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教师:高考作文应该这么写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立德树人”是高考命题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何在作文里体现出“立德树人”呢?
我认为,考生的作文,应该让人从中看到一个思想深刻、思维缜密、视野开阔的中国当代青年形象。这样的青年,才会写出思想深刻、思维缜密、视野开阔的文章。
思想深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观点的深刻和语汇的丰富。观点的深刻,往往包括观点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本质找原因,通过原因想对策”三块内容。
打动人的思想往往有打动人的词汇,而很多庸俗的思想则常采用俗套的词汇。采用新颖别致的词汇,文章里的思想也就活泛生动,比如常见的说法“坚持就是胜利”,语言俗套而不能感染阅卷老师,但若采用“不放弃、不抛弃”这种说法,则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如何做到思想深刻呢?我们要有顶层思维,要学会从“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国家需要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能传承文化、开拓未来,拥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时代建设者、接班人。
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思考问题不妨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四个角度入手。一般而言,结合命题材料,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思考,往往会想得更深刻。
比如一个作文题是关于“交往的边界”这个话题,表面是谈论青年交往时的边界,但这样写很容易浅表化、泛泛而谈,若从更深层次看,其实是探讨成为一个什么样的青年的问题,也就是要青年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从“既要合群乐群,又要独抒己见”的视角立论,则要深刻得多。
思维缜密,就是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万物。从逻辑角度,事物之间常见的关系有对立、选择、并列、递进、条件、因果等几种。现在很多作文题目的材料中有“有人说……有人说……”,用两种或多种说法来激发考生思考,其实质也是要学生梳理这两种或者几种关系。
这几种关系里,考生要避免简单化选择,而应该进行思辨。遇到几种关系的时候,我们只有在对立的情况下才选择,比如“真善美与假恶丑”,那毫无疑问选择“真善美”。
但世界是复杂的,不是二元对立的,所以我们要采取多向思维。比如“有人赞同人脸技术与有人反对人脸技术”这个话题,就不能简单选择赞同还是反对,而是要从现象与本质的角度去思考。
如何做到思维缜密呢?从整篇文章来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段逻辑,还有“引、议、联、结”的方法符合一般的逻辑思路,都是可行的。但文章不是死板的不可变化的,而是可拼接的“七巧板”,只要符合刚才提到的几种关系,都是合理的。
另外,议论文要在论证这个环节下功夫,若只是“观点+例子”,而没有分析阐述,这样的作文肯定不会得高分。
视野开阔
视野开阔,则要求考生不论哪个话题都能说,观点都有例子佐证。关于作文选材,前几年有个笑话,比如一谈挫折,大家都会看到爸爸去世妈妈患病,满屏都是伤痕累累,这是选材的“求同情派”;又比如一说爱国,就是屈原,一说奋斗,就是屈原,一说诗意的生活,还是屈原,一句“屈原向我迎面走来”开头,就可以把所有高考作文演绎下来,这是选材的“翻旧书派”。
出现这类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考生思路狭隘,视野不开阔(这与考生日常生活和阅读积累不足有关)。你看到的世界有多宽广,你的文章题材就有多宽广。
如何在文章中体现出视野开阔呢?首先要针对性地积累素材,针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四种思考维度分别积累素材。很多考生平时有丰富的素材积累,但考试写作文时感觉都用不上,主要原因是没有针对性地积累。比如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个素材,一般用于“青春、爱国、职责”等“人与社会”维度,却很难用于“人与自然”维度,平时要各方面素材都积累一些。
其次,要记住素材的细节。比如要写“让青春托举更美好的中国”这篇文章,想用益西曲珍这个例子,就必须记住益西曲珍所在的“西藏双湖县这个中国海拔最高的建制县”,说明“在最艰苦的地方,青春也可托举美好中国”,而不能用一些模糊的语言。
若你的文章,让人感到作者是一个思想肤浅、思维混乱、视野狭窄的人,必然不会得到好的评价。
成就高分作文的三支箭和一张弓!
特级教师助力考前作文冲刺
高考作文如何写才能取得高分?怎样读懂题目,写出灵动、充满生命力的作文?
