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3 成一家之言

2017-11-20 玖点文学

录音字幕:

“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

二十八宿都环绕

天上的星宿都是环绕着北极星而运转

地上的车轮  三十个车辐

也就是车轮中一个一个的辐条

都是环绕着中心的毂来运转

所以叫“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

因此  世家在记什么呢?

在记“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他们专门记载那些围绕在天下中心的重要人物的事迹

这叫“三十世家”

可是天下  注意

天下有中心  也有围绕中心的重要人物

可是做历史的人不能只记这些人

这些人通常是指在政治上最有表现的人物

但是有很多人  他们非常了不起

只是因为时代的关系

他们在政治  在事功上没有那么了不起的表现

但我们不能不记这些人

所以《史记》还有专门一个体裁来记述这些人

“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

“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这些人未必是帝王  未必是诸侯

未必是宰执天下者

未必是围绕宰执天下者身边的重臣

可这些人在他们的人生中和事业中  都有伟大的表现

值得让后世人去认识这些人

这些人就叫“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与天下者”

我们要特别为这些人来写列传

这叫 “作七十<列传>”

好  前面已经把《史记》的五体都讲完了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这五体全部加起来刚好是一百三十篇

本纪十二篇  表十篇  书八篇

世家三十篇  列传七十篇

全部写出来告诉你  “凡百三十篇”

可是百三十篇还没有讲完  下面还接着一段很重要的文字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啊

为什么太史公要详详细细地把它全书有多少字记载下来?

各位从这个字数可以明白

第一点  太史公这部书确实完成了

是完成之后才有散佚  才有毁坏

绝不是他在一开始没有完成这部书

如果一开始没有完成

试问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是怎么数出来的?

他能一个一个字数清楚

而且能够细到六千五百字这样的数字

就知道这部书是写完的了

第二点  他为什么要写清楚字数?

因为在他之前有无数的书都已经被毁掉了

他希望后来的人能够知道这部书原来的样子是什么

我把字数写清楚了  就算这部书可能遭受毁掉的危机

后来的人也可以根据这个篇数  这个字数

重新去复原这本书

因此  他以防万一  他把这部书留下了两个本子

他从一开始著书的时候  就有正本跟副本

两部都是百三十篇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有没有用呢?

坦白跟你讲  就防止毁坏这一点  半点用也没有

这部书要毁照毁

可对后世我们认识这部书很有用

因为有这两部书彼此  两个本子彼此互补

所以史记流传到今天  大致的原貌还不失

这正是太史公一开始的设计

为《太史公书》

特别要  特别注意这一点

《史记》的原名不叫做“史记”

在太史公著作的年代

“史记”是所有中国古代史书的通名

他这部书叫什么名字呢?

这一部书的原名叫做《太史公》

“太史公”不只是尊称  它也是书名

你说既然是尊称  他对他父亲  对他自己的尊称

他怎么能同时也是书名呢?

以作者为书名  这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各位最熟悉的《孟子》、《荀子》、《韩非子》

难道不是以对作者的尊称来当做后世流传的书名吗?

所以有这样的文化大传统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那你说  第二又会有同学问

可是老师这里明明写的是“太史公书”

不是“太史公”啊?

你们如果去翻《史记》就知道

《史记》里面在书的后面

因为人名跟书名常常相同

为了标示两点

他在《孟子》后面会写  见《孟子》书

“余读《孟子》书”

他在书名的后面会再加上一个“书”

来标示我这里讲的是书  不是人

《汉书?艺文志》是当时对汉代秘府所藏书籍正式的记录

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明确地记载

这部书是“《太史公》,百三十篇。”

而不是“《太史公书》,百三十篇。”

它正式的书名是《太史公》  而不是《太史公书》

各位不妨把这个说法作为一个参考

“序略,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

我写这个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拾遗补蓺”

能够对六艺进行一个旁通  对六艺进行一个辅助

这是他的自谦之词

可下面这一句话最重要  他要“成一家之言”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太史公》书中有子书的性质

原因就在于此

“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

《六经》有不同的“传”

“传”是用来解释“经”的

后来的弟子不同  解释经的说法也都不同

我希望能够把这些说法中进行调和

怎么调和呢?

