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1 是余之罪也夫!

2017-11-20 玖点文学

录音字幕:

欢迎各位来到《史记》系列课程

我是授课教师  吕世浩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

在太初改历之后

太史公前后花了七年的时间

准备把《史记》的文字撰写起来

但是在这一年  太史公遇见他生命中的巨变

那是什么事情呢?

“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lěi)绁(xiè)。”

“幽于缧绁”  就是被关起来了

为什么太史公会被关起来?

在太史公的生命中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我必须详细跟各位说明

当然这件事情最好的说法

我们来看太史公自己是怎么谈的

而太史公把这件事情的前后经过

完完整整地写在他的《报任少卿书》中

这也是为了什么我们后面要上《报任少卿书》的原因

要了解太史公为什么作《史记》

了解《史记》一书的精华和要点何在

《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少卿书》

是过去读书人不能不读的两篇文章

“李陵之祸”是怎么回事呢?

简单地说

详细的说(法)各位可以查相关的列传来看

而且我们后面《报任少卿书》也会再讲一次

所以我们现在简单地说

李广在汉代的将领中是非常有名的

可是李广一生的运气不够好

他一生都封不了侯

他没有封侯之命

李广在最后一次出征的时候

当时和总帅卫青约定了

什么时候要在哪里会师

可是李广迷路了

那么李广迷路了之后

他没有办法在那个时间到达那个地点

于是卫青就把李广给关起来

要送给武帝裁决

看武帝觉得李广应该处一个什么样的罪

因为李广在军中的威望非常大

结果李广在这个时候

他听见要送回去给武帝裁决

他心中觉得非常的悲愤而羞辱

于是就自杀了

那你就说  等一等

“失道”就是所谓的迷路

这个事情是李广自己的错

军中约什么时候在哪里见面

这个是军法

军法不能容情

李广有什么好悲愤的呢?

这你就不明白了

如果你们把《史记》《汉书》相关的东西读一读

你就会发现

武帝用人是有偏好的

他对像卫青  像霍去病这样的人

常常是给他们最好的军队

给他们最好的补给

去走水草最多的路线

碰到的都是匈奴的主力

所以可以立大功

可是李广不同

李广往往在后勤补给上有所不足

走的通常都是水草最少  最难走的道路

常常碰不到匈奴的主力

因此李广容易迷路  跟这个事情是很有关系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  李广悲愤自杀了

李广死了之后  李广的儿子李敢就想去报仇

他想跟大将军卫青报仇

他觉得是因为大将军卫青不公

所以他的父亲才会遭受到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闯入大将军府里面

最后用剑刺伤了大将军

可是卫青这个人个性温和

他不想把这个事张扬出来

问题是卫青有一个亲戚叫做霍去病

那这个晚辈  听到这个事情非常生气

于是在有一次武帝出去狩猎的时候

霍去病  就因为卫青这件事情把李敢给杀了

李敢杀了之后  武帝为了掩盖霍去病的这个罪

于是就跟外面说

李敢是在打猎的时候被鹿撞死的

李家世代将门

可是世代都是这个下场

于是  李陵就觉得他要恢复父祖的事业

在那个时候  武帝准备北伐匈奴

他派去的主帅是李广利

而李陵这个时候告诉武帝

他愿意到北边去讨伐匈奴

汉武帝这个人最喜欢英雄人物

听到这个建议高兴得不得了

于是李陵就和他身边的壮士跑去讨伐匈奴了

可是问题来了

这一次的北伐匈奴  一开始李陵是节节胜利

他用步兵去迎战匈奴的骑兵

而匈奴竟然是打不过他的

可到最后  匈奴决定倾全国国力对付李陵

李陵就这样战败了

而李陵这一次的战败

传闻回来  武帝非常的难过

可是后来又有消息说

李陵投降了匈奴

于是武帝非常生气

把李陵的家族全部杀光光

这个时候朝廷的群臣们

在《报任少卿书》里面有说

刚开始武帝重视李陵的时候

人人都在称赞李陵是好将领

武帝是识人的君王

可是到李陵失败的时候

所有人都跳出来说李陵的坏话

“我们早就知道这个人看起来就不是个东西”

那这个时候在群臣说李陵坏话的时候

只有一个人跳出来帮李陵说话

那个人是谁呢?

就是我们这一位太史公司马迁

他帮李陵说了好话之后  武帝非常的愤怒

于是把他下狱  注意啊

我先跟各位简单地说

后面《报任少卿书》还会详细讲

司马迁被汉武帝处的不是“宫刑”

很多书说“汉武帝处司马迁以宫刑”

这是错的

太史公  后面我们会解释这一点

太史公被武帝处的是“死刑”

在汉代  你被处死刑而你不想死

只有两个办法

一个办法是出钱  可以“赎死一等”

可是司马迁没有钱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自请宫刑”

愿意进宫为宦官  可以“赎死一等”

你可以不用死

在这一刻

司马迁即将面对他生命中第二个重要的决定

他要选择死

还是要选择活下来把《史记》这部书完成

在这个时候  他“论次其文”七年

可是《史记》还没有完成

如果他在这一刻死了

这一本书就永远不会被后来的人所知道

我们今天就看不到这一本书  因为它没有完成

可是在那一刻

他做出他人生最艰难的决定

他接受了当时所有人都共同认为最耻辱的刑罚

就是宫刑

而要把这个命留下来  把《史记》完成

关于这一点

后面我们在《报任少卿书》的时候会详细地说它

而在这里《自序》对这个东西也有谈论

他说“幽于缧绁”  关到监狱里

“乃喟然而叹曰”  衷心地长叹说

“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

当年他父亲不能参加封禅大典

他说“是命也夫”

这里太史公不能够继续把《史记》完成下去

被关到监狱里

他说“是余之罪也夫”

这不是天  这是人  这是你自己

如果你有这样的宏图大志想要完成《史记》

你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出来帮李陵说话?

