗服务中心的龙头带动作用,县人民医院建成骨外、普外、重症医学3个重点专科,县中医医院建成脑病康复、针炙2个重点专科,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能力。

三、去“大锅饭”为“计量杯”,让医生回归看病角色。通过改革人员招聘、绩效分配模式,建立完善以服务质量和岗位工作量为主的考评机制,改变吃“大锅饭”的做法,调动干部职工、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医院用人自主制度。余庆县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将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生、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的选用渠道由以前的编委办核定、人社部门下达计划招聘的程序,下放到医院自主选用招聘。2011年以来,余庆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通过自主选拔,共选拔近300人,为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实施绩效分配制度。在全省率先打破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与药品收入、医疗收入挂钩的绩效考核方式,建立起主要以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医疗风险、责任大小、成本控制、医德医风、群众满意度等为依据的考核制度,充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切实摒除了医务人员效益主要靠药品和医疗收入的现象。从2011年起,县人民政府建立了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将医院收支结余部分的30%用于增大奖励性工资容量,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临床一线和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这一比例逐年提升,到2015年给予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收支结余的比例分别达到40%、30%,保证了职工收入不降低,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参与医改的积极性。实施处方点评制度。创新实施药占比考核,制定药占比考核体系,把药占比指标下到科室,如果超过指标一个点,就扣除医生10%的奖金,以此防止医生开大处方,给病人乱用药、用高价药。各临床科室加强抗生素和基本药物的使用管理,严格实行抗生素处方权限,每月开展“处方点评”,对用药不适宜行为纳入绩效考核并进行处罚,有效整治了滥用抗生素行为。2015年,在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医院医务收入达到65%左右,药占比降到了20.5%,抗生素药品品种从2011年的66种降到2015年的26种。

四、去虚高价为“零差率”,让药品回归治病功能。针对“看病贵”问题,余庆县在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上不断创新。推行药品“零差率”销售。2010年6月,余庆县人民医院在全省率先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先行先试打破以药补医。2012年全面取消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进一步规范耗材使用及检查检验制度,提高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确保耗材及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38%以下。近三年来,余庆县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多更好的医疗资源和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而费用却在逐年降低。余庆县人民医院自实施药品销售零加成、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以来,基本药物使用率由2010年的28%提升到2015年的60%以上。住院均次费用从2012年的3734元下降到2015年的3600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呈现逐年降低趋势,降幅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效降低了群众就医用药负担。推行医保支付制度。按照门诊统筹及住院统筹基金“总额预算、总量控制、风险共担”的原则,实施以按床日、按人次、按病种付费为主要措施的混合支付方式改革,通过就医人次、次均费用控制、资金总量控制、风险共担等措施,着力强化各医疗机构自身运行管理,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有效控制了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等耗费行为,降低了医疗服务成本。与此同时,每月对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次均费用限制等相应的控制性指标进行审核,并根据相应情况兑现扣减补偿经费。推行招标采购制度。全县医疗机构严格药品、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药品统一在省药品招标采购平台集中采购,网上采购率达100%,同时,与各药械生产企业代表一律签订《医药产品廉洁购销合同》,规范药械采购实行廉洁行医。

供稿:省卫计委

来源:《贵州改革情况交流》2016年第55期

微编:钟登奎

“贵州改革”微信内容2017年第48期(总第76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