史家的方法就是考察它具体的事实

用事实来调和不同的说法

“整齐百家杂语”

我不但要调和六经  我还要整齐百家

你看  从“厥协”到“整齐”

就一步比一步程度要强烈

注意  下面这两句话很重要

“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我告诉你们《史记》有两个本子嘛

根据就在这里跟《报任少卿书》中

他有两个本子  一个本子要藏之名山

一个本子副在京师

副本在京师  正本在名山

问题来了  名山是什么地方?

在中国古代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派的说法认为  名山是指名山大川

一派的说法认为  名山是指天子藏书的地方

这两种说法都有根据  也都说得通

你把书拿至名山大川

找一个风景优美的名山把书正本藏起来  这是说的通

所以有人认为  这里所谓的名山指的是太史公自己的家

而副在京师  这个京师指的就是京师中的秘府

因为京师的秘府确实有一部完整的《史记》藏本

那么再来了 另外一种认为藏之名山

名山指的是天子藏书的地方

副在京师是他把副本交给京师中的某人

让他保存副本  保存下去

这种说法也说得通

因为后来公布《太史(公)》这部书的

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外孙

叫做杨恽  他居住的地方就在京师

好  那么这两种说法到底谁对谁错呢?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

在我的书《从史记到汉书》里面我也有考察这个问题

讲的非常清楚

《报任少卿书》里面

太史公同时又再提了一次他这两个本子

他当时说  他这个本子呢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正本藏在名山里面  副本“传之其人”

那我们从这两个来比对

正本“藏之名山”  两边都是一样

副本一个说“副在京师”  一个说“传之其人”

我们就知道这个“其人”指的就是京师中的某人

因为副本的这两边一搭就知道

“副在京师”  “传之其人”

已经传给了京师的某人

而这个其人指的就应该不是国家的官府

而是一个私人

这个私人是太史公身边的人

后来杨恽公布的正是这个本子

而杨恽为什么能得到这个本子

因为太史公口中的“其人”

正是他的女儿和女婿

传给了他的女儿跟女婿

因此如果副本是“传之其人”  京师的某人

这样就可以知道  正本必然是指天子藏书的地方

而不是指哪个名山大川

所以“藏之名山”

我有一个本子藏在国家书府之中

“副在京师”  有一个本子已经传给了京师中的某人

一个是官方  一个是私人

两个本子在不同的环境下

不管环境怎么变动

前面因过六国的互相攻伐  史记散乱

所以藏在官府中的史书没有了

我为了以防万一   一个本子藏在私人

万一私人保不住  还有官府的那个本子

太史公在写完这部书以后  你想想

他花了多少心思来设计这样的一套东西

又用了什么样的想法  在忧惧他这部书会亡佚

所以你就知道  事隔两千多年

我们还能够读到这部书

这部书还能大体不失  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而这都要归功于太史公当初的设计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一段

太史公为什么要写《史记》这部书?

前面我们讲到  为了接续父亲的事业

为了恢复祖先的光荣

为了能够承继周公和孔子的功业

前面不是讲到

周公次于孔子五百年  孔子到今天又五百年吗?

为了接续周公孔子以来  天下的文化大道

可还有一个目的在这里

为的是等待后世的圣人君子

什么叫圣人君子?

在中国古代人认为  圣人君子指的是有德有位的人

也就是未来有德的国家领导者们

我们希望著作这部书来等待后来的国家领导者们

这些国家领导者们是有德有位的

中国人这一点是最了不起的

就是中国人永远都有后望

他在他的当代完不成他的事业

他著作了这样了不起的书说我来寄托给后世的人

“第七十”  这一篇的次序

最后一句话  “太史公曰”

“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

看到没有  这里《史记》的第三个上下限又跑出来

第一个上限是黄帝  就跟刚才的轩辕是重合的

再往后面一个下限是太初

到太初的时候  他记述的史实完毕了

一共是百三十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