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台人说史:1-9 小子何敢讓焉!

2017-11-19 玖点文学

七十列传·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录音字幕: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他父亲过世后三年

果然像他父亲临终所预言的

司马迁当上了太史令

当上了太史令之后

虽然太史令的正职是管天文历算的

但是当太史令有个莫大的好处

是他可以看到皇家图书馆里的藏书

皇家图书馆就是当时所谓的秘府

是不对外开放的

一般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书的

各地有献书都会收藏在秘府之中

而史公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

所以他说

“?史记”过去所有的史书

“石室金匮之书”

“石室金匮”就是讲秘府中的藏书

“五年而当太初元年”

太初元年这一件事情

发生了一件与国史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也就是改历法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

什么叫“天历始改”呢?

各位要注意啊

在汉之前  西汉武帝改历法之前

汉代主要都是秦朝的历法

秦朝的历法是以十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

而汉武帝这个时候重新改回了所谓的太初历

太初历是以正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

后来武帝改完这次太初历以后

这个太初历是为了恢复夏历

注意啊  我们现在多半把中国的旧历法讲成旧历

讲成农民历  讲成阴历

而我个人认为讲旧历勉勉强强

但是讲农历或阴历实在是不适合的

第一点   阴历  “阴”指的是月亮

可是中国古代的历法其实是阴阳合历

它既有月  也有日

所以不应该称它为阴历

那我们讲农历

可中国古代的历法也不是专门只有农人在使用

所有的人都在使用  士农工商都在用

因此它也不该称为农历

所以称为夏历是最好的称呼

因为“夏”的意思是“中国之人也”

这在《说文解字》中写得很清楚

夏历就代表这是中国的历法

而太初改历正是改为以正月为岁首的夏历

此后中国两千多年都沿用这个历法

基本都是用这个历法的架构了

所以叫“天历始改”

注意  这里面还有很重要的影响

因为夏历

注意  孔子只有一个理想  叫作“行夏之时”

应该用夏历来作为天下最好的历法

而这个时候到这一刻

这样的理想终于完成实现它了

参加“天历始改”这个工作

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太史公司马迁

我说过了  太史公就是管天文历算的

现在要修改历法

怎么能没有太史令的参加

而太史公司马迁参加这个“天历始改”的工作之后

“建于明堂”

“明堂”是传统文化里头布政教之所

公布政教的地方

“诸神受纪”

注意哦  历法一改

不是只有人受到影响

连神明也受到影响

因为神明所有祭祀的时间全部都要改

“诸神受纪”  受睿纪

诸神都要接受这个瑞祭

祭祀全部都要改成新的历法

太史公在这一刻完成了这样辉煌伟大的事业

这个事业影响了之后中国两千多年

他讲了一段话  又讲了一段话

“太史公曰”

注意  这里的太史公指的就是司马迁

“先人有言”

这个先人指的就是司马谈  已经过世了

他说什么呢?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

特别注意这两段

这两段是什么意思

我前面已经说过了

孔子到司马迁的时候绝对没有五百岁

连四百岁都没有

那为什么太史公在这里清楚地告诉你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

因为这里的五百不是一个实数

而是一个虚数  是一个概数

中国人相信五百年圣人出

经过五百年  每经过五百年

就会有一个新的圣人出来重新带领天下之事业

而“周公之后五百年有孔子”

这个“五百年”不是准确的五百年

只是一个概数

代表一个新的圣人出来了

“孔子至于今五百岁”

太史公讲这句话的目的不是要告诉你

孔子死了到现在刚刚好五百年

而是要告诉你

孔子死了之后  天下没有圣人久矣

今天天下应该再有圣人诞生了

这是一种文化的使命感

天下如果没有圣人怎么办?

那我们就必须去承接这个文化的使命

周公死了之后  天下无王无圣久矣

天下礼坏乐崩战乱

于是孔子自动自发出来承接了这个使命

而今天中国读书人前仆后继的精神又发挥了

司马迁又要再度出来承接这个使命

所以前面讲的“四百有余岁”

就是因为要接续这里的“五百”

才故意司马谈临终托付的时候要讲成“四百有余岁”

而不是准确地告诉你到底是三百几年

“有能”

注意看下文就会明白我前面这样讲是有道理的

到今天有没有一个人能够“绍明世”

“绍”就是继

能够重新接续过去那个光明美好的时代

那个大道苍冥之事

“正《易传》”

把《易传》中不正的部分都能把它正掉

“继《春秋》”

注意  这里的“继”讲的是正面的继承

“本《诗》、《书》、《礼》、《乐》之际?”

