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贵州改革工作动态(3篇):湄潭县•织金县•碧江区

省委改革办秘书处 贵州改革 2022-03-30


湄潭县探索集镇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湄潭县以建设贵州最美乡村为契机,针对集镇管理痛点堵点难点问题,选定抄乐镇为示范点进行先行先试,探索“集镇管理委员会”管理新模式取得实效。

一是建机构强管理。建立党政领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集镇管理委员会”,充分吸收离任村干、老党员、人大代表、热心群众参与集镇管理。落实集镇管理日常各项事务,积极引导学生、干部、群众等开展公益志愿服务,通过日常巡查、劝导及清理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制止各类不文明行为。目前,已吸纳11名热心奉献的离退村干、优秀党员、人大代表等进入集镇管理委员会,已有136人次参与集中开展集镇管理志愿活动。

二是明职责定目标。建立集镇管理委员会管理制度,将集镇区域划分为15个网格,将村建中心、综合执法、市场监管、派出所、整治办等部门纳入集镇管理领导小组,实行统一调度、综合联动,确保集镇管理空间无遗漏、行业全覆盖。按照“人员到网格、责任到网格、奖惩到网格”原则,压实各部门(单位)干部职工区域责任,严格落实考核奖惩机制。

三是强举措求实效。按照“规范、集约、优化”原则,对“马路市场”进行分类、摸排、整顿,通过人性化布点、科学化整合、标准化管理,集中开展常态巡查,坚决杜绝无序经营者“打游击”。围绕“停车难、停车乱、管理弱”三大难题,把握“疏堵结合”原则,加大对违规停车行为的规范引导和处罚力度。目前,已查处店外经营、游商散贩等不文明现象100余起,开具违停罚单50余台次,已清除破损广告20余幅,各类乱贴乱画广告200余处,补栽行道树20余株,新增改造绿地1000余平方米。

                         (湄潭县委改革办供稿)    


织金县乡村产业越升级农民参与度越低
“两难”困境观察

 

近年来,织金县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开新局,乡村产业升级过程中,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等导致散户竞争优势下降,进而使得一部分农民失去了参与产业、从中获益的机会,出现了“乡村产业越升级农民参与度越低‘两难’困境”。

一是农民现代化意识不强。由于大量富有创造精神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生产一线大部分人员属于中老年群体。根据调查,目前织金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居多,在家有劳动力的农户均为45岁以上,这部分人员教育程度偏低,在具体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耕作观念较强,科学种田主动性不够。

二是产业发展资金筹措困难。产业升级、产业发展要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势必需要大量发展资金进购相关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技术设备。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产业发展规模小,生产效益不明显,农业产业项目难以落实抵押担保,产业发展资金短缺;加之地方政府和上级匹配的发展资金大多局限于购买种子、化肥、地膜、农药等生产物资,而涉及产业项目实施的土地流转费、工人工资、管理费用等资金比重远远高于生产物资款项,农民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筹措困难。

三是龙头示范带动效应不明显。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各乡镇都打造了一些示范点,但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示范点的示范效应不明显,部分村合作社领办的示范点,由于受技术水平和人员力量的制约,缺乏对产业发展的科学谋划和长远规划,其产量和品质很难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出现农民不爱农难题。

针对乡村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两难”困境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探索解决。

一是强化技术培训,提升农业现代化意识。采用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针对性、有意识的技术培训,提升农民农业现代化意识。同时,根据地方实际,探索制定相应鼓励措施和奖励制度,多渠道引导农业技术人员在乡村集聚,呼吁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年轻人员参与产业发展,让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以家庭增收带动更多群众参与产业升级发展。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破解发展资金不足难题。探索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农村土地承包权和农业用途的条件下,从政策角度快速打通利用农村土地经营权办理不动产登记的通道,以办理银行所需的不动产登记证用于融资;或政府帮助呼吁银行放宽一定准入条件,农业产业项目直接以获得的农村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向银行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最终达到解决资金筹措难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性。

三是突出示范带动,着力破解农民不爱农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水平,让更多真正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进驻,让他们的团队在群众还没有尝到甜头的情况下,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用好换届契机,把责任心强、敢于探索的,懂农业、爱农业的人员吸纳到村支两委,做实做好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让群众在观望期有看的、有学的。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个体户开展多种模式的产业融合,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村级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

                          (织金县委改革办供稿)    



 

碧江区严把“三关”筑牢冷链食品安全防线

 

一是严把监管“责任关”。制定《碧江区进口冷链食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成立进口冷链食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市场监管局。建立常态化联合排查和执法检查机制,由区市场监管、工业和商务、卫生健康、交通运输等单位负责,做好辖区内从事冷链食品及低温肉类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相关场所的摸底排查等工作,督促从事冷链食品相关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生产经营单位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目前,组织全区冷链食品经营户召开冷链行业疫情防控工作会议5次,出动市场监督管理执法人员230余人次,培训冷链食品行业从业人员200余人次,签订《碧江区冷冻冷藏食品经营者落实疫情防控工作承诺书》158份。

二是严把进货“入口关”。组织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对全区72家冷链食品经营户(含超市)实施“网格化、痕迹化、动态化、精确化”监管,对全区冷链食品经营户实行“周检查、全覆盖”的监督检查模式,督促经营者严格履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货到票到及进货48小时报备制度。到货后,立即组织疾控中心对运输车辆、人员、货物进行全面消毒及核酸检测,合格后方能上市销售;对不符合运输、存储、购进和使用进口冷链食品相关规定的一律下架封存并严格查处,织密织牢冷链食品进货入口防控网。截至目前,检查冷链食品经营户(含超市)600余家,依法停业整顿5家,立案调查3起,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30余份。

三是严把流通“查验关”。在日常监督检查中,严格查验进口冷链食品流通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物品消毒证明、核酸检测证明“三证”及报关单等文书,严格要求大型冷链食品经营户落实有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管理制度、防控指南、应急物资储备“四有”制度,严格要求进店人员“亮三码”、量体温、戴口罩、从业人员100%接种疫苗,严格落实冷链食品存储点、销售点每日消毒、工作人员量体温、消毒上岗等防控措施,建立冷链食品信息追溯体系和进销台账,确保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目前,全区冷链食品从业人员343人全部完成新冠疫苗接种,严格落实冷链食品从业人员隔天一次核酸采样规定,开展核酸检测1500余人次,对冷链食品外环境采样2290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碧江区委改革办供稿)    




推荐阅读
     ●贵州改革工作动态(3篇):安顺市•修文县•安龙县
     ●贵州改革工作动态(3篇):南明区•仁怀市•钟山区
     ●贵州改革工作动态(3篇):德江县•从江县•贵定县

来源:《贵州改革工作动态》2021年72期         

统筹:张烈烈

编审:代芹涟

微编:黄   勇

“贵州改革”微信2021年第352(总第1826期)

▌2021年12月18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