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台人说史:1-3 學史記從何開始?

2017-11-18 玖点文学

录音字幕:

接下来在上课之前

我还为各位介绍一下

在台湾大学历史系的史记传统

中国学问贵在有传承

最早在台湾大学历史系开设史记课的

是这位非常特殊的老先生

我个人很钦佩他

他叫徐子明先生

徐子明先生  各位看到我这里的资料

他是1888年出生的

换句话说  他是19世纪末的人物

在清朝末年的人物  多半这些读书人

都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徐子明先生也不例外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通读四书五经

而后他又遍猎先秦诸子典籍

他最喜欢的就是两汉史传

当然也包括《史记》在内

他20岁的时候北上清华

去考留美甄试

他在当时留学生的考试他是第一名考上

第一名考上之后

这位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徐子明先生

跑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去

专攻欧洲史和德国文学

他在拿到大学学位之后

又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去

他读欧洲史跟德国文学

当然首选是欧洲

在海德堡大学里面他拿到了博士学位

回来以后  他先后在北京大学

中央大学、台湾大学任教

这位先生特别的地方就在于

他虽然是留学国外  留洋多年回来

他是最正宗的外国博士

那么回来以后呢  他力主要发扬国粹

所以他在学校虽然曾经讲授西洋史

但是他在台大历史系

他是第一个首先开史记课程的人

而且据我的老师告诉我

他在台大的时候

他最大的特色就是喜欢穿长袍马褂

他是以捍卫中国国粹而闻名的一位老先生

那么第二位在台大

接着徐子明先生开设史记课程的

就是我的老师  阮芝生先生

阮芝生先生是台湾大学历史系的教授

他在台湾大学多年开授史记课程

《史记》这本书是记春秋而来

因此阮芝生先生在先后写过

《从公羊学论春秋的性质》

他从春秋开始为文

然后接下来他又写过

《司马迁的史学方法与历史思想》这样的论著

他前后曾经写过非常多研究《史记》的文章

包括这里所谈的

各位可以看到的《司马迁之心》

也就是《报任少卿书析论》

这样专门的论文有非常多篇

他很多篇片论《史记》各篇的特质

都非常值得各位细细阅读

那么我的《史记》所学

也从阮芝生老师那里传承而来

那第三个就是我

我是台湾大学历史学的博士

也是北京大学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博士

我在台大历史系的课程

曾经得过台大的全校教学优良奖

那么因此现在我把这样的课程也呈现给各位

希望各位能从这样的课程之中

能够获取各位所需

不让各位失望

在前面  我们已经简单地介绍了这门课的特色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特别是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在这么多的经典中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

那《史记》这本书的特质是什么

它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以及台大历史系“史记”的传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各位介绍这些之后

我们接下来就要讲授《史记》的本文

那讲《史记》这本书

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从哪一篇开始讲起

《史记》这本书总共有130篇

当然同学会有疑问

从哪一篇开始讲起它也是个问题吗

它不但是个问题

而且我跟各位说还是一个大问题

一本《史记》130篇

讲课的老师通常选择从哪一篇讲起

就代表讲课者对于《史记》这部书的认知

如果你把《史记》当成是文学或故事看

通常大家会挑文辞优美  故事精彩的

于是就有很多人就从《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开始讲起

那么如果你是拿《史记》当成历史看

有的人就会从头开始讲

从《五帝本纪》、《夏本纪》

《殷本纪》或《周本纪》开始讲起

每个人的选择不同

都有他的优点

可是我们这门课的特色就在于

我们不是把《史记》当成文学讲

不是把《史记》当成历史讲

我们的目的是要用“史记”来讲《史记》

讲得更清楚一点

我们是把《史记》当成一部经典名著

我要带领各位来读懂作者到底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作者在这本书里面到底想表达什么

如果你把《史记》当成经典名著来看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中

第一篇必然讲自序

为什么

自序在一本书里面

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们先从“序”字的意思开始谈起

什么叫做“序”

问各位同学这个问题

各位同学脑中一定浮现起来的

是你们过去看过许许多多现代著作中的序

在我们今天序的习惯

通常是指放在一本书前面

最前面的那一篇

有时候是自己写的序

有时候叫别人写的序

那么如果是自己写的序

通常一开始这个序就是在谈

作者说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写这本书的念头的

谈一谈我的感想

再谈一谈我要感谢谁

这样序的写方式基本上没有问题

但是古书的序  远远不止如此

《史记》的序到底要怎么去理解它呢

我们看看讲纲里面

我认为对于“序”这个字解释得最好的是吕思勉

吕思勉清楚地告诉你

“序”这个字有两个意义

第一个意义是“序者,绪也”

