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台人说史:1-4 如何培養孩子?

2017-11-18 玖点文学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链接

录音字幕:

解释完了篇题跟序之后  各位还要注意一下

这一篇文章完整的篇题是

《太史公自序》后面还有3个字  哪3个字

第七十

什么意思呢?  难道《史记》有70篇自序不成?

当然不是  第七十代表他是列传体70篇列传中的最后一篇

而《太史公自序》除了本身是全书之序之外

它同时也是70篇列传中的最后一篇

为什么它是70篇列传中的最后一篇呢?

因为太史公在这篇中

除了把全书的体要讲述一遍之外

他这一篇文章同时也是替自己作列传

因为他是替自己作列传

因此他把自己排在了70篇列传中的最后一篇

所以读《太史公自序》的各位必须注意

这一篇文章同时兼具两个性质

它既是全书之序  也是作者本身的自传

好的  我们先讲到这里了 接下来我们要讲本文了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汉代的太史公  我前面说过了

太史公其实在汉代正式的官称是太史令

太史令这个官职在汉代它所执掌的正职

是负责天文、历算、祭祀之事

它主要管的是天文、历法

所以这里才告诉你“太史公既掌天官”

“不治民” 他不是一个治民之官

而他这里的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我说过《史记》这本书是由司马谈和司马迁

父子两代之力相继传述而成

“有子曰迁” 他的儿子叫司马迁

接下来是司马迁的自述

“迁生龙门”  司马迁出生的地方在龙门这个地方

“耕牧河山之阳”  各位特别要注意

什么叫做耕牧

这个  我们过去的传统观念都以为

中国到汉代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业社会了  其实不是

从耕牧可以看得出来司马迁的小时候是且耕且牧

既从事农业的事业也从事畜牧的事业

否则一旦气候变化  家庭的生计就很难保障

“河山之阳”  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

山南水北叫做“阳”  山北水南叫做“阴”

所以河山之阳指的就是山南水北的地方

“年十岁”  我们接下来要特别注意

你看看司马迁这样国史上如此了不起的人物

究竟他父亲是怎么教育栽培他的

“年十岁则诵古文” 司马迁十岁的时候

前面跟你们说过  古人讲的“诵”多半是指背诵

就竟能背诵古文  什么叫古文呢?

汉代所谓的古文  特别在西汉武帝以前

往往指的是先秦的典籍文字叫做古文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

二十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出去巡游天下

为什么呢?  中国古人相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你没有实际的见识和历练

光靠纸面上的文字是绝对不够的

即使你很聪明

司马谈深知这一点

所以他栽培他的儿子目的不是要他做一个书呆子

目的不是要他做一个纸面上的学问家

目的是要他能把他读的东西和实际相以结合

你既然已经读过天下之书

当然希望你能见识天下各个地方

他第一站选择的是南游江淮  到楚国去

“上会稽”  在今天的浙江禹穴

看看大禹当年在这里所留下的古迹是什么样子的

“窥九疑,浮于沅湘”  九疑和沅湘都在今天的湖南地区

“北涉汶、泗”  汶泗是什么地方呢?

汶泗在古代就是所谓的鲁国的区域

也就是孔子的家乡  在今天的山东地区

“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

他特地要到孔子的家乡去看一看

看看孔子过世之后

历经春秋、战国、秦到今天西汉

他当地的遗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读书不如亲眼目睹

而他当时把他在孔子家乡的见闻

完完整整写在《孔子世家》的《太史公曰》之中

“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在湘、苏这个地方绕了一圈之后

最后再经过了汉代的梁国楚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湖北地区

最后终于回到了关中

“于是迁仕为郎中”  巡游天下之后回来就当上了郎中

郎中是随侍在武帝身边的官

而后武帝很快的就派他奉使到外面去

他开始出去奉使又到了什么地方去呢?

你看书上的文字写“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

下面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有人念zé有人念zuò各有道理

我们在这里先姑且念zé

“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你看他接下来在巡游了整个东方六国

大致上在黄河以南的地区之后最后回到了关中

接下来要到今天的四川云南一带整个西南地区又去了一趟

即使在当时能够如此壮游天下的人也少之又少

为什么呢?  因为尚游天下是要花很多钱的

如果没有司马谈全力支持

他在20岁之前还没有工作的时候

很难(能)够做这样的行为

那我们接下来就要问了

年十岁而诵古文  二十则壮游天下

这就是司马谈对司马迁的栽培计划

他不但要他在学问上面比人家高

注意  司马迁一共有两个老师

一个老师跟随学古文的是孔安国  我们按传统说法

另外一个老师是学《春秋》的董仲舒

孔安国跟董仲舒都是当时天下学问最大的人

想要栽培子弟是每一个人共同的愿望

做父母的人没有不希望子弟成才的

可是子弟成才的很少  你们就得问为什么

你们在读了上面这一段以后就要想

太史公的父亲也就是另外一个太史公  司马谈

是怎么教育栽培他儿子的

他的儿子  后来在学术上的成就

在中国国史几千年上也少有人能够比拟

可见这样的教育是无比成功的

那为什么他教育他儿子能成功

而我们今天教育儿子成才的却很少

他的关键在哪里?  很简单

我们一般中国人都喜欢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我今天能很肯定的告诉各位  那是没有用的

为什么?  因为望是没有用的

想要儿子(女儿)成龙成凤要教子成龙、教女成凤

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要望人人都会望

从小望到大你望的事情有几件实现了?

教子成龙、教女成凤

教要得其法  不能不得其法

不得其法也难成功

要得其法  我找最浅近的说

第一点  做父母的人身教重于言教

司马谈是什么样的人

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当然会影响他自己的儿子司马迁

所以身教比什么言教都重要

光是跟儿女用讲的是没有用  那叫望

什么叫做教?  具体力行才叫做教

中国人教人识字  按传统大户人家世家的规矩

我可以坦白告诉诸位

中国古代的教育和今天的教育有什么不一样

我没有让你赞成或否定它的教育

只是我们先了解它

中国古代教孩子

通常一般大户人家是6岁开始教孩子识字

你们猜猜看

中国古代大户人家教孩子认识的第一个字是什么字

我告诉各位  中国古代真正的世家教育

6岁教孩子识字  第一个字就是“孝”字

一定从“孝”开始教起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

跟我们今天小学第一课教  天亮了大猫叫小狗跳

是完全不一样的教育方法

当然  孰优孰劣  孰利孰弊

各位自有智慧不需要多言

那么再来

我们来看

教孩子第一点是父母身教重于言教

可是不是每个父母都那么杰出

就算有杰出的父母也很难教自己的孩子

这是天性  孩子听父母的话是很少的

那么  第二个方法是什么呢?

第二个方法就是  为你的孩子找好的老师

好的老师比一切都重要

司马谈深知这一点

他当时帮他儿子找的老师是孔安国跟董仲舒

在西汉一代  在学问上  在品德上

你很难找出比这两位更加杰出的人物

这就是他为他儿子教育所做的努力

我们从后来司马迁的成就来看

至少在学术和思想上  这样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