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工程校园里的栅栏,快要凝固成墙了

高校历史现况 高校历史现况研究
2024-10-28

最近接到各类投稿,都是关于哈工程的校园栅栏的,今天我们就聊一聊校园吧。

由于是随笔,今天就不说太多的干货,想得起来什么就说什么,仅仅算是一个番外好了。更精确的考证,输出一篇非常的累,咱们之后再单独出。

本篇内容如果有什么错误,欢迎各位校友、子弟、教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在评论区积极批评指正。

写这篇专栏不想发泄什么情绪,也不是要指责谁,只是说一说客观的事实。如果您还是认为我不能说话,那我只能表示遗憾了。

叠甲叠完了,我们开始。

说校园,就还是要从哈军工的创建开始。

哈军工创建时,选定了哈尔滨东北处一片地势比较高的空地作为校园,其大致位于东大直街的尽头。

为了创办这座军事工程学院,当年曾在这里短暂办学的哈医大,经协调后迁出,将一部分房产留给了筹建中的军工,自己则在哈尔滨南部的沙曼屯另觅新址。这也是为什么哈医大一院离哈工程反而更近的原因。

哈军工为了建设校园平整土地,迁移走了当初在这片土地上的大批俄国人坟墓(毛子坟),又拆除了传染病院和麻风病院,采用「边建、边教、边学」的方式,办起了大学。

到1970年时,哈军工的校园范围,大致如下:

与今天「奥列霍夫广场」在校园中心的位置不同,当年的哈军工校园里,21号楼北面的位置(现奥列霍夫广场),已经快到学校的边缘了。那时候真正的中心,是1号楼,也就是如今省军区所在。

哈工程如今校园中,不属于上图红色或蓝色的部分,都是后来哈尔滨市政府协调下划拨给哈工程的。

可以看到下图中,蓝色虚线西侧和南通大街合围的,基本就是哈军工之前的校园范围。而蓝色虚线东侧到马家沟西侧的校园,则是当年的哈尔滨市太平区(如今太平区并入了道外区)划拨给学校的新校区。它们原来的位置,有一个橡胶厂和一片棚户区。

1970年,由于珍宝岛事件和其他一些荒谬的原因,哈军工被肢解。这部分内容我在本篇不再多说,大家可以看我其他的推文。

当年其实除了风洞群搬不走之外,所有院系都要走的。所以这些校园,整体被移交给了沈阳军区,从此神秘的哈军工大院被多家单位瓜分了。

当年留在军工大院的,除了风洞实验室外,只有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以及上哪去的「海军工程系」,和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要的「哈尔滨工程学院留守处」。

万幸的是,1971年,海军工程系盼来了属于自己的「天降猛男」开国少将林毅,于是有了「林毅果敢定乾坤」的故事,哈船院哪里都不去了,就立足原地办学!

然而立足原地,哪还有什么原地。

我们在《哈尔滨工程大学50年通鉴》里可以看到,1969年哈军工占地面积是2,500,000平方米(250万平方米,3750亩)。而到1978年再次有数据的时候(此前几年因为动荡,没有统计),占地面积变成了542,544平方米(54.2万平方米,813.816亩),缩水到了之前的1/5。建筑面积,也缩水到了之前的30%

然而就这点面积,还不是哈船院自己带的,也是文件批给哈船院的,是1972年国发64号文件批的。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文件,你就算从头到尾都在31号楼没走,你也是跟沈阳军区借的。

连房子带地皮,那都是人家的。

直到1987年,记住这个年份。

此前由于如下的三个原因,哈船院师生群情激愤,告上了中央。

1、这19万平方米的建筑根本不够用,办学空间不足;

2、连哈军工的标志性五座大楼都只拿回了11号楼和31号楼(这段时间,哈船院的招生宣传册,放的很多都是11号楼和31号楼,根本不贴21号楼、41号楼、51号楼,就惨成这样!)

