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贵州红军后代:讲述红色家风的故事

贵州改革 2022-03-30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1988年,78岁的老红军孔宪权在贵州遵义逝世。十多年后,孔霞开始关注并学习红军长征这段历史,这才对爷爷孔宪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位老红军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党。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红军长征的胜利预示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也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孔宪权是参加过红军长征的一名老战士。1930年,他在老家湖南省浏阳县参加红军。从中央苏区开始长征,一直打到遵义城头,身经百战的他因腿部中弹实在走不动了,散落在长征的半途,永远留在了遵义。
遵义位于贵州省会贵阳以北170公里处。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也因此被认为是长征和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红城遵义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于1955年在遵义会议会址旁建成开放,纪念馆内1500余件馆藏文物供人们重温历史。孔宪权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为纪念馆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爷爷生前我对他的了解并不深入,只知道他是老红军,知道他有一些不同的待遇。他的性格很刚烈,要求后辈很严格,从不允许我们铺张浪费。”孔霞说到。
孔霞1970年出生在云南昆明,她的父亲在昆明当兵。6年那年父亲退伍后孔霞一家回到遵义,后来一直在遵义生活。
“家中那么多兄弟姊妹,我和爷爷的交流其实并不算多。但我仍然记得他会专挑下午的时候去菜市场,专拣蔫掉了的蔬菜买,用他的方式帮助菜农,我奶奶都拿他没办法。”孔霞回忆到。
1997年,孔霞考取了全国导游证书。“导游这个职业要求你对地方文化、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我后来系统的了解红色文化、做红色宣讲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孔霞说到。
孔霞告诉记者,孔姓在贵州比较少见,每当出差或聚会做自我介绍时,别人都会问她家是哪儿的,自然而然就引出爷爷这段历史。
2013年,任职于遵义市红花岗区文体旅游局的孔霞从原来的岗位上退下来,开始系统学习、整理长征故事,从而走上红色宣讲之路。2015年,她开始作系统的宣讲,肩负起弘扬长征精神的重任。
过去几年里,孔霞时常到学校、革命纪念馆等地作宣讲,还参加各种红色故事分享会、朗诵会,慢慢地把红色宣讲当成一份事业。她常常被问到,“如何理解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我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它鼓励我们在遇到任何挫折时都要坚强,激励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怕吃苦。”孔霞说,她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不仅来自于历史,更来自于爷爷日常生活中的点滴。
“再苦再累,爷爷没有向政府提出过想要什么优待,完全自给自足。我听我爸爸讲,那时候日子多艰苦呢,他上学只有一条裤子穿,这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怎么也想象不到的。”
据孔霞介绍,孔宪权教育后辈要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讲得最多的就是“成物不可损”。“我儿子99年出生的现在都上大学了,家里还有很多老物件,比如说我经常用的一个电火锅,比我儿子还大,保存得非常好。”
孔霞说,爷爷一辈子都在践行长征精神,坚持做到尽力而为,不给别人添麻烦,为他人无私奉献。
1988年孔宪权去世后,孔霞在他的骨灰中找到六枚弹片。“爷爷在世的时候,从来只讲战斗如何精彩,从来不提自己受过的伤。“我想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众多红军战士的集中体现,他们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不畏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在宣讲红色历史的过程中,她愈发认识到长征精神对于当代教育的重要意义。“飞速发展的中国在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这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努力拼搏的成果。红色教育要做到潜移默化,艰苦朴素能吃苦的长征精神应该代代相传。”




推荐阅读

    ●中央红军转战在贵州

    ●红军长征中的十大经典战役

    ●守护红军英魂!贵州这一家5代人坚持了86年

来源:中国日报网

记者:杨万丽、杨军

编译:赵妍迪

统筹:张烈烈

编审:代芹涟

微编:石芳蓉“贵州改革”微信2021年第163期(总第1637期)

▌2021年6月12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