北京四中第一届道元实验班语文老师、北京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连中国为大家送锦囊了!
高考前,来一场作文冲刺吧!原来,高分作文,诞生在这三个地方……
高分作文诞生在人内心丰富的弹性空间里
教育不是一年年、一层层的固化与肢解;相反,良好的教育是给予人内心丰富的弹性空间。优质的教育,就是培育人丰富的可能性。
作文,作为“人”的一种生命输出与生命再现,其内在的规律自然也包孕在其间。一个作文题目,就是一颗种子,落在写作者的生命空间里。
高考卷曾考过这样一道作文题,题目的主材料是小林的一幅漫画(如图),我们就从这道作文题说起。
就在高考前夕,微信朋友圈里小林漫画的原作走红了。
原作与高考选用材料基本情形大体一致,关键性的不同是,原作中老师说的是:“你们再看看卷子,我再看看你们。”
我的不少朋友都是教师,我至今记得,面对小林原作,教师情感仿佛一下子被击中了——
有的教师朋友说:这幅漫画真是道出了老师的心声!
有的教师朋友感喟说:这幅漫画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
我当时看到了小林漫画的原作,也看到了不少教师朋友们发自肺腑的评论,我心亦有戚戚焉。
三年一路相伴走下来,多少岁月,多少往事……师生之间值得留恋与怀想的东西太多了。
理解感动之余,我是不会做漫画中老师如是表达的。
高三,毕业前最后一节课,我和学生说过不少话,但我不会把“卷子”作为我们彼此之间内在的师生联系与生命联系。
高三,我曾说过:
三年‘停靠‘是相互的一种认同,是相互的一种默契,更是彼此的一种欣赏;‘停靠‘是两种生命相交相融一道隽永的风景。
你们走时,我希望你们能开成一道风,我喜欢如磐的发威的火红的吐着粗重白气的远赴千里的巨轮。汽笛长鸣,铿锵有声,此时的我应该云霞满天,背倚青山。
如若变作漫画原作当中的那位老师,我想我不会说:你们再看看卷子。
如果一定要让我带着卷子进行表达,我想我会说:你们再看看卷子里的“世界”。
“世界”两个字,对我而言,尤为重要!
这是我与漫画原作的情感默契,也是我与漫画原作的内心冲突。
以上这些内心经历是我(也可以视为是一位考生)在遭遇这道高考作文题之前的内心基础。
每个人都是带着一个既有的内心基础面对考试题目的。这个内心基础,决定了文章关键的张力与根本的取舍。
高分作文诞生在人真实的生命体验中
高考的那一天,考生面对试题,看到的正是小林的漫画,但却是改编后的——将原作中的“卷子”变成了“书”。
每一个概念的背后,都存有一个世界;例如,卷子、书。
如若你与这个概念背后的世界,沟通过,交锋过,碰撞过……这个世界就会成为你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是构成一篇文章核心内容、关键特色最重要的基础与能源。
高中阶段,面临作文,我们习惯说审题。为什么有的人对某些词语就是没有敏感。词语敏感的问题背后,是否意味着某种必要的生命体验的缺失。每一位写作者只能写自己已经存有的东西,即便是神妙离奇、变幻无方的想像也是基于我们的“既有”。
我的一位学生高考失利后,在开学前曾给我写来这样一封信:
学生感谢我,更是在感谢真实阅读的力量。
学生在信中提到的诸篇作品,都是现代文阅读的篇目。只不过这些篇目都是我精心选择过的,我把卷子——更确切的说——我把“卷子”里文章当做“书”来读了,而并未狭隘地停留在“卷子”上。
这是我多年来得分要领——通过发展“人”来发展“分”。
高三学生时间紧,我就精心将卷子里好文选出来,当做“书”来读。在切实的阅读中,在与文字内在磨戛中,学生心中才能诞生充沛真实的生命体验。
由此而诞的生命体验,不仅对这次作文“正中下怀”,“押中题目”;而且真实的生命体验也是决定文章细节与高度的关键性因素。
一篇情感丰沛、思考独特、饱含力量、自具规模的高考高分作文正是由此华贵而诞。
高分作文诞生在课堂自然的光芒里
第二个“再看看”,是老师说:“我再看看你们”,强调的是教师、学生、书三者的交融。
老师希望通过“再看看”的方式,在学生与“书”内在交融的基础上,再将老师自己连通其中,这样师、生、“书”彼此融通,就构成了一条以老师为端点的三点成一线的无比辉煌的射线,将现在与未来完整地融为一体。
在高三最后一节课,我没有说过“再看看”,但我和学生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将永远热爱天空和大海,我们将永远热爱世间那些站在黑暗里高贵而庄严的灵魂。
我们无论走多远,心中永远有大地和河流!有苍生,有世界!
