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裴:歌诗合为时而著 • 文章合为事而作

贵州改革 2022-03-30

嘉宾名片

李裴,现任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首席专家,曾任中共贵州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主任、省人大外侨主任委员。

天眼新闻文化频道:《27°黔地标》创立的10年,也是贵州发展的“黄金十年”。贵州这10年的发展,说说您最有亲身感受的是哪些方面?

李裴:10年,从历史长河中看或许只是弹指一瞬间,而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却是一段难忘的历史。过去10年,贵州经济社会大踏步前进,创造了“黄金十年”快速发展期,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总书记今年春节前视察贵州时再次点赞贵州,“沿途所见,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我深刻感受到这10年是贵州发展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10年,最深的感受有5个方面。

一是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4518.9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78万亿元,年均增长10.5%,经济增速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1,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由2010年的第26位提升到第20位。贵州赶超进位的铿锵步履、气势如虹的发展态势,极大提升了贵州的地位和形象,极大提振了全省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是最强的脱贫攻坚力度。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近200万人从大山搬进城镇,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贵州世代贫困的宿命被彻底改变,彻底撕下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

三是最大的山乡巨变广度。建成近8万公里农村通组硬化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607公里,排名全国第四;高铁通车里程1527公里,在山地丘陵占92.5%的贵州高原上架起了一马平川、四通八达的“交通平原”,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组组通硬化路,90%的市州通高铁,通航机场9个市州全覆盖。世界前100名高桥有47座在我省,贵州堪称世界“桥梁博物馆”。乌江“黄金水道”全线通航。昔日“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如今万桥飞架、天堑变通途。

四是最好的民生保障温度。所有行政村通动力电、通光纤宽带、通4G网络,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096元、11642元,是1949年的384倍、242倍。贵州“人无三分银”已经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五是最深的对外开放程度。创建了“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打造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数博会、酒博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等一批重大开放活动平台,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贵州,如今风行天下、美名远播。

天眼新闻文化频道:个体的成长与脚下土地和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这10年,您参与到了贵州哪些重大事件中?或者您的个人事业与贵州发展有怎样的同频共振?

李裴:你说得太好了。歌诗合为时而著,文章合为事而作,个人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大势相结合、与脚下土地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大有可为。这10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有幸参与、见证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有3个方面的工作记忆犹新。

一是全面小康建设。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丰衣足食有着深深渴望,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更是贵州全省上下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2012年12月,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在全省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会后,省委设立全面小康办,我担任全面小康办主任。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三个不能代替”,突出“三个核心指标”,以县为单位推进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在创建活动中,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同步小康的核心任务,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四场硬仗”,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小康社会正阔步走来。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省委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我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督促有关方面落实领导小组决定事项、工作部署和要求,对各地各部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结构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检查、推动。工作中,我们当好“服务员”“联络员”“督察员”,创新工作方式和内部运行机制,建立一整套服务省委改革领导小组快速反映机制,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改革部门的全面深化改革综合平台系统,建立“八本账”管理台账,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实现改革任务统筹部署、跟踪调度、销账备案等动态管理,有力推动贵州改革任务走深走实,农村“三变”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和“放管服”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农村产业革命。曾经贵州农村产业样样都有、可样样都不成规模,很难支撑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省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要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重要指示精神,2018年初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三场革命”,大规模调整种养结构,使山地特色农产品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从根本上改变贵州农村的面貌。我当时担任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有幸亲身参与了这场深刻的产业革命,在服务省委、省政府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中,还会同省有关部门先后编辑出版了《八要素: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实践》《五步工作法:贵州脱贫攻坚的实践》《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典型案例选编》等书籍。这场农村产业革命对全省“三农”产生强大带动力,实惠看得见,全省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茶叶、蓝莓、李子、刺梨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辣椒产加销全国第一,食用菌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梯队,猕猴桃、火龙果、百香果等种植面积均居全国前列。

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您读过《27°黔地标》或者接受过她的采访吗?有着怎样的小故事?

李裴:我和《27°黔地标》可谓是老朋友了。2011年4月,我作为嘉宾出席了《27°黔地标》文化周刊创刊庆典,可以说见证了《27°黔地标》文化周刊的发展历程。创刊10年来,我和《27°黔地标》文化周刊有着很多很多的渊源。比如2015年新春,应你们邀约对《27°黔地标》写了新年寄语,当时提出从话题、对话、辩论3个方面有新突破,增加和规划话题设置,有话可说,且常说常新;要以多元的对话,展示多元的价值,在多群体、多角度、多层次的讨论、辩论和争论中领风气之先。