3、原炮兵工程系的21号楼被用作了军区的招待所,迎来送往客人很多,而楼门口的文庙街车速很快,把路过的学生都撞伤了。

经过中央的多次视察和调停,终于又从原哈军工校园内拨了24万平方米的地皮(包括8.8万平方米的校舍)给了学校。

直到此时,哈船院才算是拿回了哈军工大约1/3的地皮40%的房产(教学科研区域最核心的部分算是基本拿回来了,而且连成了一片)。

但是仍然有51号楼、1号楼(主楼)、军人俱乐部等核心建筑无法拿回。

注意文件中的说法!

首先,这一次协调的结果是「有偿转让」,也就是说,这都是哈船院买回来的。区别是以前人家卖都不卖,现在在协调下松口了,卖了。

其次,51号楼,再议!

这一再议,就是三十七年,到底什么时候再开始议呢?

然而从这个时间节点至今,哈船院-哈工程,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再能收复哈军工的失地了,反而是一路退让了起来。

再加上新千年里陆续出现的几个黑天鹅事件,彻底让如今的校园变了样。

第一个黑天鹅事件,是「非典」。

非典之前,哈军工的一道门上还悬挂着哈工程的校牌。文庙街是打通的,随时可以从哈军工的大门进入校园。就连附近以哈工程命名的公交站,都是靠近这个哈军工一道门的(真正进入哈工程校园还需要步行个一公里以上)。

八十年代:

九十年代:

二十一世纪初:

非典后(约2007年):

时代遗留的痕迹:哈工程大学公交站

非典之后,由于各种封闭形成了常态,文庙街的小门开始逐渐封闭。开始还会通知是临时封闭,直到后来不知道哪一天,也不知道因为什么,它变成了临时打开了。

现在,我们还能在西文庙街上,看到曾经它属于过哈工程来管理的一些证据。

熟悉哈工程原来路牌的同学们都知道,这路牌和原来校园内的是一模一样的。70周年时,校园内已经更换了新路牌,而这个在「西文庙街」上的路牌,还依然坚挺着,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经属于哈工程来管理的证据。

当然了,还有一个经过本人采访当事人确认的事情。非典前,51号楼是可以进去上自习的!虽然是学生个人行为,但是楼里并没有人阻拦!虽然是从楼体上的一个小侧门进入的,但是小侧门外另有学校设置的门。

非典之后,这个门就给关了。

51号楼能上自习的传说,至此也就消失了。

这也是为什么前些年一直传51号楼收回来了,是因为当初可以赖在里面,后来不行了。

第二个黑天鹅事件,是「军改」。

这段时间,校园内的一块飞地「腐败街」(上面提到的太平区给了学校一片新校区,这新老校区中间合围的部分却是属于军区的地盘,于是形成了一片完整校园里的飞地奇观)被划为了军事管理区,甚至十二公寓都一度被省军区封了一半,很多学生流离失所。

虽然后来经过协调又有所松动,十二公寓也还回来了。但腐败街从此一蹶不振。


第三个黑天鹅事件,就要说「新冠」了。

2020-2022三年肆虐的疫情,让全国几乎所有能封闭校园的高等院校,都采取了封闭校园的措施来保证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

这三年,哈尔滨几乎是每一轮疫情都没落下,一直徘徊在封和解封的循环中。客观上来说,我不否认那段时间用这种方式限制了正是爱玩的年纪的学生们的自由。但是,全市全省全国大多数居民,也一样被限制的死死的。疫情来临之时,如果不是要出来谋生,鬼才不会出门,这和不事生产的学生出门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而当疫情结束之后,包括哈工程在内的很多大学,却似乎忘了,当初选择封校,是为了可以更快的「清零」,更快的把校园开放。