曾经种下的,我们将加倍呵护并用心体会。岁月流逝,我们的生命却总不结茧!
因此题目在两度交融里构建的是无限辉煌、无比辽阔的师生情。这是老师对学生深情的诉说,在对学生深情的诉说里,何尝不包涵老师对自己职业的理解与把握?
为什么要再看看自己的学生,要再看看这群年轻的生命?因为在课堂里,在书海中,师生一起看到了无尽辽阔与高贵的内容……
课堂里的自然光芒,先将你镀为金色,再投映到你的笔尖,变成有光亮的文字。
题在文上,还是文在题上?
就考试而言,作文题自然是一道检测性的题目,似乎应考者(写作者)总是处在一种被动无奈、被检测被评价的地位,命题者往往总是居于主动地位支配地位。
但从写作更深层角度去思考,命题与写作从来都是一场微妙而内在的博弈,两个方面并列起来看,才饶有意味。
真实的状况是,一道优质的作文命题,学生的写作状况不一定就好,考生有可能辜负了题目。
在现实的教学中,我常常这样鼓励学生——
命题优质,但我们的写作不一定就必然优质;命题局困,我们的写作不一定就必然局困。命题是命题者的事情,而写作去却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就不可不在意,就不可不努力,就不可不计较。
一道作文题,是命题者与写作者一场内在的一种博弈,就写作深处而言,并不存在命题者就尽占上风的问题。面对那些高于自己命题的写作,不糊涂的命题者也会心生喟叹吧;面对高于自己的写作及写作指导的命题,我们师生也会心有反思吧?
这是我获取作文高分的三个途径与一个期待。
分数当然很重要,但分数和人放在一起,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呢?
如果在成就人的同时,也成就了分。这样的途径,为什么不能引起我们的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呢。
成就“人”(师生一体)也是在成就学生作文的高分。
(作者:连中国)
高考来了,如何科学答题?
这5点一定要转给考生
为什么有的人能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成为“黑马”,而有的人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一到大考就“掉链子”、考不出理想的成绩?这背后有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考试也是一门学问,需要认真研究、科学应对,做到这几点,考试或许就会多拿分,一起来看吧。
考试时间安排不合理,最典型的表现是做不完试卷上会做的题,导致考试严重失分。
不少人提出答题顺序应该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简后繁,我不太同意这种观点。在考场上时间这么紧张,如何一题一题去鉴别难易、生熟、简繁?我认为应按照试题顺序,从前向后答题,因为高考题的编排顺序本来就是符合考试心理的,是由易到难的,目的是先让考生进入状态,再慢慢加大难度,理论上是越往后越难。
做选择题时为了节约时间,不要做一题填涂一题,也不要等到把非选择题做完再填涂选择题答案,可以先把每道选择题的答案写在试卷的题号前,不要写在题目的括号内,更不要在选择项上打钩但又有改动,这样后面找时不仅耗时,而且很容易出错。
全部选择题做完并复查后就把答案选项涂到答题卡上,能防止遗漏未涂。非选择题不要先在试卷上做好后再往答题卡上写,这样很可能时间不够用,历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这方面吃亏的考生不在少数。
题目的分值应该与用时成正比。以往经常有人问我:“多长时间做一道选择题,多长时间做一道填空题,多长时间做一道大题目比较合理?”这不能一概而论,与题目的难易、考生的水平、平时的解题速度等都有关系。
一般来说,高考中的选择题或分值较小的题不要小题大做。命题组的本意是小分值和容易的题用时少,大分值和难题用时多。如果在分值小的题目上耗时太多,导致分值大的题目只能草草解决,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小芝麻”没有捡全,“大西瓜”又丢了。
节约时间的关键是一次做对,一气呵成。考生不要指望通过最后一次检查来力挽狂澜,一是因为要检查出自己的错误比较难,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二是如果有时间检查,也不要一题一题地检查,而是先查那些在第一遍做时自我感觉有疑问的题;