“身毁不用矣”

在这一刻他就告诉你

他的身已经毁了  不能用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  注意了

中国人认为  受过肉刑的人

基本上不可能再从事任何事业了

因为政治容不下你  社会也容不下你

就一个读书人来说 如果这双方都容不下你

基本上你的功业也就到此为止了

但是  天无绝人之路

当你的现实的功业不能完成的时候

还有最后一条路你可以去做(走)

那条路是什么?

我们看下面怎么说

“退而深惟曰”

“深惟”就是深思

“夫《诗》、《书》隐约者”

《诗》、《书》为什么说是“隐约”呢?

因为《诗》、《书》之中往往是借由表面上的文字

去蕴含了其它的意思  所以叫做“隐约”

“欲遂其志之思也”

作这些诗书的人  他心中有“志”

人最重要的就是“志”

“志”是“士之心”

在中国人来看  人是为了志而活的

你这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的

那就是你的“志”

人最重要就是“立志”

你  到底你的志向何在

你这一生难道就只是为了白白虚度?

就为了三顿饱  一个倒  老婆孩子热炕头吗?

难道你这一生为的就只是为了吃饱等死吗?

当然不是

中国人认为

你应该还有比这更崇高的东西

是你这一生首要完成的目标

你最想完成的那件事情就是你的“志”

所以孔子告诉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我这一生的志  就在“学”这个字上

到最后他总结他一生  他说他自己“学而时习之”

我志在于学  而我最后确实学了

这叫做“遂其志”

可是问题来了

不是每一个人  每一种志

都有机会能够达成的

当你不能达成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有的人是因为时运不济

有的人是因为没有遇合(相遇而彼此投合)

有的人是因为环境或时代不允许

难道你就要就此放弃  灰心丧志吗?

当然不是  中国人不这么说

中国人说  人生有三不朽

“立德”  “立功”  “立言”

这三不朽之路

我们今天把读书著作看成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

其实不是

在中国人看  读书著作当然了不起

可是在这三个之中

“立言”是排在最后一位的

为什么?

因为中国人古代人认为  如果你有能力

你就应该在你活着的时候就把你的志向实现了

你这么厉害

为什么不在你活着的时候就把它做到呢?

会去“立言”的人

往往都是因为在他活着的时候他没有办法完整地

实现他的志向

所以在他死了之前  他要把自己一生的“志”

把自己一生的“智慧”

自己一生的“心得”

写在书之中

希望千百年之后有人能来完成他的志向

千百年当新的时代来临之后

那个时代的人有适合的环境

可以把他的志向  终于做到它

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立言”的原因

因此会去“立言”的人

往往都是因为在当世不能够完成他的志

只能“欲遂其志之思也”

把他的“志之思”寄托在他的著作之中

我这样讲有没有根据呢?

有  你看后面太史公所说的

“昔西伯拘羑(yǒu)里,演《周易》”

西伯被关在羑里这个地方的时候

就开始推演《易经》

“孔子厄陈蔡”之后

因为有“厄陈蔡”的巨变

所以才去作《春秋》

注意  并不是孔子在“厄陈蔡”的时候作《春秋》

这是概说

而是因为孔子  因为受到“厄陈蔡”的那个打击

最后他终于明白了

他改成了要以追求  要“立言”来流传后人

所以最后在回到鲁国之后

他就全力投入作《春秋》的事业

“屈原放逐,著《离骚》”

屈原也是因为在现实的仕途中不如意

被放逐之后才开始写《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这个人叫左丘明

可是左丘明的眼睛瞎了

一个瞎子  我跟你说

在古代来说  这样的人是没有办法

在政治上或社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

在当时人来看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所以他才去写《国语》这部书

“孙子膑脚”

孙子被人把脚给砍了  所以才去论兵法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注意  不韦传《吕览》

著作《吕氏春秋》其实是在他迁蜀之前

这里只是拿他来做个比方

我们取其意  不要疑其辞

不要一定要严格推求这个言辞

“韩非囚秦,《说(shuì)难(nàn)》、《孤愤》”

韩非后来就给关在秦国里

流传后世的就是他《说难》跟《孤愤》

这些著名的著作

最后他得到了一个结论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诗经》中的三百篇

绝大部分都是因为贤圣“发愤”

为什么要“发愤”?

因为在他的时代不可能实现他的志向

所以  因为这样  才会去做这些东西

“之所为作也”

“此人”  注意看

我们的根据就在这一句

“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他们为什么会去著作?

都是因为在他们那个时代环境中

他们的“意有所郁结”

他们的“道”没有办法通达

所以“述往事”

拿过去的例子把它记述下来

“思来者”  为什么要“思来者”?

因为写这部著作的目的是为了被来者观之

让以后的人可以看这部书

明白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白他的志向何在

告诉你为什么他想实现这样的志向

这样的志向要如何达成

于是  “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也是如此

因为这样  《史记》就决定

“卒述陶唐以来”

“陶唐”是唐尧

“至于麟止”

“麟止”是指元狩元年武帝获麟的这件事情

在这里我们看到

《自序》之中写出了《史记》这个书的第一个上下限

它的上限是从尧开始  下限是到武帝元狩元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