再比如,去年你们部门策划的脱贫攻坚报告文学“新黔边行”,记者彭芳容沿着贵州边界30余个县市采访脱贫攻坚,生动讲述贵州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每一篇报告文学我都是认真阅读的。当时,我还写了一篇文章《脚步下的大道之光——写在脱贫攻坚报告文学“新黔边行”的行道上》。又比如,去年你们27°黔地标读书会承办的“战疫斗贫·贵州能赢”互联网主题阅读分享会,我作为推荐嘉宾,推荐了《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典型案例选编》《看不见的敌人:带你走进新型冠状病毒》两本书。

作为一名从事政策研究的工作者,我也经常关注《27°黔地标》文化周刊,几乎每期周刊我都会翻一翻、看一看、读一读,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学习生活习惯。我的有些文章也是通过《27°黔地标》发出来的,比如《德润人心方为诗》《龙马精神与民族文化》《雁过留下了什么……》等。

天眼新闻文化频道:10年间,《27°黔地标》从最初的文化周刊,扩展成文旅融合传播和活动传播的多元化平台,除报端之外,天眼新闻文化频道也成为网络传播载体。在新时代,传统媒体都面临挑战,同时发生改变。您的行业也一样吧,您这10年经历的最大挑战和自我更新是什么?

李裴:挑战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挑战的过程也是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过程。这10年时间,我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服务省委工作,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高质量打造“智囊团”和“参谋部”,高水平的当好省委的参谋助手。对我而言,挑战之大在于三个方面之难。

一是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深度和思维的限度“三个维度”之难。参谋助手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参之有道、谋之有方,多提真知灼见,多献锦囊妙计,多出精彩思路,如果不能出思想、出思路,那就不能参到点子上、服到关键处。这些年,从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到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工作总纲,从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到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省委每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战略举措,都对贵州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服务省委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中,跟上思路、深入思考是重大的挑战。

二是不同领导、不同风格、不同要求“三个不同”之难。这10年我服务了几任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每位领导都具有鲜明个性、特点、风格和要求,在文稿服务上如何自如地转换频道、转换方式,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三是领导、学者、实际操作者“三个身份”之难。既要胸为帅谋,“关起门来当领导”,站在领导的角度想问题,又要有专长,站在专家学者的角度谋划思考、扩展眼界,更要站在基层执行落实的角度落笔,不能空对空,要接地气、合实际、可操作,不仅要善于文字表达,更要对实际工作有相当深入的了解。这3个方面之难,就是这10年经历的最大挑战。

应对这些挑战,实现自我更新,最关键的就是学习。我经常和干部职工交流,学习每天要坚持看“贵州人民参考”,也就是《贵州日报》《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看《贵州日报》可以及时了解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阅读《人民日报》可以掌握中央的大政方针,翻看《参考消息》可以知道世界在发生什么。学习三五天,可能没什么收获,但持之以恒坚持一年半载,必定大有收获。这些年,我也是这么过来的,每天都坚持学习,学习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行为自觉。

天眼新闻文化频道:作为《27°黔地标》的老(新)朋友,在她10周岁之际,您对她有怎样的寄语?

李裴:《27°黔地标》创刊10年,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希望《27°黔地标》坚持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坚持追求充满思想的光芒和泥土的芳香,上连“天线”强底气,下连“地线”接地气,紧紧围绕省委“一二三四”工作思路,聚焦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引领贵州风气之先,变“理论灌输”为“故事感染”、变“硬性要求”为“适时启发”、变“刻板说教“为“勉励激励”,用通俗的语言讲清道理、鲜活的故事传播思想、幽默的语言启迪智慧、典型的案例解读理念,推出众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

天眼新闻文化频道:说说您接下来的人生计划?

李裴:人生计划谈不上,顺应新时代的步伐前行吧!从实际出发,做一点有益的事。我来自遵义农村,从小生活在县城乡镇,在天鹅公社大湾大队大茶湾生产队当过知青,对乡村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们有着浓浓的情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就要历史性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今年在视察贵州时他要求我们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在脱贫攻坚中,我们策划了“诗写脱贫攻坚”活动,组织全国诗歌名家,共同书写了展现贵州脱贫攻坚风貌的52部诗歌集、近万首单篇诗歌。现在,我们策划了“诗意纪实·乡村振兴”活动,上个月我们在浪漫花溪高坡乡扰绕村露营基地启动了这项工作,在贵州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上,聚集全国全省的知名诗人,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特色、乡村特点的文学作品,与《27°黔地标》文化周刊同行,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




推荐阅读
    ●贵州“黄金十年"的九个维度
    ●贵州省委省政府:建设300公里的贵阳“四环"
    ●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组织保障体系研究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记者:曹雯、赵怡

微编:石芳蓉“贵州改革”微信2021年第102期(总第1576期)

▌2021年4月12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