所谓的「封闭」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开放」。

现如今,校园内大大小小的栅栏到处都是。

首先,军区趁火打劫,文庙街原来虽然不通车,但还通人,可以一路走到八一宾馆后,从小门进入,走到理学楼(老图书馆)、逸夫楼,再来到11号楼和21号楼这片哈工程核心地带。

但疫情结束之后,被军区彻底封死了。

就连哈军工一号楼对面的大门,曾经也是可以经过的,现在不光封死,还在那条路上砌了一堵影壁一样的标语墙。

哈军工一号楼,从此连想要从正面拍摄它,都做不到了。

同时,哈工程也进行了几乎夸张的封校。

由于校内(31号楼、41号楼附近)分布着教工第二、第四生活区(名为教工生活区,其实这么多年下来,很多房子早就换了主人,不再是校内教职工所有和居住。所以本是哈工程邻居的他们,成了部分在校生嘴里刺耳的「社会闲散)以及腐败街这块飞地。为了疫情期间不被这些地方影响,学校想尽了办法把教学楼和这些地方隔离开来。

甚至一度连31号楼门口的陈赓院长的雕像都被隔离在了校外。

现如今,曾经哈工程人引以为傲的「军工操场周长1080米的四海路跑道」,被北海路和西海路之间的栅栏,以及南海路上的「二道门」,分割成了校内和校外

装甲兵工程学院(现陆军装甲兵学院)的溯源石,因为被隔离在校外,一度惨遭熊孩子涂鸦!

以前没有栅栏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进来这片儿就算哈工程了,不一定哪里有监控盯着呢」,也不会肆意妄为。

如今一个栅栏划分的明明白白,谁都知道这不是校内了,心里不得默念:「这是校外,那你管不到我了是吧!」

为了增设栅栏分割开二小区和四小区,不惜破坏31号楼的墙体,钢筋直接扎了进去。

31号楼后的「动力园」,如今荒废破败的如同鬼街,「动力园」石刻被藏在杂草之下,无人看管。

主楼外带着栅栏的「工学桥」,甚至就这样在去年登上了央视。

刚刚接到新的消息,陈赓路上临时的栅栏上新了。

更坚固更不像临时的了,它快凝固成一堵墙了!

疫情前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是这样的:

虽然我不否认这其中很多都不属于学校,但大家都是可以自由出入这些地方的,那段时间里,学校也规划了「步行区」,把不允许走车的地方都划为了步行区,学校内的人车关系、学生和附近居民以及游客的关系,也都是和谐的。

疫情之后,由于栅栏的限制,哈工程的校园已经变成了这样:

蓝框之外的部分,都被栅栏隔离在了校外。

校园随时可以封闭起来。

我其实不反对封闭管理,哈军工时期本就是封闭管理的,出入一道门二道门都需要不同的证件。

可哈工程不是哈军工了,她曾经是怎么从省军区的手里一点点扣出哈军工的房产和地皮的,我在上面也写的很清楚了。

哈军工大院被分割破坏,令多少哈军工人叹息悲伤啊。

好不容易恢复风貌的地方,怎么又人为增加了栅栏呢?

大学是可以封闭管理,但是哈工程的校园,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如此之深,她真的有封闭管理的条件吗?

现如今,一方面社会越来越好了。另一方面学校的监控越来越完善了,教学科研的楼甚至宿舍也都需要扫脸来进入了。

为什么反而需要用校园里的栅栏来保障校园环境的安全了呢?

我们的社会环境,到底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呢?

如果可以有办法让哈工程的校园里不再搞出这么多的栅栏,还能把校园给封闭住,我是绝对赞成的。

可是谁又愿意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呢?

看看51号楼前凝固出来的墙吧!这样的围墙,在哈军工大院里,还要有多少呢?

亲爱的母校,别再让栅栏一点点的凝固成墙了,我真不想让学弟学妹们以为,这美丽的校园,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

作为校友,我当然理解学校一切的难处。但也请学校可以向着「某一天可以拆除这些栅栏」的方向上,努努力吧。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校历史现况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