序就是端绪的意思

要做一个学问

最重要是像理一团乱丝一样

你们看那个“绪”是什么字编的

理一团乱丝一样

最重要找到它的端  线头在哪里

找到了线头在哪里

你才能把一团丝给理清楚

这个就叫做“得其端绪”

读书也一样

书 所有的书

里面可以包罗万象

但只要作者是头脑清楚的

他必然有他的端绪

他常常会把那个端绪

写在他的序里面

帮助后来的读者

用最简单明白  最快捷的方式

明白我这本书到底要说什么

那么第二个意思吕思勉就说的很好

“序者,次也”

什么意思呢

就是次序的意思

一本书中间会包含着很多篇

今天就是包含着很多章节

你的章节要怎么安排

你先要谈什么  后要谈什么

在每一章底下你每一节的先后次序又是什么

这种东西就代表了作者对于全书的架构

对于全书整体的认知

因此在读书

任何一个头脑清楚的作者写的书

你们都必须重视它的目录

因为这个目录就代表了全书的基本架构

从目录去认识一个书的整体是最快捷的方式

但是我先说  只限于头脑清楚作者写的书

有的时候目录不清楚

是因为作者本身对他要做的题目其实也不是太清楚

这个我们就不谈它

所以《史记》这本书里面它的序

吕思勉的理解就包含两个意思

一个是所谓的“端绪”

也就是今天一般我们常说的“序”的意思

一个是所谓的“次序”

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目录”的意思

因此《史记》中的序

就包含着今天所谓的“序”跟“目录”

两者合一的功能

但是不管是序还是目录

我都跟各位说过

对于一本书  这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你要了解这一本书

必须从这一篇开始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这门课一定要讲授这一篇的原因

认知到这一点的

其实古人通常都知道这件事情

不信我们可以看看章学诚怎么说

章学诚就清楚地告诉你  什么叫做“序”

“明述作之本旨,见去取之从来。”

一篇序  好的序

特别是太史公之序

要告诉你  我述作

一本书通常有“述”有“作”

“述”是因袭前人的部分

“作”是作者创新的部分

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有述无作

也不可能有作无述

如果有述无作  这本书就不成其为单独的一本书

因为作者完全没有加自己的意见上去

他只是把旧的书重新抄袭了一遍而已

如果只有作

任何一个文化都不可能是无中生有的

你能作一本书  必然是你有相对的文化基础

所以叫述作

“明述作之本旨,见去取之从来。”

什么叫做“去取”

史书和史料不同

任何一本史书

都不可能把所有的史料完整地抄录在里面

否则这本书就会变成流水账

这本书就会杂乱

让人不明白这本书重要的要点在哪里

因此任何一个史学家对于史料都必须有去有取

去的部分就是删的部分

取的部分就是留下来的部分

从去取之间  才能看出一个史家的功力究竟何在

而史家通常会将他去取的原则

也明白写在他的书里面

这叫“见去取之从来”

好  前面是引了两人的话

用我的话去简单说

序是什么意思  就是“述一书之体要”

一篇序最重要是要把这本书的体

就是它的整体结构

要  它的要点

包括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读这本书要注意哪些要点

通通会写在序里面

而在从这个观点  各个角度来看

《史记》的《太史公自序》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自序

要了解《史记》 就一定要读《太史公自序》

那么同学会说  好吧  除了要了解《史记》

我们必须先读《太史公自序》之外

读《太史公自序》还有什么别的好处吗

有的

《太史公自序》除了在《史记》之中

它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以外

它本身的文字

在中国国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过去  《太史公自序》被前人推崇为三大名序之一

这三大名序是

《太史公自序》、《说文解字序》、《文献通考序》

那么最早  也最著名的正是《太史公自序》

所以我们可以先从《太史公自序》开始读起

简单的  前面讲的这些是要告诉各位

跟着我读《太史公自序》

各位不会浪费时间  不会吃亏的

不管是就这篇本身的文学价值来说

不管是这篇在读懂《史记》上的意义来说

它都占有非常重要  无可取代的地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