讲的还是一个正面的继承

各位请看上面这一段

《易》  《春秋》

《诗》  《书》  《礼》  《乐》

是不是刚好就是“六艺”

六艺是谁做的?

“六艺”在汉代人来看是孔子做的

起码是孔子重新整理的过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

自己又重新加了自己的新意所做出来的书

而今天孔子到现在  有新的圣人应该出来了

就有人应该接续“六艺”这个中国古典文明

传承以下文化的大传统

而这里讲的“继”  讲的“本”

全都是正面继承

“绍”也是正面继承

那我就问各位了

第一点

那为什么《易传》这里要用一个“正”呢?

原因是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

“易”往往有强烈的普世功能

可是孔子讲“不普而义移”

他重视的是“易”的义理

而不是“易”的普世

所以这里要“正”其不正

第一点

第二点

虽然“绍”是正面继承  “继”是正面继承

“本”是正面继承

可是哪一个是最直接的正面继承?

程度最强烈的

各位可以明白正是那个“继”字

正面继承《春秋》

所以我们后来才说《史记》继《春秋》

是有它的道理的

我们验证在《史记》的本文字中

也可以明确这一点

这在后面我们有机会讲到各篇纪传的时候

我会带各位详加解释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我的意正在于此

“六艺”是论治之书

在《太史公自序 》之中有讲六家要旨

六家要旨  司马谈统贯说“六家皆务为治”

太史公在《滑(gǔ,古)稽列传》里面

也清楚地告诉你

“六艺”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于治一也”

都是为了论“治”

为了让天下治所著作的书

既然如此  这本《史记》要正面继承六艺

《史记》想当然也是论治之书

它不只是要记述过去的历史

更重要的是  我们要(从)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

提炼出共同的准则

能被后世的领导人所参考的大经大法

所以我们称赞《史记》为“百王大法”

其意义正在于此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中国人最重视“让”

中国人重礼

让者理之实也

什么叫作“让”?

各位同学  什么叫做“让”?

很简单

“让”就是原本应该是你的

而你不要  你要给别人

这才叫“让”

或者原本就不应该是你的  你让什么让

这跟你有什么关系

所以注意了  那才叫真让

就是那个东西理算当然就该是你的

而你居然不要

把这个东西给了别人  这叫做让

中国人最称赞“让”

把让看得无比重要

所以为什么尧舜被我们后来的人传颂

因为他们让国让天下

他们是实行禅让政治

所以中国人才推崇尧舜到那个地步去

因为“让”就有公心在背后

中国人强调这个

可是这么重视“让”的民族

你们更要注意他也有不让的时候

什么时候是不让的?

孔子《论语》里面说“当仁不让于师”

大家注意他没有说当仁不让于父母

为什么?

因为你所有的功劳都是你父母的

这在中国人传统观念

所以不能说当仁不让于父母

“当仁不让于师”

他有不让的时候

那我问你们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

太史公在这里说“小子何敢让焉?”

什么才是中国人不让的东西?

注意  中国人什么都可以让

只有一样东西  中国人是不让的

就是责任

责无旁贷

是你的责任你让什么让

你要让给谁

你都不愿意去扛那个责任

要谁来扛起

中国这个民族之伟大就在于

责任我们是不让的

当文化存亡绝续之际

就会有无数的中国读书人跑出来

自动自发地要承接这个责任

把中国的文化接续下去

所以我们才能成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

在无数的文明消亡之后

两河流域的文明  埃及的文明  希腊的文明

我问你  而今安在哉?

那么多的文明在世界历史都消亡了

为什么唯有中国文明能够长存?

原因正在于

我们有这么多了不起的读书人

愿意把这个责任继承下来

在这一段《太史公自序》的文字

各位可以清楚明白地感受到这一点

谢谢大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