三是现在高考各科的题量都很大,对于大部分考生而言,很难有比较多的检查时间。比如高考作文,过来人都有体会,留给考生修改作文的时间几乎是没有的。这就要求考生力争一遍过、一遍清,一气呵成。其他类型的题目都差不多。
千万不能因为一道难题而失去了整场考试,一定要通盘考虑,算总分账,最大限度地提高总分才是硬道理。高考是在规定考试时间内的竞争,如果时间分配不合理,会导致会做的题目因时间不够而没做。另外,绝对不要提前交卷,务必要用全、用好、用准考场上的每一分钟。
要解题就绕不开审题。先审后做、慢审快答、先准后快,应该是我们做题的准则,先求准确,后求速度。不正确的所谓快,没有任何意义,快一点会错一片,“宁可多审一分,不可抢答一秒”。有了审题的“慢”,才能有答题的“快”,欲速则不达、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写文章时不能“文不对题”,回答问题时“答不对问”肯定也是错误的。出现“问牛答马”“所答非所问”的根本原因是审题环节出了问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连题目都未看完、未看清,怎么解题?
要解决答非所问的问题,应该在审题时多做记号、划重点,做到眼过、手过、心过,提醒自己按要求作答。任课教师也要结合本学科特点,总结出本学科学生审题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提前“打预防针”。
字迹不清,让人无法辨认,一定会影响得分。字体可以不漂亮,但书写认真、整齐好认很重要。在高考争分夺秒的紧张状态下,过分追求、关注字体漂亮,势必会影响答题速度。因此,在考场上应遵循“慢思考、快答卷、字迹清”的原则,切忌乱涂乱改,让人看不清。
规范答题就是增分。文字表述题要有因有果。如果答案相对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表述清楚的,心中要有一个小提纲,不至于心中有数却说不清楚,确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层次分明,有因有果,并且用好标点符号甚至序号,让阅卷老师一看就明了。如理科的实验,应该先描述实验操作,后指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得出完整、准确的实验结论。
规范答案用语,学科专业用语不能出错。要准确使用学科语言、书面语言,尽量避免使用不规范的口头语言,防止因口语化表述不准确、不规范而丢分。
要用好草稿纸,以备复查,尤其是对于拿不准的题目,有多余时间时先复查这些题目。大多数人对于草稿纸的使用不重视,很随意地写写画画,没有条理,把整张纸弄得乱七八糟。
怎么用好草稿纸?应该先把草稿纸对折、再对折,这样就把草稿纸折叠成4份,正反面就划分为8个区域,使用时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正面到反面,并要标上题号,以便复查。
其实,现在的高考,由于阅卷时不在试卷上批改,那么试卷本身就是最好的演算纸,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样既可以省去使用草稿纸的麻烦,又便于复查,可谓一举多得。
高考时得分、多得分才是关键。不写不得分,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除非明确提出错误倒扣分,否则尽量不要留空白。
最怕大面积题目开天窗、留空白,特别是正误判断题和选择题,如果实在不会做,可在规则和初步思考的范围内猜,坚决不要留空白。事实上猜想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如数学上就有很多著名的猜想,像人人熟知的哥德巴赫猜想,就不是一般人能猜想出来的。
对于分步给分的题目更不能留空白,能写多少写多少,哪怕写一个公式、方程式、原理,可能也会得一点分。在不能保证时间充足、没有重做可能或者没有特别把握的前提下,不要轻易把写好的答案划掉,也不要随便改动第一次的答案,毕竟第一次是花时间思考的,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不要患得患失。
(作者:嵇雷高,系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原校长、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教育报
统筹:张烈烈
编审:代芹涟
微编:黄 勇
▌2021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